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宏道诗集

 fuhaizhenren 2022-01-08
袁宏道(1568~1610)少敏慧,善诗文,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且乐以助人。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后辞去吴县县令,游赏苏杭一带,写下许多著名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万历二十六年(1598),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去世后,靠卖尽书画几砚、朋友捐助,方凑得购买灵柩及眷属回归故里之资。
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当时的“公安派”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要旨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明史》卷二八八有传。传世作品有《潇碧堂集》二十卷,《潇碧堂续集》十卷,《瓶花斋集》十卷,《锦帆集四卷》去吴七牍一卷,《解脱集》四卷,《敝箧集》二卷,《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云馆类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袁中郎文钞》一卷,等等。

出燕别大哥三哥

长安二月时,阳缓北风厉。霜刃割地皮,古木凛寒气。

纷纷骡马尘,晓起如云沸。置酒上南冈,别我好兄弟。

一母生三人,顶踵皆相类。发愿穷无生,百劫相砥砺。

言前识锋机,死里寻关捩。居身如竖铜,蓄口唯谈义。

兄性温而真,弟性坦而毅。余性兼宽猛,弦韦时相济。

堕地便同根,飞天亦共翅。一旦忽分首,能不添憔悴。

白马望吴门,惨淡无边际。畏路如畏虎,猜官如猜谜。

长兄见老成,劝余勉为吏。钱谷慎出入,上下忌同异。

小弟发狂谭,兄言胡乃赘。胸臆自可行,荣枯安足计。

纵使挂弹章,亦只数行字。八十日彭泽,独非男儿事。

言罢日西沉,强起各分袂。马尾对马尾,东西倏异位。

欲哭近妇人,一笑飞寒泪。

卢沟道中

驿路风尘苦,殊方伴侣稀。马犹思并辔,鸟也厌孤飞。

树老春无态,云生山有衣。红亭拼一醉,留着斗寒威。

良乡道中忆弟

同调古无有,相怜今亦稀。如何万里去,又作两行飞。

孤塔冲人立,寒云并马归。长安三月里,好得看轻肥。

宿涿州

旅馆侵霜气,疏题度月明。侍儿偎火语,黠鼠背灯行。

别弟心常楚,离家梦不清。相去未半载,马足几千程。

河间逄北去人寄书口号

为报东征使,行行路若干。长途虽厌倦,弱体幸平安。

逆旅春无况,离亭梦亦寒,愁心挥不断,日暮几千端。

夜行

野暗毛精壘,天昏太史河。阴林晴见火,山店夜闻锣。

独树疑人立,冲风似鬼过。仆夫前慰我,官路已无多。

邮亭小餐

独上长亭憩,溶溶水拍堤。庖人供薄饼,童子荐香梨。

朱鬣鱼三寸,白花酒半提。黄昏人欲去,窗外马频嘶。

高唐道中

好似苏李子,辞燕又向齐。乡心随日暮,望眼尽天低。

古道荒人影,寒沙重马蹄。如何愧小鸟,休占一枝栖。

东阿道中晚望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可怜骊马啼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三归台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过滕赠滕尹

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

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停车门父老,之子有能声。

【注】

《袁中郎全集》题作“过滕赠令尹赵年兄干所”。

“滕里”,《锦帆集》作“滕子”,采用《袁中郎全集》句。“野

葛翳行旌”,《锦帆集》作“野雀上行旌”,采用《袁中郎全集》句。

“民家种柳成”,《锦帆集》作“民家种柳城”。依《袁中郎全集》改。

舟中

白鸟当窗坐,青山映水行。看云诸态冷,吊古百愁生。

近海鱼争大,邻淮酒欲清。长亭不可数,回首吕梁城。

舟中同黄绮石、沈广乘、汤隕陆赋

天上飞王舄,人间附郭舟。霞光晴入市,云气晚成楼。

肝胆皆知尽,腰肢各未休。浮生尚五斗,空复念沧洲。

【注】舄,音xì。

往有误传龙君御死者,作诗哭之。后读塘报始知,君御方立功塞

上,喜不自胜,因并前诗存之,以识之情

舌簇分明巧,情锺分外痴。传君无妄死,累我断肠诗。

掷果娇胡女,从军小徤儿。阴山三丈雪,千里白旌旗。

附哭诗

其一

可怜千片玉,竟作一堆尘。住世灯前影,居官浪里身。

从来善饮噉,颇亦徤精神。曾不得四十,伤哉如此人。

其二

不分成迁客,那堪掩夜台。人应销朽骨,鬼亦溺寒灰。

海阔羁魂度,天昏怪雨来。高堂悬爱子,早晚若为哀。

其三

多少人间死,于君特怆神。玄言从此尽,白日奈何春。

礼法雠狂士,乾坤侮儁人。再来如有意,莫见宰官身。

【注】

后二句采用《袁中郎全集》句。《锦帆集》中原作“黄泉如地上,

容易勿颠嗔”,或是作者初稿句,后于另稿中有改动。

鹤林寺和尚

竹里逄开士,花间觅著书。禅观今果足,文字往因余。

听雨知鱼乐,开轩任柳疏。自怜婴世网,敢复事空虚。

舟中

莫自夸强项,逢人且折腰。微生信坎止,作吏也逍遥。

山月领归棹,江云凑晚潮。古来差快意,唯有一王乔。

同江进之登金山

其一

白浪三千顷,苍岩二十盘。鲛人分夜火,龙女给晨餐。

潮涌天难定,地孤石也寒。由来多胜迹,草里读碑残。

其二

宝楯千年碧,炉烟镇日青。穿藤逄石怒,倚险嗅波腥。

鼋过吞人影,潮来念佛经。幽期如可订,住此学沉冥。

【注】上为《袁中郎全集》版本句,下为《锦帆集》版本句。

其一

浩淼临孤石,区中第一观。重重楼阁幻,种种画图看。

沙暖鹏雏出,窗虚海蛤寒。古来名跡在,只有法凋残。

其二

宝楯千年碧,炉烟镇日青。穿藤逄石怒,倚槛嗅波腥。

是月皆来户,无尘可上扃。汲泉燃活火,试与验茶经。

登焦山

海门一带雾初收,碧树丹崖小十洲。山杂云帆浮水上,江盘螺髻出潮头。

经堂昼寂眠苍兕,石壁晴空挂野猴。白首闭关僧自苦,花开花落也春秋。

【注】此首另录自《袁中郎全集》。

登焦山逢道人

问君何计得心休,口不能言但点头。潮去潮来分子午,花开花落验春秋。

窗间低穴常穿隼,灶下残炊每下猴。敝衲如烟身似岛,过年将作武夷游。

渐渐诗·戏题壁上

明月渐渐高,青山渐渐卑。花枝渐渐红,春色渐渐亏。

禄食渐渐多,牙齿渐渐稀。姬妾渐渐广,颜色渐渐衰。

贱当壮盛日,欢非少年时。功德黑暗女,一步不相离。

天地犹缺陷,人世总参差。何方寻至乐,稽首问仙师。

戏题斋壁

一作刀笔吏,通身埋故纸。鞭笞惨容颜,簿领枯心髓。

奔走疲马牛,跪拜羞奴婢。复衣炎日中,赤面霜风里。

心若捕鼠猫,身似近膻蚁。举眼尽无欢,垂头私自鄙。

南山一顷豆,可以没余齿。千锺麯与糟,百城经若史。

结庐甑箪峰,系艇车台水。至理本无非,从心即为是。

岂不爱热官,思之烂熟尔。

渡太湖

野树澄秋气,孤蓬罥晚晖。渔舟悬网出,溪叟载盐归。

山迭鹦哥翠,浪驱白鸟飞。暮来风转急,吹水溅行衣。

【注】

后二句,《锦帆集》原作“天风吹水立,细雨溅重衣。”或作者于

另稿有改动,今采用《袁中郎全集》句。

泊西洞庭

白浪浸天冷,青山引黛长。朝童迷水怪,夜女出江黄。

种橘皆成市,凿山半作堂。路疑烦指点,洞口觅渔郎。

东山晚望

转厌人间少,翻愁大地空。石枯山眼白,霞射水头红。

浪恶惊三老,鱼稀祭五风。奇峰探不尽,点点乱流中。

叹镜

湖州镜子开生练,昨日红颜今皱面。只道镜子不长情,谁知我面时时变。

背文回合双蛟戏,千锺粟锦藏鸳翅。阔眼方鼻浅翠纹,古籕盘屈乌银字。

拂拭旋生缕缕烟,摩挲喜得重重翠。古往今来半尺铜,人间多少伤心泪。

乞归不得

不放陶潜去,空陈李密情。有怀惭狗马,无路达神明。

竹影交愁字,莺啼作怨声。但凭因果在,陨血誓来生。

纪宦

薄宦经年许,心情好欲慵。诗书攻俗讳,耳目信尘封。

生女从呼囡,学音渐是侬。令吴何所有,震泽两高峰。

初杜门

一笑挥铜绶,高眠谢部民。放风疏垢发,信懒着闲身。

吏省公移字,堂清案牍尘。静居堪养性,州郡但劳人。

斋居戏题

深入终防饵,高张远避罗。课儿书上字,听客唱吴歌。

检药神方少,疏经悟语多。一枝生计足,五斗奈人何。

戏柬江进之

作令真成累,全身总是归。道傍春自谑,人里鬼相依。

缓系牛皮带,宽披燕子衣。云霄终有翼,学取一行飞。

惜日

芳树低檐浅,游丝绕户牵。闲情观秘戏,消日坐枯禅。

范蠡藏身险,庄周入梦颠。浮生如石火,何物可长年。

任意吟

觧带腰肢免,投闲意态疏。纵心搜乐事,信口择群书。

万物齐非马,千仙饱壁鱼。有名终是累,无用可还虚。

荒园独步

寒食春犹烂,东风草自芊。花燃无熖火,柳吐不机绵。

宦博人间累,贫遭妻子怜。一官如病旅,直得几缗钱。

【注】

尾二句,采用《袁中郎全集》句。《锦帆集》二句原作“微官如可

典,乞我买山钱。”显然作者于另稿中改动了此二句。

病起

病起心情太,闲来礼法疏。愁听传事板,懒荅问安书。

不去终惭鹄,无才合类樗。何如迯世网,髠发事空虚。

夜起

凉月穿纱见,微风响树来。夜虫亲火语,窗鼠触明回。

生卧凭书遣,行藏作谜猜。终宵眠不得,无计缓愁哀。

偶成

嵇叔终疑傲,陶潜总任真。祗因图事简,不敢恨家贫。

宦邸为欢少,乡书报死频。弥天都是网,何处有闲身。

独坐

胸臆知难尽,行藏未可陈。摊书嫌字小,烹水试茶新。

拨闷占茅卜,祈归拜土神。闲云与倦鸟,终是一流人。

述怀

岁月无停晷,迁流快织梭。寐来趋夜壑,老去皱恒河。

悟法东西祖,藏身大小何。一沤能几许,枉自着愁多。

和江进之寒山寺之作(二首)

山寺依人境,乘闲且杖藜。好花营地种,熟鸟认枝栖。

洗钵防茶老,开轩碍竹低。西来空有义,记取鹁鸠啼。

其二

忍草侵阶遍,凉云湿座飞。爱花僧是业,伺食鸟成机。

一榻书和卷,三生钵与衣。尘劳方未已,合掌顾皈依。

初夏同江进之坐孙内使池台感赋(二首)

其一

竹隐千花径,亭开卍字栏。银塘骄水鸭,罗幄护风兰。

邸报传来闷,民膏到处难。东南供费极,不忍更周残。

其二

细果亚枝重,垂藤拂幔低。檀烟熏睡犬,松子食雏鸡。

情鸟雄雌狎,名花姊妹齐。繁华终有气,端不似山栖。

【注】

“竹隐千花径,亭开卍字栏。”采用《袁中郎全集》句。《锦帆集》

原作“竹里回文径,花间卍字栏。”作者前后诗稿有改动。

赠汪咸池乃郎

不是干时客,零丁向吴越。家贫访故人,吞声学干谒。

先鬼能文章,清新好气骨。遗篇犹入梓,桂枝已摧折。

不忍念姓名,逢君滋哽咽。哀哉勿复言,长风卷愁雪。

别龚散才

梅雨濯江干,江风细吐寒。红亭一杯酒,惨无宾主欢。

天风吹子堕,倏忽送子还。游踪如电影,闪烁太无端。

子曰为官苦,予嗟行路难。各自相慰劳,言言沁肺肝。

与子如林鸟,升沉各羽翰。别子如湍水,东西异波澜。

何如一合并,白首臭春兰。萍散有时聚,云老终还山。

江头风日雨,容易雕朱颜。

虎丘

一片千人石,莹晶若有神。剑光销不尽,留与醉花人。

其二

问此石上歌,何如生公说。石若解点头,闻歌亦当辙。

登阳山

巉石蹲如象,枯松驳似鳞。鹤仙何处是,龙母果然神。

穴有能言兽,岩多不语人。吴宫零落尽,踪迹果谁真。

饮徐参议园亭

古径盘空出,危梁溅水行。药栏斜布置,山子幼生成。

欹仄天容破,玲珑石貌清。游鳞与倦鸟,种种见幽情。

陶石篑兄弟远来见访诗以别之

五步一花开,十步一花飞。不知谁中子,郁郁吐清姿。

恬淡僧标格,潇洒士威仪。手提白玉麈,身披浅色衣。

徒步入闾门,挥羽上阶墀。僮仆尽魁伟,一一晢而肥。

或言是山人,或言星相师。或云乡里子,闻声始觉非。

通剌无姓名,短纸折不齐。一揖径登床,草草寒喧而。

执手不问病,捧腹但言饥。设黍呼儿子,蒸鱼命小妻。

广长舌有象,突兀语难羁。欲穷人外理,先剖世间疑。

五行何因起,天地何高卑。鹄乌何白黑,日月何盈亏。

生胡然而至,死胡然而归。天胡然而喜,鬼胡然而悲。

事无微不究,语无响不奇。独不及臧否,一切细碎词。

玄旨穷三日,清言畅四肢。爱君鈢入理,恐我倦伤脾。

未作经年别,先为五日辞。入宫寻西子,涉水吊鸱夷。

七十二螺髻,三万六坡璃。山水既奇敌,相得永因依。

有如重瞳郎,配合皇英妃。又如曹阿瞒,生逢大耳儿。

石公貌高古,林屋洞倾欹。玉绕消夏湾,水啮千人矶。

浪头悬闾里,屋底腥蛟螭。山鬼攀萝出,鲛人傍槛睎。

卑者如鼋鼍,立者如象犀。幽者穿海底,高者蹑云梯。

绿橘黄柑树,青牛白马祠。土人进新果,乡女贡山鸡。

胜事纷难记,名山到始知。三朝尽缥渺,一雨负莫釐。

归来为我言,山水见须眉。长公八九纪,叔子二十诗。

字字传实迹,语语发光辉。不独作者难,读者亦应稀。

谭罢理前问,愁来申后期。还将赤金子,试我白绵锤。

拈花怜佛笑,摘叶止儿啼。蹶杀紫胡犬,踢倒西河狮。

击石原无竹,悟桃空有枝。一番铜铁语,万仞箭锋机。

病得发而减,客以乐忘疲。流连十许日,情短六个时。

大夫一滴泪,错落贵珠玑。今日若为别,相顾浩涟洏。

去去复去去,吴江落日低。

少王郎为王幼度作

寒气如山压霜重,珠阁银金连晓动。吹笙十五少王郎,手搦青梧拴彩凤。

秃衫浅揖无宾主,满握青烟喷白麈。金炉霍霍狮子鸣,腻烛双双芙蓉吐。

乳花如雪滴春香,百刻无多情则长。西施入越夷光死,鹦鹉无魂鸳断肠。

丽娃宫里苔三尺,旋拂遗綦嗅蚕迹。古井晶莹恼杀人,梦里行云谁到席。

病中和黄道元“至日禅寺梦愁诗”

一番花信又成春,百结枯肠万转轮。铃下久停辰后版,功曹空阁案间尘。

消愁莫问弓蛇影,对境聊观梦幻身。宫缕添来非我有,秪应添得与游人。

【注】

“对境聊观梦幻身”,《袁中郎全集》作“对境聊观石火身”。

赠江进之(八首)

其一

苑花经四果,门柳近千枝。年俭遅君俸,官贫独我知。

痛民心似病,感事泪成诗。不是催科拙,由来薄茧丝。

其二

数叠铜符篆,一挥案牍尘。宾朋嗔事简,妻子怪官贫。

德畏民无狱,道治鬼不神。知君本仙令,家世武陵人。

其三

窥铜怜貌减,裹鬓觉霜欺。乡语青奴误,官情白鸟知。

佳儿能问字,小妇与填辞。觧得庭中乐,闲官亦可为。

其四

几年名茂宰,艳冶古长洲。霸气吴宫尽,涛声震泽秋。

花深苑作国,人去馆为楼。箫管家家曲,那能不醉侯。

其五

端居持简体,吏隐见仙才。案牍皆诗料,纷庬亦酒杯。

横乌移卯去,灵鹊抱巢来。一见逍遥作,知君笑口开。

其六

债子今应长,钱兄久不神。簿书行流水,参佐拥空尘。

蓄古频分客,题诗每向人。退斋修竹里,盆沼漾文鳞。

其七

尝胆经时苦,劳薪几日休。秃须黄印绶,芒履黑平头。

簿领分从事,腰肢恼督邮。可怜人似玉,赢得发如秋。

其八

专诸遗旧剑,西子变新娥。国大游民聚,时清艳事多。

炫城花似面,络地水如罗。团扇前溪上,吴娘唱子歌。

哭临漳令王子声

穷冬夜冷兰烟黑,死字传来听不得。白日谁防鬼射人,昏荒颇怪天如墨。

忆昨与君发长安,白齿青眉吐肺肝。小杯击筑大杯舞,优儿牙板角盘盘。

别来愁绝湘鳞字,蜡花笺子无高翅。铜雀台边万缕肠,馆娃宫里千行泪。

麒麟蹶地青鸾叫,不得生书得死报。帝前金管岂无人,何必如花一年少。

天公错注不回头,银匣沉沉地下秋。漳水万年嘶石马,虎号龙愁两废丘。

其二

垂头再哭哭声哑,长夜幽幽悲逝者。破玉锤珠可惜人,天何言哉无知也。

三哭眼酸泪枯欲流不得流,焚香告天愿天为我开咽喉。颜渊、鲁高士,

胡为三十二而死?休灵均、楚直臣,云何枯槁江潭望君门?而媒蹇修云

何为而投阁,贺何为而赋楼?渴何为而病马,癞何为而疾牛?龙何愚而

触网,鳌何细而随钩?山何卑而成水,海何升而为丘?圣者不能言,愚

者不能忧。田巴与惠子,眯蒙双白头。即如王子声,高第十二秋。穷年

只淹蹇,低眉拜督邮。谗言复间之,剌心如戈矛。缠棺布三尺,栖身土

一柸。嗟乎子声!汝生不能一日牙牌青绶拱揖长安道,又不能拂衣故园

补缀先人草。万里迢遥魄伴魂,一具瘦骨官送老。福君何其薄,夺君何

其早?和氏空有泣,楚国无以宝。漳水平,漳台倾,吁嗟乎王子声。

【注】

“田巴与惠子”,《袁中郎全集》作“释迦与老子”。

“牙牌青绶拱揖长安道”,《袁中郎全集》作“牙牌黑须拱手长安

道”。

“漳水平,漳台倾”,《袁中郎全集》作“天不平,地不平”。

“渴何为而病马”“癞何为而疾牛”:是在说“司马之渴”“伯牛

之疾”。

丘长孺

其一

不问南和北,都成故与新。放开双孔眼,阅尽一时人。

言语谁同味,肝肠孰最真。金陵居可买,是否作佳邻。

其二

横金米如珠,洞庭春似雪。只恐君不来,君来我当设。

酒可供千人,米亦勾三月。君来当即来,明日吴令发。

戏题黄道元瓶花斋

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

一枝两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

傍拂杨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

初度戏题

碌碌复碌碌,浮生如转毂。帝宏匝地罗,人窘弥天狱。

堕地三十载,强半是颦蹙。算喜无十星,量愁有千斛。

十五岁以前,师傅苦拘束。朝愁日上舂,暮愁书难读。

十五岁以后,龟手事场屋。儒巾才去头,宦网又缠足。

千眄得一官,万眄得微禄。谁知徼五斗,妻子转枵腹。

颜色低上官,肝肠枯案牍。举止动得过,憎恚若相触。

月不十回圆,酒无三朝熟。来者不可知,去者不可赎。

欲留色枯槁,欲归心彳亍。一病觉昨非,万仞遂黄鹄。

勿以径寸荣,易兹寻丈辱。

荅江进之别诗

横将一尺素,写出消魂别。泪深笔波红,情苦绢文裂。

事君才两载,相期砺高节。有过必直陈,无忧不共切。

密意臭兰旃,奇谈飞金屑。案牍与文史,一一相商决。

对客语如绵,当机锋似铁。喜怒性情真,缓急肝肠热。

所以小修言,江郎吴令杰。官虽暂时离,交岂中道辍。

古井绝回波,深山无化雪。

别江郎

江郎貌奇崛,文字多古质。十三读父书,十五梦先笔。

父母怜爱之,保护常在膝。何不从我游,扁舟访二室。

雪夜感怀,同黄道元作

孤馆寂无人,童仆三两辈。白势压山来,云冷天憔悴。

灯寒字欲青,炉死灰相对。流火掣空飞,错落如星碎。

可惜行乐场,都被微官碍。歌喉络飞珠,谁家佳姊妹。

张伯起

两年稀面见,一字到官疏。白石连云煮,青芩带雨锄。

尊前红拂传,花下古钗书。兄弟多名理,何山故不如。

曹以新

遁迹皋桥去,亲知梦亦疏。近花安酒臼,避雨于床书。

梅癖林和靖,鹤心孙太初。长庆名不死,有子亦为馀。

【注】《袁中郎全集》另作如下:

踪迹人间冷,生濡一世疏。近花安酒臼,避雨于床书。

文雅王元美,清夷孙太初。长庆名不死,有子亦为馀。

张幼于

家贫因任侠,誉起为颠狂。盛事追求点,高标属李王。

鹿皮充卧具,鹊尾荐经床。不复呼名字,弥天说小张。

皇甫中璋

爱客常投辖,登盘必市鲜。茶烹无色水,香炼不燃烟。

高十披先传,稽勋拾旧编。藤花缭閤子,点点缀青钱。

别黄道元信笔题扇上

千里负空囊,蹇足投吴令。客子既数奇,主人复善病。

薄俗异临卭,好事乏程郑。逆居垂半载,无化知名姓。

乞饭随白足,佣经皈大圣。未免无鱼歌,能不驯龙性。

贫者士之常,达岂文章命。舌在即王侯,文成足歌咏。

去矣莫徘徊,无官谁相敬。

刘子威

其一

盛事推弘正,高才足雁行。丹书函姓字,石鼓式文章。

管库名伊吕,闭门读老庄。时贤零落尽,天壤一刘郎。

其二

山居忘甲子,玄想证无生。天意私高士,人间瑞老成。

文章不死药,形体岁星精。避世羞藜火,挑灯传五行。

迎春歌和江进之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晓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碾水穿香度。

铙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妆十万人。罗额鲜妍棼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印如斗,前列长官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舟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捶大鼓。金蟒缠胸神鬼装,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络香风吹笑声,十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拾得春條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独有闭门袁大令,尘拥书床生网丝。

县斋孤寂,时曹以新、王百榖、黄道元、方子公见过有赋

宦向清时懒,囊添旧日贫。琴孤将赠客,鹤惯不疑人。

怕死归妻子,休官谢鬼神。寒云流日影,霞气赤鳞鳞。

题方子公蓼莪馆

小筑依蒿里,高篇寄蓼莪。天空犹堕雪,地苦不生萝。

夜月呼山鬼,秋坟咽楚歌。近轩多古栢,攀折泪如何。

岁暮即事

兰熖添灯重,花光簇夜红。綵枝闲玉剪,金帖冷屏风。

宦意如霜草,乡心折晚鸿。谁能学少女,眉画入时工。

除夕同王百榖、皇甫仲璋、方子公衙斋守岁

懒贴宜春字,聊为卒岁歌。官能客脱网,客喜不张罗。

始觉门如谢,刚惭肉似何?江湖新管领,一径白云多。

元日述怀

客署闲花事,乡心醉柳條。闭门春草长,高枕白云骄。

牛马呼仍在,鹍鹏路已遥。有田堪种米,罄折笑前朝。

元日与客奕

三百争驰道,十千计赌钱。屠苏惭得后,奕品僭居前。

花锦添新日,霜毛减少年。谁能黑白里,悟得远公禅。

【注】

《袁中郎全集》题作“元日方子公对奕”。

述怀

种树先芝桂,裁衣度薜萝。敝图悬祖炳,败絮拥妻罗。

丘壑驰驱甚,玄虚色相多。市朝无拘管,何处不渔蓑。

别王百谷

河上青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锦帆径远郎官舍,冠子桥通处士家。

好事每供梅月水,清斋长试谷前茶。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

【注】

“锦帆径远郎官舍”,《袁中郎全集》作“锦帆浮远郎官舍”。

“好事每供梅月水”,《袁中郎全集》作“好事每供林下麈”。

近 代 的 西 方 比 较 诗 学

近代是西方比较诗学的学科建设时期。近代的西方比较诗学,指从古典主义时期到自然主义时期这一阶段的全部具有比较意义的诗学。在时间的跨度上。西方近代比较诗学涵盖了从17世纪法国完成了国家统一和王国专政,经由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到19世纪后期西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大体完成的大约300年的时间。17世纪是理性的世纪,人们把一切问题都提交理性的法庭。这种思维特征促使西方诗学家对各种学说进行整合。同时,在17世纪的文坛上古典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它反过来促进了诗学理论的条理化。18世纪是启蒙主义的时代,传统的诗学似乎有些衰落,但是美学却异军突起,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各种美学体系的提出和建立,在更高的层面即艺术哲学的层面上为西方比较诗学后来的发展做了准备。19世纪是浪漫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纪,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争中,各种诗学思想重新被激活,有了新的推进。同时,空想社会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也在抬头,它们丰富了19世纪的西方比较诗学。在这个时期的西方比较诗学中,四个跨越的特征体现得较为全面,出现了不少比较诗学的大家。他们当中,有的诗学家在建构自己的学说体系时只作了一个跨越,更多的诗学家则作了多个跨越。在德国,莱辛(Go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提出了诗画异质说,他比较了诗歌、绘画以及雕塑的联系与差异。莱辛的研究显然在诗歌与绘画之间进行了跨越。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1770—1831)的艺术史研究,具有完美的综合研究的品格。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成功地论述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问题。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在西方比较诗学的跨民族比较研究和跨语言比较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论莪相和古代民族的诗歌》(Ossian und Liederalter Volker)论述了传说中的3世纪爱尔兰诗人和英雄莪相与古代各民族诗歌创作的关系,是一部跨民族、跨语言的比较诗学力作。《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心声》(Stimmen der Volker in Liedern)是一部民歌选集,收录民歌约两百首,其中多数为德国、法国、西班牙民歌,但是也有英国、希腊、丹麦、苏格兰、秘鲁、马达加斯加等国的民歌,体现了编者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诗人济慈(John Keats,1795—1821)所提出“消极能力”(negative ability)说,具有丰富的东方可比性因素。再者,“诗画同质”说在西方由来已久,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底斯(Simonides,556—468BC)说:“画是无声诗,诗为有声画。”  古罗马的贺拉斯(Horace,65—8BC)也说过:“诗如此,画亦然。”  但此后“诗画同质”说在西方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过,在近代时期里,情况却有了显著的变化。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不仅在其诗歌创作中有着大量的东方因素,而且在其诗学理论中他再次高扬了诗画互补的认识方法,这就不仅发展了西方的“诗画同质”说,而且与中国诗学中的诗画关系学说形成了东西呼应的张力关系。
在近代西方比较诗学的发展过程中,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提出的比较观,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被尊为解释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留下来的著作有《1819年讲课提纲》(Outline of the 1819 Lectures)一书。该提纲由“导言”、“第一部分:语法的阐述”和“第二部分为:技术的解释”构成。在导言里,他系统地说明了对文学作品作心理展示的那些原则。在第一部分里,他详细说明了那些用来进行语言分析的原则。在第二部分里,他对导言做了扩充,描述了解释学的两部分在对作品进行“占卜”时如何共同工作。该书第二部分第六条专门论述了解释学的两种研究方法,他说:
整个任务要求使用两种方法,占卜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由于它们经常互相参照,因此不得被分开。
使用占卜的方法时,一方要设法理解作家,亲密[直接]到如此地步,以至于你可以把自己转换成另一方。使用比较的方法时,一方要设法理解一部作品,把它看成具有某个特征的一类,换句话说,按照别人喜欢它的那个样子来观察作品。一方是人性知识中的阴性的力量,另一方则是阳性的力量。
双方相互参照。首先取决于这个事实,即每一个人都具有可疑性以便用它来直觉其他人,此外他还要分享许多的人性的特点。这一点本身显然取决于这个事实,即每一个人都分享某些普遍的特征;占卜后来受到鼓励,鼓励读者将自己与作者作比较。
但是,比较怎样才能包含那处于一个总类之下的题材呢?显然,要么通过比较,要么通过占卜,而比较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
两方之中,谁也离不开谁,因为占卜首先从一个肯定的比较那里接受其准确性,没有比较它就变成天方夜谭了。但是,比较本身不可能产生统一性。一般和特殊必须相互渗透,而这一点只有通过占卜才能发生。 
在施莱尔马赫对比较所作的专门论述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施莱尔马赫将比较与占卜并列,认为这是解释学的两种主要的工作方法。这两种方法经常相互为用,因此不能分割开来看。须知,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占卜都是一种很古老的认识方法。人们对事物的推测,首先采用卜的方法,然后才采用占的方法。在中国人们很早就知道“卜凶问吉”了。在西方,古罗马时期有“卜官”(auger)一职,他的工作就是“卜”(augery)。卜官承担是一种宗教职务,即通过观察自然的迹象来解释神的意志,从而对渔猎、农事、战争、庆典、工程等人事活动的前途作出预测。所卜的对象通常是飞鸟,卜官观察鸟儿飞行的路线、方向、发出的叫声、单独飞行还是集群飞行等。必要时,卜官还解剖射下来的鸟儿,察看其内脏的纹理,以便更准确地判断吉凶。这叫做飞鸟卜。此外,还有梦卜、星卜、云卜、气候卜等等。这种情形与中国古代的龟卜是类似的。龟卜是社会生产力还处于渔猎时代的产物。在龟的腹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用火灼烧出裂纹,然后观察其裂纹来行卜。后来,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人们逐渐放弃了卜,而采用更为先进的占。占比卜包含更多的人为的努力,在占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在占中,主观猜想的成分增加了,而猜想往往包含着大量复杂的推算。这种情形与中国的占筮类似。占筮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农耕时代的产物,人们放弃了龟甲和兽骨,而采用轻便的蓍草的茎来作为行占的工具。占筮有专门的经书作指导,这就是《易经》。筮法包含极为繁复的操作和推算,有四营、三变成爻、十八变成卦等程序,旧题朱熹《筮仪》有详明的解说。在西方,有占官(diviner)一职,他的工作就是占(divination)。随着基督宗教的发展,占官的工作后来由神学家担任,或者由教会中的精通神学的工作人员担任,许多行占的人实际上就是牧师。这种情形生动地反映在语言上,即使在当代英语中,divine这同一个单词仍有三种基本的意义,作形容词时意为“神圣的”,作动词时意为“占卜、预言”,作名词时意为“牧师、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将比较与占卜并列,这说明了其解释学乃是建立在对西方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只用占卜,那么不成其为解释学了,那只是片断的零碎的局部的解释,只能为解释教义服务。再有,施莱尔马赫将比较与占卜并列,提高了比较的地位。这是因为,尽管比较是人类最早的认识方法之一,但是在施莱尔马赫之前“比较”从来没有得到系统而科学的说明,“比较”也未能像“卜”或“占”那样进入严肃的宗教生活之中。
(二)施莱尔马赫所说的比较,就是客观地理解文学作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研究的对象,这正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施莱尔马赫的讲法,使用占卜的方法时,在作为主观的读者这一方要设法去理解作家那一方,而且还要亲密或直接到如此地步,以至于读者可以把自己转换成另一方即作家。为了怕别人误解他的意思,《1819年讲课提纲》的英译者扬·沃吉契克(Jan Wojcik)特地在“亲密”的这个单词之后附上了德文原文unmittelba(r直接,不经过中介)。也就是说,进行占卜式阅读的时候,一个主观要转化为另一个主观。这相当于所谓以设身处地的态度理解作家。这时,读者所关注的主要对象是作家而不是作品。使用比较的方法时,情况就不同了,这时读者这一方要设法理解那一部客观地已然存在的作品,而不是理解那个作家。那个作家当时怎么想,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读者暂且可以不去管它。读者应一切从作品出发,把它看成具有某个特征的一类。换句话说,按照别人喜欢它的那个样子来观察作品本身。别人不止一个,有许许多多的别人,尽管他们阅读之所得是有差异的,然而作品矗立在那里,他们的差异始终是围绕着作品转的。因此,读者这一方仅仅是人性知识中的一种力量,施莱尔马赫把它称为阴性的力量,因为它是受支配的。至于另一方,也就是作品的那一方,它巍然矗立着,随便你怎么看,作品最终还是要支配你的,因此施莱尔马赫称之为阳性的力量。
(三)施莱尔马赫所说的占卜,就是通过直觉来把握文学作品。可以认为,施莱尔马赫强调心理学的解释,这就使解释学获得了认识论的意义。这是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的总体倾向。不过,在这段引文中,施莱尔马赫还是更多地肯定了比较。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比较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这是施莱尔马赫的一句名言,这也是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肯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生命来源和立论的根据。无论是卜,还是占,进行的次数都不可能太多,多了就不灵了。在古代中国,如果要求行卜的人对于灼烧出来的裂纹不满意,那么他当然可以请求卜官多灼烧几次。不过,典籍的记载乃至影视的表现都告诉我们,在这种场合,卜官一般是不乐意再次灼烧的,因为他明白,假如重新灼烧一次,他又怎么处理前面那一次呢?难道前面那一次不是神的旨意吗?在古代罗马,卜官也不乐意对同一桩事由再次行卜。因为事情明摆着,谁再次射杀一只飞鸟,射下来的肯定不是原来那一只,或许当时根本就不再有飞鸟可射了。这就是占卜依赖自然物所受到的必然局限。占虽然优于卜,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对于自然物的依赖。至于比较,就不同了。比较不依赖于自然物,它就不受自然物的局限,因此比较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只要有契合点,就可以进行比较。而契合点会随着人类认识的拓展而发现和增加。当然,比较也像人类的任何认识方法一样,并不是万能的。施莱尔马赫认为,比较和占卜不能分割。作为两种主要的认识方法,比较和占卜要相互补充。具体说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与其他学科所采取的研究方法配合使用。这是我们提倡跨学科研究的前提。如果有两种研究方法存在,那么不妨双方相互参照,这是施莱尔马赫的建议。我们对于这个观点,不妨加以拓展。如果有数种研究方法存在,那么不妨多方相互参照。多种研究方法的使用,首先取决于这个事实,即每一个人都具有可疑性并且有权用这种可疑性来直觉其他人。此外,每一个人还得分享许许多多人性的特点。这一点本身显然取决于这个事实,即人的共性,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分享某些普遍的特征。所谓占卜后来受到鼓励,这是就历史的情形而说的。推广开来,我们有理由认为,无论科学如何发展,直觉毕竟还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它应当受到鼓励。比如,鼓励读者将自己与作者进行比较,这就是对直觉方法的一种有效的运用。这相当于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西方比较诗学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它终于迎来了飞跃,那就是“比较诗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学术研究的基本范畴。究竟是谁首先采用“比较诗学”这一术语呢?使用一个术语恐怕比建立一个学科还要早一些。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19世纪下半叶德国学者威廉·谢雷尔(Wilhelm Scherer,1841—1886)首先提出了建立比较诗学这一学科的构想。谢雷尔是历史语言学家,1868年任维也纳大学教授,1872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871年任柏林大学教授。他著作众多,影响较大的有《走向德国语言史》(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ache,1868)、《德国文学史》(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1883)以及《诗学》(Poetik,1888,写于1885年)。《诗学》是一部未完成稿,作者未及在理论上深入全面地展开。由于谢雷尔其他方面的成就比较大,其《诗学》一书的成就被遮掩了。美国批评家韦勒克综述谢雷尔的成绩如下。谢雷尔是19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德国文学史家。他的著作极其显豁地标明了实证主义胜利所引起的学术空气的变化。谢雷尔认为,文学的学术研究已变成一门运用归纳法的社会科学了,它以严格的决定论为指导。谢雷尔设法全面说明做诗过程,并且探求历史的一般规律,以便使之成为一种激发的力量。在在多种散篇撰述中,谢雷尔扼要地表述了他的宗旨。他想证明自然的一般合法性也适用于诗作。实际上谢雷尔是在探索文学的源头、类似的现象、平行发展以及生活中的原型。总之,谢雷尔力求养成新的科学眼光。比较诗学、历史规律、全盘的决定论解释法,这番前景无疑令其信服甚而倾倒。  关于谢雷尔对于比较诗学这一门学科的贡献,韦勒克指出:
除了说明个别的作品和生平,谢雷尔心里产生的希望就是确定文学史、谐和局面、周期循环的规律。他断定德国文学每隔六百年繁荣一次,年代为600年,1200年,1800年,而确切出现极度衰落的时期为900年和1500年,他还估计到可以用细微的对称曲线来标明以及2400年聊以慰藉的新的繁荣,由此他以为发现了上述的规律。最后,他设想了一门理想科学的比较诗学,它将从认识原始民族的精神状态入手,追溯诗歌种类的本源。 
遗憾的是,谢雷尔仅仅有了建立比较诗学道德构想,其构想尚未实现,他就去世了。谢雷尔同时期的其他学者,尚未意识到其构想的深远意义。正式营建比较诗学的任务落到了20世纪学者们的肩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