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赏水  浙江篇:杭州灵隐飞来峰(三)

 竹翠兰馨 2022-01-08

(三)

  冷泉亭的对面就是有名的灵隐寺,我们便去灵隐寺。

        灵隐寺坐北朝南,在路边,可以看到“天王殿”,殿为重檐建筑,黄色墙面,青瓦覆顶。正上方着上下两块牌匾,面一块题有“云林禅寺”,乃是清高宗康熙皇帝所赐,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即由此而来;下匾题有“灵鹫飞来”,黄元秀先生所书。这个门口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

        在殿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经幢,为江浙吴越时期重要的历史遗存,它们和灵隐寺两石塔共同见证了灵隐寺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经幢中“幢”的原始形态是立于佛前的以宝珠丝帛装饰的柱杆,以流苏的晃动来“藉表麾群生,制魔众”。唐初(7世纪)开始出现模拟丝帛的八角形石幢,柱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建于寺庙大殿前用以宣扬佛法。灵隐寺这两座经幢东经幢高7.17米,西经幢高11米,幢身上部叠置华盖、腰檐、联珠、仰莲、伞盖、流云、覆莲以及盘石等,盘石上雕刻迦陵嫔伽,双手合十,背有翅膀,形象生动。

  据所镌之《建幢记》及附记中所载:是由吴越国王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原立于钱氏家庙奉先寺,后吴越国纳土宋,奉先寺毁,乃于景佑二年(1035)由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经幢原为十二层,现已残损,为多层八面形,下部三层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佛像,幢身刻佛经,东幢刻“大佛顶陀罗尼”经文,西幢刻“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文后刻有建幢记,文末署:“天下大元帅吴起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日。”古人有诗赞道:高幢垂五代,瑞拱寺门雄。地涌虬蟠角,天成神鬼工。莲花开仰覆,佛顶峙西东。卓出灵峰北,招摇云雾中。

        在天王殿前东侧绿地中有一座重檐方形凉亭,内立一座石碑,这是乾隆皇帝御碑亭。碑的正反面均为乾隆御书灵隐寺题咏,碑两边是康熙御书诗。能够辨读的有康熙帝题诗:灵是西方鹫,飞来住岌峨。名山观不少,此地比宁多。法苑开龙象,清径沲蔚萝。诸天应栏护,御辇昔曾过。丁丑春日御笔。还有乾隆帝按康熙诗韵御笔题诗:飞来峰畔路,法相坐嵯峨。宛识只园地,已闻梵呗多。法云开月宇,山籁下烟萝。到处瞻光被,羹墙竺是过。再依皇祖灵隐寺诗韵,壬午暮春月御笔。

        灵隐寺有东西两座山门,与天王殿并列。从东边门口进入寺门后,看到右有钟楼,左有鼓楼;圆形石坛内有一棵古老的香樟树。往左边去,来到了“天王殿”的北门口处。天王殿前两边各有一块比较大的方地,绿草如茵,里面也有几棵很大的香樟树。院内还有苍松翠柏。天王殿长约24米,宽约15米,一层处悬题有“威镇三洲”金底黑字牌匾,中门口两侧悬挂“立定脚跟背后山头飞不去,执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的对联;二层处悬“最胜觉场”的牌匾。进入殿中,见殿内供奉有四大天王及弥勒菩萨和韦陀菩萨。四大天王像高8米,与弥勒菩萨像同时重塑于1932年。弥勒菩萨像正对门口,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其背后是韦驮菩萨雕像,高2.5米,是用一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南宋初期遗物,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灵隐寺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尊佛像。头戴金盔,身穿甲胄,手执降魔杵,威严无比,象征着降伏世间一切邪恶势力。

  往南看,高高的月台之上是“大雄宝殿”。沿台阶上去,是一个较大的平台,台阶两侧及平台边沿都有石护栏,台阶两侧的拐角处各立有一座不很高的石柱,不知叫什么名称,石柱两端上雕仰莲下雕覆莲,绕着柱子四周刻有“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等字,“南无”和“如来”都是红色。往两边,靠近石台处,摆放着三个大的长方形石盆,上面雕刻着云龙纹,正面雕有三条龙,中间一条头朝外,为正龙,两边的龙头都朝向中间的一条龙;两侧也各雕有一条飞龙。这些雕刻看上去非常精美。盆中栽培着荷花,大大的绿叶衬托着红红的荷花,有的已经怒放,有的含苞待放。地面上还摆放着好多小盆的天竺葵花,也开着红红的花朵,很漂亮。在大殿门前两边平台上各有一个方形架子,上面挂满祈福红条,鲜红一片,非常惹眼。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高甍飞宇,琉璃覆顶,为单层重檐三叠式歇山顶建筑,殿高33.6米,面宽7间,进深4间,是清宣统二年(1910)仿唐建筑,飞檐翼角,瓦饰、窗花、斗栱、飞天浮雕以及天花板上的云龙绘图,均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整座大殿气势轩昂,雄伟壮观,在国内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一层处悬有“大雄宝殿”金底黑字牌匾,是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于1987年书写的,“大雄”是佛的德号,意思是指佛有大力,能伏众魔,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二层处还悬有“妙庄严域”牌匾,是前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先生手笔。在中间门口两边柱上有长对联“合三百六十古精庐此云祖山应得殊胜利益安乐,积无量千万诸善根故名佛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是由汪钦撰,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鉴藏家胡宗成书写。

        进到殿内,就有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大殿正中莲花台上结跏趺坐的这尊佛像,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尊佛像加莲花座共高24.8米,像高19.6米,全身贴金,熠熠生辉,为我国最大的室内香樟木雕坐像。佛像造形体态丰满,妙相庄严,慈祥和蔼,庄严肃穆。端坐于高高的莲台上,左手上抬,作吉祥姿态说法相,头部微微前倾,两眼凝眸,颔首俯视。这尊佛像是l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邓白教授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佛像为蓝本,与华东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共同创制,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而成,并曾经得到了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 

        大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称为天,二十诸天即二十位神,是:大梵天、帝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密迹金刚、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

        大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指的是十二位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静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十二大士能入如来圆明境界,故称十二圆觉菩萨,聆听受诲大日如来讲经说法。农历正月十五日圆觉菩萨启佛会,八月十五日圆觉菩萨清净会。

  大殿的后边部分为观音殿,门口上方悬挂着题有“慈航普渡”的金字牌匾。门内两根红柱上悬挂着一副长对联:“苦海驾慈航看出没众生有登彼岸有溺深渊百千万劫凭法缘,善门呈宝相发菩提宏愿或现宰官或为童子五十三参证佛心。壁上有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的海岛观音立体群塑,高20余米,宽7米,有大小佛像150尊。布局分天、地、海三层,最上层那尊形容枯槁、庭骨鳞峭的像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状态;中层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菩萨最下层中间手执净水瓶的是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立于鳌头之上慈目低垂,微微颔首手持净瓶,瓶口倾斜朝下流出甘露,普救众生。其右侧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童子是善财,左侧是龙女,民间所说的金童玉女”就指这两位。

  群塑中还充分表现了佛教《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南游遍参五十三位名师而后才得正果的典故。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辗转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普贤菩萨53位善知识,包括厨师、设计师、教师、航海家、商人、音乐家、医药家等各行各业,有老人,也有孩童,有男的,也有女的,倾听了广大甘露法门,使他次第获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了一真法界。善财童子虚心求教、不断进取的求学精神,给广大佛教徒,特别是佛教青年带来无穷奋发向上的力量。

 这组群塑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佛教艺术的上乘之作,充分体现了宗教艺术家们的神工技巧。

        在大雄宝殿前月台东西两侧的平地上各有一座石塔,两石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为北宋留存至今最古石塔之一,系吴越王钱弘俶重建灵隐寺时而立。当时立有四塔,今唯存大雄宝殿前之双塔。两座石塔距今已逾千年,是灵隐寺历史最久的遗物。两石塔相距42米,筑于青石铺砌的平台之上,均为仿木构楼阁式实心石塔,原有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现存两塔塔刹部分不存,剩余塔高11.49米。塔为八面九层,每层均包括平座、塔身和塔檐,并逐层收分。八面塔身中,每层东、南、西、北四面由槏柱把塔壁分为三间,中间做成壶门式,雕凿出大门,就连门钉和金环铺首都雕刻得非常细致,两次间浮雕立像另四面不分间,浮雕佛、菩萨和佛教故事等。平座用四铺作承托,塔檐以五铺作撑托。

        石塔雕刻丰富,仔细看看,会发现面除雕刻有经文,还雕有佛教人物百尊,这些雕刻非常细致精美,线条流畅。塔基为磐石和须弥座,雕刻五代吴越宝塔中盛行的“九山八海”。须弥座上雕仰莲,束腰八面刻满方寸小楷《大佛顶陀罗尼经》。往上每层都有各种浮雕像,其中有骑狮文殊菩萨骑白象普贤菩萨像,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一佛二弟子像,还雕行脚取经僧手持锡杖拂尘身背经笈与唐玄奘西天取经行头相似六层以上除菩萨造像及佛教故事外有帝后诸天佛图,最上层凿刻小佛龛

  两石塔体量虽不大,但雕凿精美,比例匀称体现了当时建造工艺和风格的典型特征完整、忠实地表现了木构式塔的个建筑部分,是研究当时造塔技术、雕刻工艺、佛教艺术的实物料。

        沿着台阶走上高一层,看到一棵老樟树,有500年的树龄,平均冠幅16.9米,树高13.4米,胸围4.73米,树干粗壮,虬枝盘曲,古老苍劲。

        我们先到了“药师殿”,这是位于灵隐寺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大殿。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一层中间门口上方悬挂着题有“药师殿”的牌匾,是由中国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右门口上方挂着“佛光普照”的牌匾,左门口上方也挂着一块题有“利益安乐”的牌匾;在二层处还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题有“诸佛护临”四字,为灵隐寺光泉法师书。四块牌匾都是金底黑字。进入门内,见门柱上有两副楹联,一副是:“药师如来大愿发十二教循遵礼苦行修善果,琉璃世界尊经诵卌九虔诚念拜暂求得再生。”是国学大师姜亮夫题;另一副是:“十二药叉荷负有情渐修梵行光辉一心一世界,七千眷属盛陈大愿护念神力证得三藐三菩提。”为原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大学教授陈训慈题。

        殿中供奉着“东方三圣”。正中间是药师佛,能除众生病苦,得身心安乐。据《药师经》记载,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为大医王佛,因为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病痛和灾害,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他曾在行菩萨道时发过十二大愿,每愿都是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东方净琉璃世界,殊胜庄严,那里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清净光明,没有五浊恶世,也没有三恶道,是佛教徒向往的清净国土。左右是日光、月光菩萨,分别象征光明与清凉。两厢为药师佛的十二位弟子,号称药童,又称药叉神将,顶盔贯甲,神态威武手下各有七千神兵供调遣,他们按十二个时辰轮流值班,教化并保护众生。

        药师殿的东侧是济公殿。一层门口上方悬有“济公殿”的牌匾,二层处悬挂“游戏神通”的牌匾。进入殿内,可见正中间有一尊青铜铸像,高2.3米,重为2.5吨,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脚搁在酒缸上,他就是道济禅师,即大家非常熟悉的“济公活佛”。他原名李心远,号济公,浙江台州人。南宋淳熙三年出家于灵隐寺,后住净慈寺,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济公一生嬉笑怒骂,好打抱不平,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往西走,看到路右边绿地中有一棵大树,新枝嫩叶上开满了一串串朝上的小白花,像一座座小塔似的,非常漂亮,给庄严肃穆的佛教寺院平添了无限生机。因为这种树的叶子是七叶形,所以就把它叫做七叶树。由于与娑罗树叶形相似,有人把它说成是佛教里的娑罗树,其实是不对的。娑罗树是龙脑香科娑罗双属,七叶树则是七叶树科七叶树属,是不同的两种树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