分享

针灸的成就感与经济效益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2-01-08

整理案头时,看到了十多年前的一个患者的门诊治疗记录。

这个顾姓患者,所患的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过,他的病情非同一般,患者当年已七十多岁,发病前耳部曾生过疱疹,发病后在有关医院治疗过半年之多。没有丝毫起色。到我这里看时已距发病近七个月。

文章图片1

开始,我是按常规给他作针灸治疗,考虑到疱疹的因素,在耳尖、太阳、丝竹等处放血予以配合,如此治疗下来有一个月,仍是毫无动静。不得已,必须另寻途径。心想,病已发展到此,并非早期,邪气较甚。疾患在身,半年有余,正气早已衰竭不堪,病之初期,祛邪就能扶正,而此时,非扶正而不能祛邪。当以艾火而为之,予贴柱灸灸之。因其病程长,一般的灸量难以奏效,将灸量再放大一倍。这样,一次针灸治疗,全部精力所投入的时间大约50分钟。和普通病人一个人次10分钟左右的操作时间相比,要多花费4倍的时间。

又是一个月没有效果。只此一着别无他法,坚持。

第三个月,瘫痪的面部有点动作了。到第四个月痊愈如初。

算下来,三个多月,四、五十次的针灸治疗。相当于一般患者治疗两百多次。也可以这样说,起码少治疗了一般患者一百六十余人次。要知道,每个人次的治疗收费,大体是一样的。

这么棘手的病给解决了,心中感到轻松了许多,成就感油然而生。然而回头一想,我少了一百六十余人次的医疗收入。针灸的成就感VS针灸的经济效益,孰轻孰重?

我总是在安慰我自己,不要太计较,要对得住良心,名声要比金钱重要得多。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图片2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之经穴,而单用此八穴就能治疗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二、八脉交会穴的交通途径

在八脉交会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相交通而会于其穴,是经交而穴通。

(一)公孙通冲脉

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在腹部关元、大趾和胸中等处相交通。《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入腹。”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曰:“…历公孙…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上膈,注于膻中。”《灵枢·逆顺肥瘦》曰:“冲脉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下循跗入大趾间。”《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难经·二十八难》载:“冲脉者……至胸中而散也。”

(二)内关通阴维脉

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在胸膈部互相交通。《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下膈……下臂,行两筋之间。”《十四经发挥》载:“循郄门、间使、内关……”《奇经八脉考》曰:“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上胸膈……”

(三)足临泣通带脉

足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与带脉在季胁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相互交通。《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循胸过季胁。”《十四经发挥》曰:“过季胁,循带脉、五枢、维道。” 《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奇经八脉考》载:“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四)外关通阳维脉

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在肩臂部臑会、天髎处相互交通。《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臑外上肩。”滑伯仁注曰:“上肩循臑会……天髎……肩井。”《针灸甲乙经》:“天髎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

(五)后溪通督脉

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互交通。《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交肩上。”《十四经发挥》载:“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奇经八脉考》载:“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

(六)申脉通阳蹻脉

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与阳蹻脉直接相交。《针灸甲乙经》:“申脉为阳蹻脉所生也。” 《十四经发挥》:“阳蹻脉者……本太阳之别……生于申脉。”

(七)列缺通任脉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与任脉在腹部中焦胃脘相互交通,又通过手太阴经别与仔脉在喉咙部相互交通。《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上出缺盆,循喉咙。“《奇经八脉考》:“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喉咙……”

(八)照海通阴蹻脉

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与阴蹻脉直接相交,且照海又通过足少阴肾经与阴蹻脉在喉咙部位相互交通。《针灸甲乙经》:“照海,为阴蹻脉所生。”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循喉咙。”《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奇经八脉考》:“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至喉咙。”

三、八脉交会穴的会合途径

(一)公孙与内关

脾经公孙(通冲脉)和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主要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和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其具体途径分别是:①会于脾胃。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故滑伯仁注:“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而《十四经发挥》也说:“冲脉者……其在腹也,行于幽门、通谷。”又说:“阴维……与足太阴会于腹哀。”滑伯仁注曰:“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②会于心。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注心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③会于胸。如《素问·骨空论》:“冲脉者一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奇经八脉考》又说:“阴维……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行入小腹……循胁肋……上胸膈。”

(二)足临泣与外关

胆经足临泣(通带脉)和三焦经外关(通阳维),主要通过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肩及目外眦。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肩。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②会于目外眦。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三焦手少阳之脉……至目锐眦。”

(三)后溪与申脉

小肠经后溪(通督脉)和膀胱经申脉(通阳蹻脉),主要通过足太阳经、手太阳经、阳蹻及督脉会合于肩胛、目内眦。其具体途径是:1会于肩胛。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2会于目内眦。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小肠手太阳之脉……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奇经八脉考》载:“阳蹻者……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

(四)列缺与照海

肺经列缺(通任脉)和肾经照海(通阴蹻),主要通过足少阴、手太阴、任脉及阴蹻会合于肺、胸膈、喉咙。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肺。如《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属肺……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灵枢·营气》认为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2会于胸膈。《灵枢·脉度》载:“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循胸里入缺盆。”《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上膈……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③会于喉咙。《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咙。”《素问·骨空论》:“任脉者……循腹里……至咽喉。”《灵枢·脉度》:“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出人迎之前。”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一)阴经八脉交会穴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

(1)公孙

①冲脉病候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

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它不但运用在未病前的预防上(如《内经》中的摄生法),也可用来预测疾病的传变及发展趋向,及早地加以处理,达到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病程的目的。

③公孙治妇科病

《奇经八脉考》:“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因此,冲脉功能为主胞宫孕子育胎.滋养肾之精气,以荣发充鬓和精成,故通冲脉之公孙能治妇科疾病。

④公孙与内关相应配伍

《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阴维为病、苦心痛。”

《灵抠·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由上可见,冲脉、内关、公孙病候均有里急和腹内作痛拘急。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病候为实则心痛。公孙与内关均主脏腑的痛证,故两穴相应配伍。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络穴,心包属火,脾属土,故内关与公孙上下配伍属五行相生(火生土)配伍法。

(2)内关

①阴维脉病候与内关病候

手厥阴之别络内关病候,《灵枢·经脉》载:“手心主之别……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难经·二十九难》:“阴维为病苦心痛。”

手厥阴心包经别络之病候与阴维脉之病候均有心痛。

②内关主治心病,兼治其他四脏之病

手少阴心经循行,《灵枢·经脉》载:“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心系,是指心与肺、脾、肝、肾相联系之络脉。

《类经》七卷第二注曰:“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之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主也。”所以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肺在胸,肝胆脾在两胁,故能治心胸痞胀.积块坚横胁抢,如胁痛、心

痛、结胸里急等症。总之主要治心,其他四脏为兼治,如肺宜肃降,心宜宁神(宁神即肃静之意),当肺干咳不已,用手太阴肺经腧穴外配内关以镇其咳。又如肝病胁部胀痛时配用内关以疏其肝,因心包属火,肝属木,木生火,木为母,火为子,这是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

③内关主治神志病

《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心包络代君受邪,从治疗言,心包经代君行事,所以从病理角度来讲,心与心包是相合的。心生血而藏神,脉为血体而神用,故称脉舍神。心包经主脉所生病,故内关能治神志病。

④内关主治疟疾

疟疾是外邪入于少阳半表半里,营卫相持,正邪交争而病发。邪入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定时。先寒治阴,后热治阳,故先刺与手少阳互为表里经之里经手厥阴之内关以出阴邪,后刺手少阳经之外关以治阳邪。

2.列缺配照海

(1)列缺

①任脉病候与列缺病候

《灵抠·经脉》谓肺经别络列缺病证:“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音去,指张口状,欠,即呵欠,张口呵欠之意),小便遗数。”

《素问·骨空论》谓任脉病证:“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于带下瘕聚。”

肺经别络病证小便遗数与任脉病证带下都是前阴病。

②列缺兼治肾病

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其病候虚则欠,小便遗数。肾主纳气,肾虚则失其纳气为呵欠。小便遗数,遗指小便不禁,数指小便频数。肾者,为水脏,主津液。水有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中之浊者,由三焦决渎下行至肾,归肾之

水为浊,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之清者,复经三焦上升至肺。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水液的升清降浊,必赖于肾阳的气化作用与肺气化水下降于肾的功能。如果肾阳气化失司,水液升降失常,则膀胱开合不利,以致小便遗频,小便不通,或全身水肿,呕逆,喘咳等,故列缺能兼治肾病。


3、列缺能兼治胃肠病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经脉所至,主治所在”.故列块穴能兼治胃肠病。

④列缺能兼治妇科病

任脉起于胞中,任有妊之义,任脉交会列缺,故列缺能兼治妇科疾病,尤其治月经来潮时两乳胀疼为常用穴。如《席弘赋》云:“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⑥列缺与照海相应配伍

肺主宣发肃降,其位最高,后天水谷精微须赖肺之宣发肃降的作用才能输布全身,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肺阴不足,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后天失养,就会引起以肾阴虚为主的虚损病证。临床采用“与其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滋其源”的主张。肺肾在五行是相生关系,故列缺与照海相应配伍。

(2)照海

①照海主治肾病,兼治肺、脾、胃、肝等内脏疾病

肾开窍于二阴,故照海治前阴之小便淋涩、难产积块,后阴之肠风下血等。

肺、肾两经有共同的循行经线,如肾经循行入肺中,循喉咙,肺经循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为此,照海为治疗喉塞、梅核气等疾病的常用穴。

照海治嗜睡症与脾有关系。《灵枢·寒热病》:“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阴气盛则湿邪乘,致脾阳为湿邪所因,清阳不能上升。”即采丹溪所云:“脾胃受湿,沉困乏力,怠惰好卧。”

2 照海主治运动疾病

蹻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所以蹻脉失调常出现肢体运动的异常。《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缓,指阳虚,阳侧肌肉瘦弱;阴急,指阴盛,阴侧肌肉拘急。故治偏瘫手足拘急、痫证夜发等病,照海是主穴。

筋是联络关节肌肉、主管运动的组织,对肌肉、骨节有约束和保护作用。筋要依赖肝血、肾精和水谷精气的濡养。当肝血不足,肾水不能涵木,或水谷精气供给不足时,均可出现精力疲惫、运动乏力等现象,严重时可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痉挛拘急。此时,亦可以照海治之。

(二)阳经八脉交会穴

《标幽赋》:“阳蹻阳维共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1.后溪配申脉

(1)后溪

《西江月》: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颐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秆后溪先砭。

后溪主治头、脑、面、颈、项部位病证,体重节痛,表热,及体液病。

①后溪主头、脑、面、项、颈部位病证

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穴,通督脉。督脉循行: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经脉所至,主治所在”,因此能主治头、脑、面、颈、项等疾病。

②后溪能治体重节痈

后溪穴是输穴。《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

③后溪能治表热

手足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太阳之气行于体表,邪伤太阳其病在表,故治表热。

④后溪主治液病

心主液,如心阳不足,则失于敛摄,心液不藏,多见自汗;心之阴不足,则血不养心,心气浮越,心液外泄,为盗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液小肠主液所生病,为脏病治腑。

(2)申脉

阳蹻脉交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与后溪相应。

《西江月》: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①阳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病候上的联系

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者,筋主管运动。

《难经·二十九难》:“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阳蹻脉失常,会出现内侧肌肉弛缓、外侧肌肉拘急的病症。

足太阳与阳蹻的病候均有运动方面的病症。

②申脉主治筋病

足太阳筋,为多为巨,它有一起一别一直与五支的经筋分布。《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月耑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臀,上夹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九页。”

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戴眼之类疾病,皆足太阳之水亏,筋失濡养,申脉主治之。

②申脉主治表热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入,太阳经首当其冲能治表热。

④申脉主治痈毒症

痈毒症见局部肿高痛,其邪在表,太阳主一身之表,故申脉可治之。


2.足临泣配外关

(1)足临泣

《西江月》: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急,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①足临泣主治骨病

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者,可治诸节皆痛。

②足临泣可治皮肤疾病

少阳主风,风为阳邪,风热循经上越,轻则头目眩晕,重则伤脑中风,风热外窜,伤及血分,则致皮肤疾病,足临泣可治之。

(2)外关

《西江月》: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炽,独会外关为重。

①外关主治头颈、耳、眼疾病

手少阳经支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额,至目锐眦。”

本经所过耳后、耳前、耳中,至眼外,故能主治头、耳、眼疾病。另外,手少阳病候“是动则病,耳聋浑挥焞焞”(焞,音吞,形容听觉模糊不清,耳内出现烘烘的响声),外关可治之。

2、外关主治水肿

手少阳三焦经为水渎之府,又是主气所生病者,所以三焦是水液气化的场所,有通行水道的作用。水肿多由三焦气化失常而致,如《类经》:“三焦为水渎之府,水病由于气也。”故水肿以外关治之。

③外关治皮肤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王冰注;“心寂则痛微,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

又,高世本:“心作火。”注;“火旧本作心,今改诸痛痒疮,皆属手少阳三焦之火。心病由心包代君行事,心包与三角相表里,皮肤病需脏病治腑。”故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能治皮肤病。

④外关能治半表半里热

阳维为病苦寒热。苦寒热指发寒发热或寒热往来,病在半表半里,故主治半表半里之热。

五、八脉交会穴的配伍特点

1.阴经相生配穴的意义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脏论》:“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五脏主藏精.精是人生的基本物质,不可泻,精泻则阴虚,阴虚则阳失其守,不能化气,人即不能生存。为此,八脉交会配穴中的属脏经之两对配穴,如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配足太阴脾经之公孙,手厥阴心包经属火,足太阴脾经属土,火能生土。又,手太阴肺经之列缺配足少阴肾经之照海,手太阴肺经属金,足少明肾经属水,金能生水.两者均是相生配穴法。此法目的在于不伤其五脏的精气。

2.阳经用同气相应配穴及选用输穴的意义

八脉交会,阳经有两对配穴,即外关配足临泣,后溪配申脉,称同气相应配穴法,又称同名经配穴法。即手少阳经外关与足少阳经足临泣相配,两经于目外眦连接,足太阳经申脉与手太阳经后溪相配.于目内眦连接。足临泣穴和后溪穴都是输穴,两对配穴中,各有输穴。《难经·六十八难》云:“输主体重节痛。”阳经两对穴都主治体表有病。阳经配穴特点是同气相应,连点成线,经气贯通,连线成面,是为提高治疗效果而设的。

3.八脉交会穴取络穴的意义

八脉交会穴的八个穴位中,有四个络穴,即内关、公孙、外关、列缺。络穴可以联络阴阳表里两经,能扩大治疗范围。络穴可以治表里经病、络脉病。

4.八脉交会穴无足厥阴、手少阴、手足阳明经穴

为什么只有八条经与奇经有交会穴.而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计四条经没有交会穴呢?

(1)见肝之病,当传之于碑,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所以治肝先实其脾气,故八脉交会穴中无足厥阴肝经穴位。

(2)心包代君行事,故心有病多取手厥阴心包经穴,固八脉交会穴中无心经穴。

(3)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经循行先行胃肠。“经脉所至,主治所在”,所以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能治胃肠病,故八脉交会穴中没有手足阳明经穴。

十二经皆有井穴,分别是:

手太阴肺经 少商; 足太阴脾经 隐白;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足阳明胃经 厉兑;

手少阴心经 少冲; 足少阴肾经 涌泉;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足厥阴肝经 大敦。

文章图片3

十二经的井穴的特点

1、沟通表里。所有井穴皆有沟通人体表里经的作用

人体的经脉,分为体表与体内二部分,并构成一个无端的循环。若是将体表的经脉比作是地面部分的河流,体内经脉就像是地下的水流暗道,井穴则是体表经脉的经水回流体内的井口,所有井穴皆有沟通表里经脉气血的作用。

处在人体体表的井穴,由于位于人体中的高地势,因此,井穴的气血运行又分为二个方面,一个是体表的经水会循井孔下行于体内经脉,二是内体经脉中的高热湿气也会循井孔之口上行于体表(人体的温度场分布是内热外寒,人体的热能会遵循现代热力学原理而由内向外扩散,而且是借助水气上行的方式向外发散,质重的阴液之类的东西是不能逆自然规律而上行的,只有轻浮的东西才能上行)。

2、手三阴经井穴运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阴液,运行方向向下、向内

为什么阴经井穴运行的气血物质为阴液呢?这与人体的气血运行特点有关。人体经脉中运行的二种基本物质,是气、血。气与血的运行各有其特点,即是气向上、向外,液向下、向内。手三阴中的中府、极泉、天池三穴,其气血的运行方向是由胸走手,因此,此三穴上行的气血物质为气态物,至手臂后其气血的运行是向下,因此,手臂上诸穴运行的气血物质皆为阴类,其运行为散热、冷却、收降的变化。当手三阴经的气血物质运行到其井穴位置时,经脉中的气态物已经全部液化为地部之阴了,因此在井穴处的运行只有向下、向内。

手三阴经的气血运行有如下特点:在人体的体表经脉中,由胸走手的初始气血为气,其变化为散热降温,化液后流向井穴;经水由井穴注入体内经脉后,气血的变化是吸热升温,并由体内经脉回流相应脏器;气血回流到相关脏器后,在脏器中经过吸热加温后再行气化,并从其经的首穴输出。

3、足三阴经井穴运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气,运行方向向上、向外

凡是向上运行的物质,其上行的气血是气不是血。足三阴经是由足走胸的,这个上行的气血即是气,或说是气态物。足三阴经上行的气血物质一定是气,而不是血,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当人体直立的时候,足三阴经气态物向上行,阴液向下行并流向足部的井穴处,由井穴向体内经脉流注。若是人体的身体状态改变为平躺,则足三阴由足走胸的气血物质以阴液为主,而不是气态物。人体重力场的中心是脏腑,因此在人体平躺时,足三阴经的气血运行与直立时是相反的,即气态物由胸走足,液态物由足走胸(此亦即《内经》中所说“人卧血归于肝”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人在直立状态时井穴中向外运行的气血物质是气呢?人体存在着三部九候,也就是说有高低的地势之差,井穴相对于人体三部九候的内部来说是处于高位、上部,而井穴之下的内部经脉属于人体三部九候的低位、下部,内部经脉的下部之液不可能逆自然规律而上行,只有井穴内部蒸发的气态物才可能上行。人体的温度场分布有内高外低的特点,因其内部温度高,故体内经脉中的阴类物质会在高温场的作用下气化上行。

4、手三阳经井穴运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气,运行方向向上、向外

手三阳经的运行方向为由手走头,上行的气血中只能是气,而不能是液,故手三阳经上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气态物。同理,当人体处在平躺位置时,手三阳经中的气血运行方向与直立时正好相反,是阴液随经脉由手走头,气态物则由头走手。

5、足三阳经井穴运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液,运行方向向下、向内

足三阳经的运行方向为由头走足,下行的物质皆为阴液,故足三阳经由头走足的气血,到了足部的井穴位置时主要为液。

6、所有井穴皆有二种物质在运行,气血气态物上行,阴液类的血下行

井穴是人体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相通通道,只要井穴上部有阴类物质,它就会循井穴向下、向内流行;同理,只要井穴内部有高温阴液物质,它就会气化并循井穴通道向上、向外升浮。

7、所有井穴皆与肾相通

人体的井穴,相当于地表与地下相通的深井,因其是深井,通于人体的内部经脉,因此,所有循井穴向人体内部下行的阴液皆可并于肾所主的水液之中,也就是说,所有井穴皆通于肾。

8、阴经井穴通于肝

人体手足三阴经井穴的五行皆属于木,具有生发的作用,且人体中皮部相通、肉部相通、筋部相通、血脉相通、骨部相通,因此,手足三阴经井穴生发的经气皆通于肝。

9、阳经井穴通于肺

人体手足三阳经井穴的五行皆属于金,具有收降的作用,且人体中皮部相通、肉部相通、筋部相通、血脉相通、骨部相通,因此,手足三阴经井穴收降的经气皆通于肺。

十二经井穴的功用

1、井穴可主治心下满

五脏六腑引发的疾病,若有心下满者,皆可用井穴进行针刺。所谓心下满,即是若有物沉坠于心下或挂于心下,使心有种向下拉的感觉,或心有负重的感觉,是寒湿水液聚集于心之下,当此之时,可用相应的井穴针刺治疗。如胃寒的患者,心下胃部如有寒湿聚集,与心相引,则可用胃经井穴厉兑针刺治疗。

《针灸聚英》“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胆病也。若心下满,当刺窍阴……;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刺大敦……;假令得浮脉洪,病人面赤,口干喜笑,此小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少泽……;假令得浮共脉,病人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脐上有动气,此心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冲……;假令得浮缓脉,病从面黄,善噫,善思,善沫,此胃病也。若心下满刺厉兑……;假令浮缓脉,病人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满刺隐白……。”

2、井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初起

如因肺热引发的咽喉充血疼痛初起,可少商点刺出血治疗,多在一二次治愈;

腮腺炎属肺热者可用少商或商阳点刺出血治疗,多可在一二次治愈;

指端麻木初起者可用阳经井穴直刺留针治疗,亦可在一二次内治愈;

落枕初起者可用少泽按压治疗,一般一次即愈;

香港脚,脚丫中间湿痒,脚丫内皮肤泛白,脱皮,或皮层增厚,若为初起者,一般针刺或按压足三阳经井穴,多可在一周内治愈(此法治疗重症脚丫痒、脱皮、水湿泛滥亦有特效);

寒湿头痛初起者可用涌泉穴治疗,一般下针后疼痛立止……。

总之,五脏六腑初起的疾病,皆可用其相应的井穴进行治疗,且疗效卓著。

3、井穴可宣泻脏腑内热

所有井穴针刺皆能宣泻脏腑内热。

如肺热发热的患者可在少商点刺,若属阴虚发热者,点刺时应出气莫出血,若属血实发热者点刺时应出血莫出气;

如心热发热的患者可在少冲点刺,若属阴虚发热者,点刺时应出气莫出血,若属血实发热者点刺时应出血莫出气;

如肾热发低热的患者可在涌泉直刺泻法;

如小肠发热患者可在泽点刺出气;

如膀胱有热而致小便短少、频数、刺痛,可直刺至阴一穴治疗,效果良好;

如三焦有热的患者可刺关冲治疗。

4、井穴可导体表水液回流体内

所有井穴皆有导体表水液回流体内的作用。

如足背水肿可用足三阳经井穴治疗;

小腿内侧水肿可用脾经、胃经井穴隐白和厉兑治疗;

胫骨水肿可用胃经井穴厉兑治疗;

小腿外侧水肿可用胆经、膀胱经井穴足窍阴和至阴治疗;

手部水肿可选用相关的经脉井穴治疗;

水肿之症实为体表水液泛滥,水不归经,井穴有导体表水液回流体内的作用,虽不治水肿所生之源,但能为体表泛滥水液开辟去路。

5、除肾经井穴外,其余井穴皆可泻经脉有余之阴

所有井穴皆有泻经脉有余阴液的作用(泻子木而夺母水)。

肺经寒湿、阴液有余者,可用少商直刺留针的方法将肺经有余之液导入体内,使其回流于肾部,亦可点刺后挤压出血;

心经寒湿、阴液有余者,可用少冲直刺留针的方法将心经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使其回流于肾部,亦可挤压出血;

膀胱虚寒、阴液有余者,可用至阴直刺留针的方法将膀胱经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使其回流于肾部,亦可挤压出血;

……

如小肠湿热(火克金)引起的皮肤湿疹、皮肤瘙痒,出水泡,皮肤易溃破,可选用小肠经井穴少泽点刺出血的方法治疗;

如脾虚、脾寒湿的患者,可在脾经井穴隐白点刺出血,即能较好的泻去其有余之阴;

6、针刺阳经井穴并留针可补气

针刺所有阳经井穴并留针皆有补气的作用(亦能补金气而实子水)。

针刺大肠经井穴商阳,它能将大肠经体表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也能将体内经脉的蒸发之气通达于表部,起到补气的作用;

针刺小肠经井穴少泽,它能将小肠经体表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也能将体内经脉的蒸发之气通达于表部,起到补气的作用;

针刺三焦经井穴关冲,它能将三焦经体表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也能将体内经脉的蒸发之气通达于表部,起到补气的作用;

针刺胆经经井穴足窍阴,它能将胆经体表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也能将体内经脉的蒸发之气通达于表部,起到补气的作用;

……

如手足指端麻木的患者,多与局部组织气虚、血虚,气血运化不及有关,若选相应的手足三阳经井穴治疗,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人在临床中遇到此类情况,多只选用手足三阳经的井穴治疗,多可在五至七天内治愈;

如膀胱气虚、虚寒,畏寒怕冷,小便频数,量不多者,一般只选用膀胱经井穴至阴直刺,十至十五天即能收到显著效果;

如胆气虚而导致失眠多梦的患者,一般只选用胆经井穴足窍阴直刺,亦可在一周时间内见到明显效果;

如大小肠阴虚、气虚便秘的患者,只需选用大肠和小肠经的井穴直刺,皆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如小肠气虚吸收不好导致的缺乳患者,一般只需在小肠经井穴少泽直刺留针即可取得显效。

7、针刺阴经井穴并留针可促进其气血的运化

手足三阴经井穴五行皆属于木,通于肝气,针刺手足三阴经井穴(直刺留针的手法),能补充本经及肝经肝气的不足,加强肝气的疏泄运化。

如脾经井穴针刺可用于食不化、尿血、消化道出血;

胃经井穴厉兑针刺可用于腹胀满、面浮肿、不嗜食、水肿;

8、井穴皆可用于急救

如心经井穴少冲针刺,可用于急性心绞痛发作、休克,且有立竿见影之效;

肺经井穴少商或脾经井穴隐白针刺,可用于气闷昏厥或小儿惊厥;

少商、少冲、中冲针刺可用于急性中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