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中国匠人!

 丘山三也君 2022-01-08
最近,一部因为经费有限
拍摄剪辑粗糙
被20多家电视台拒播的纪录片
却在各种视频网站获得较高评分
上映10天之内点击量过50万
《寻找手艺人》
100位默默无闻的民间手艺人,用尽一生
诠释了朴实与温暖
很多人感动落泪
因为这部纪录片
见证了精益求精
更见证了坚守的力量
他们的人生很慢
慢到做好一件事,花了一辈子

图片

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

通常被称为“手艺人”

从广义上讲,绝大多数人都是手艺人

只是手艺的形式不同

有的人动手,有的人动脑。

图片

工作号:zhys56
30年/玉雕世家/吴正森/创意

图片

提起手艺人,人们马上想到的显然是陶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乐手等等,然而“手艺人”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娴于一技,都可以被称为“手艺人”。哪怕擅长的是开方抓药、土木工程或信息产业,都能纳入“手艺人”之列。

图片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是千年农耕社会留下来的古训。手艺人组成的三百六十行,丰富了物质生活,推动着社会发展。

图片

灵动美妙的手指穿越材料之间,厚实宽大的手掌托起整件作品。手的力量,在这动静之间完美呈现;手的背后,则是一个个平凡的民间艺人在演绎他们的手艺故事。这双手,或许长满干茧,也许弯曲不直,却缔造出属于中国匠人的荣耀!

图片

拉坯的手

云南建水碗窑村,76岁的陈绍康是年龄最大的建水陶制陶人。他13岁开始学习拉坯,60多年过去,如今已白发苍苍,但仍然干劲十足,他说:“我现在一天还能拉20个坯,宝刀不老。”

图片

玩黑泥的手

见惯了黄泥拉坯,来看看黑泥。17岁初中毕业,张文亮就开始学习制作平定刻花瓷,成为了专职“玩黑泥的人”。“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他跟父亲学会了黑釉配料,跟大爷学会了烧窑,跟舅父学会了手工拉坯。黑色的泥土“染”花了他的手,指头却依然是轻巧的、灵动的。

图片

雕和田玉的手

图片

图片

见惯了和泥吧,来看看和玉石的碰撞。好工线条硬,拙工线条软。从艺术风格来讲,苏工的仿古题材在明清时期已成为一种形式,它的玉石匠人自从发现“复古”后就一直未停歇,努力钻研各种手艺,还有提升实力。苏工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人的情感柔和,加重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内涵,在各项技艺相互交融的情况下,更加严格。14岁小学毕业,吴茂云就开始学习制作玉雕佛像,成为了专职“塑佛者”。“立七坐五盘三半,一肩三头怀两脸,一画二型三关节,四衣五手六神韵,十分质量十分苦。”他在莆田学会了木雕,跟漳州学会了寿山石,跟海派学会了细顺。白色的玉粉“染”花了他的手,指头却依然是轻巧的、灵动的。

做鸟笼的手

60多岁的刘子元,制作的微型鸟笼直径最小的仅有15mm,工艺精湛,令人惊叹。但由于患风湿20多年,刘老双手的10根手指早已严重变形,只有拇指和食指可以正常活动。制作这些微型鸟笼,细若头发的笼丝,要拉百次,每次拉丝他都要忍受风湿带来的疼痛。

图片

制鼓的手

刨木片、箍鼓身、蒙鼓面……作为彭氏传统手工制鼓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彭招波老人的手,黝黑精瘦,关节突出,这正是长期制鼓反复拉伸绳子留下的。即便随儿子进城安家,他也一个不落地带上了所有制鼓工具。只要有人订制,他便操刀献艺,自己也能乐上好一阵子。“只要有人需要,我都会做,直到拿不动刨刀了。”

图片

雕版的手

俞氏木刻雕版是俞氏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八代传承人俞万奇将文字、图案,阴文刻于板材之上,凿刻走刀然后再用纸等敷于雕板,进行复制。写稿上样、雕版制作、雕版印刷三个互相连接的步骤,构成雕版设计的整个过程。

图片

雕龙头杖的手

从40岁那年迷上雕龙头拐杖至今,陈正松共雕了上千根拐杖。如今,他不画稿,拿到一块木头,看一眼形状和天然纹理,适合雕刻什么样的龙头,心里就有数了。拙木一块,从他的手中却能龙头跃然而起,拿着刻刀,沾着刨花的手,比千万人更懂年轮。

图片

打剪刀的手

安徽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68岁的张尚志是唯一一位还在打制剪刀的手艺人。打一把正宗的后山剪刀,要经历24道工序,锤打1000多次才能完成。张尚志早上6点到作坊,晚上6点才回家。这种习惯,他保持了整整50年。

图片

张箩的手

白明印是行走在太行山下的普通张箩人。这种传统的筛面粉工具越来越少,需要修补的就更少了。把破了口子的箩网拆下来,固定在箩圈上,绷直,用小钉子固定,一个箩就修好了。张箩人总是在路上,一路修箩补簸箕,靠手上功夫养活一家人。

图片

做油纸伞的手

在云南荥阳村,还有4个人做油纸伞,80多岁的郑家朝是手艺最精良的人。他选的竹子一定要直,桐油一定要熬上一整天,伞骨、伞头和伞眼都是亲手车出来的,包括最后一道工序盖印。郑老做一把油纸伞需要4~5天时间,售价15元。

图片

斫琴的手

裴金宝或许算是当今苏州惟一既能弹琴又能制琴的人,以木斫琴,仿古断纹,也修复诸多唐宋古琴。他不仅制琴、修琴,还传琴,倾心向社会各阶层的爱琴人传授琴艺,教授、在校大学生、小学生、园林工作者……他从不管其来自何方,只要有颗爱琴的心,便执手相教,无私传授,真正做到心手相传。

图片

世界是浮躁的,但手艺人是安静的。他们从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却默默地用双手承载着这个国家的温度。

图片

制香

图片

图片

柳编

图片

图片

图片

修钟表

图片

图片

木匠

图片

图片

竹编

图片

图片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曾在《民艺论》里说到:“当今的时代正在急剧的变化着,所有的事物也许会匆匆流逝。时、心及物都迅速地成为过去。因循守旧的重荷而使之沉沦,而在我们的面前一切又重新翻转过来。

图片

未来是新的,过去也是新的。原先习惯的世界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印象深刻的是再次回归平凡的事物。如同被擦过的镜子一般,照出来的都是新而鲜亮。”

图片

是啊,世界慢慢变得嘈杂,但即使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得先成就它,才有可能成就自我。

图片

虽然手艺人往往意味着“汗水、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完美、质量保证”。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于创作题材,吴正森表示自己比较随性,不会一味追求市场的流行,也不会固定自己的题材方向,“作为年轻人,我觉得应该多给自己一点挑战与突破,我不想被标签化了,更不想走一条一眼看到老的路。
 只有遵从内心的想法,沉淀下这颗心,真正尊重每一块玉料,才能在方寸间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技艺,对得起青春岁月和那些逝去的年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