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加减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医案

 浩创悦城祥云路 2022-01-08

导读: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治疗配方是什么?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糜烂性胃炎为慢性胃炎的一个镜下分型,现代医学认为,胃黏膜损伤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神经因素等参与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引起胃黏膜水肿、糜烂、出血,西医多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杀灭幽门螺杆菌(HP)等对症治疗,临床确有一定疗效。但不少患者愈合后易复发,再次用药亦不能奏效。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胃黏膜糜烂,多表现为泛酸、呃气、胃痛、腹胀等。

慢性糜烂性胃炎属中医内科胃痛范畴,其病因多为脾胃素虚、邪气伤中、肝气犯胃等而致脾运无力,胃失和降,湿邪中阻,郁积化热,热灼胃络,出现腹痛腹胀,嗳气频作,嘈杂泛酸甚至呕血黑便等,其病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清热化痰、健脾和胃为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重要治则。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川厚朴、茯苓能够调节胃腺分泌,消除胃黏膜水肿、充血,白术、党参能提高黏膜屏障作用,防止胃黏膜损伤。黄芩、黄连等清热解毒之品具有抑杀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临床应用】

赵氏85观察病例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

治疗组44例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1~65岁,平均41.2岁;病程3个月~24年,平均10.5年。对照组43例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18~64.5岁,平均40.8岁;病程3个月~34.5年,平均10.3年。诊断及排除标准:参照脾胃病专业委员会2001年编写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慢性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确认。①多发生在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伴烧心,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上腹有局限性的深压痛。②胃镜检查可见5~12mm大小圆形或卵圆形隆形性糜烂或平坦糜烂,黏膜缺损,黯红色、红色、黄色或白色。排除合并胃癌或消化道溃疡者,排除不能随访和不能坚持长期服药者。治疗方法:治疗组:以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为治则,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合芩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木香6g,砂仁10g,延胡索12g,黄连6g,法半夏12g,蒲公英30g,茯苓15g,川厚朴15g。临床随证加减,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以舒肝理气,胃热炽盛者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寒邪犯胃者加昊茱萸、干姜以温中散寒;瘀血阻络者加丹参、三七、当归、红花以活血化瘀;食滞胃肠者加焦三仙(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以消食导滞;胃阴不足加麦冬、沙参、生地以养阴和胃;胃出血者加炒蒲黄、仙鹤草,以活血止血。水煎2次,取汁500ml,混匀,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休息3天,继行下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硫糖铝1.0g,口服,每日3次;雷尼替丁胶囊0.15g,口服,每日3次;阿莫西林0.5g,口服,每日3次;甲硝唑0.4g,口服,每日2次。疗程4周。疗效观察: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8制定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胃镜显示黏膜下血管透见,胃黏膜色红润、光滑,隆起结节消失,伴发溃疡、糜烂均消失。显效:症状有明显改善,胃镜显示胃黏膜轻度水肿充血,隆起结节数目减少2/3或粗糙隆起较前减轻。有效:症状有好转,胃镜显示黏膜仍充血水肿,隆起数目减少1/3.无效:症状均无改善,胃镜显示胃黏膜仍见隆起结节,或中央凹陷糜烂,数量不减或胃黏膜仍见苍白及黏膜下血管网。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P<0.05)。随访情况:1年后分别对治疗组临床治愈22例患者,对照组13例患者随访,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腹痛,胃镜检查显示糜烂性胃炎复发,复发率为9.09%。对照组有4例患者腹痛呕吐,吞酸明显,胃镜显示胃黏膜仍有隆起糜烂,伴溃疡者2例,复发率为30.77%。

胡氏从痰治疗胃脘痛58例,以温胆汤为基本方化裁,药用:白及、瓦楞子(先煎)、蒲公英各20g,丹参、酒大黄、茯苓各15g,法夏、陈皮、枳壳、砂仁、大枣各10g,甘草6g,生姜3片。加减法:寒邪客胃加高良姜15g,吴茱萸10g,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饮食停滞者加炒麦芽15g,肉食停滞者加焦山楂15g,饭食停滞者加神曲15g或莱菔子10g以消积和胃;肝气犯胃者加白芍15g,郁金、柴胡、川芎各10g以疏肝解郁;肝胃郁热者、肝火燔灼者,合左金丸辛开苦降,去生姜,重用大黄,加丹皮、栀子各10g以清肝泄热;瘀血停滞者加当归15g,川芎、田三七、炒蒲黄(包煎)各10g以养血化瘀和胃;胃阴亏虚者加沙参、麦冬各15g,当归10g以和养胃阴;脾胃虚寒者加黄芪20g,千姜、吴茱萸各10g以益气温中散寒。以上方煎水内服,1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疗结果治愈22例,占37.9%;好转34例,占58.6%;无效2例,占3.5%。总有效率96.5%。其中胃溃疡22例,痊愈10例,占治愈率45.5%;糜烂性胃炎14例,痊愈5例,占治愈率22.7%;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痊愈7例,占治愈率的31.8%。

【病案举例】

(1)谢某某,男,16岁,学生。因胃痛1个月、加剧1周于1997年6月3日来本院就诊。患者近1个月来反复发作胃脘部疼痛,呈烧灼样,进餐后疼痛加剧。1周前因受寒感冒发热,并发胃痛宿疾,自服感冒药热退而胃痛加剧,烧灼拒按,进餐后疼痛加剧,伴烧心泛酸嘈杂,腹胀纳差,喜冷饮,口干苦。大便色黑如柏油样,质软不成形,尿黄。舌边尖红,苔黄厚,脉弦滑数本院胃镜检查示:急性糜烂性胃炎,点状出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证属肝火燔灼、痰火蕴结之胃痛症。治当清肝泻火,化痰通络。以基本方合左金丸加丹皮、炒栀子、田三七、蒲黄炭各10g,重用大黄至30g6剂,水煎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仍进餐后隐隐疼痛,泛吐清水、纳谷不香、烧心泛酸嘈杂腹胀诸症消失,大便稀溏色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滑,脉细滑。证转脾胃虚弱、痰黏不化,治当温中健脾、化痰除湿,基本方加黄芪20g,干姜、田三七各10g。守方继进服10剂,诸症消失,二便正常,大便隐血试验阴性,病告痊愈。

(2)翟某,男,45岁。2006年6月初诊,胃脘痛反复4年,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窦炎,HP(-),症见:胃脘胀痛、嗳气、口时苦、少饮、纳谷不香、大便时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嗜酒史。此属中医胃脘痛,证属胃中郁热、肝脾不和,治以清热和胃、调和肝脾,予:竹茹15g,陈皮10g,枳壳10g,半夏10g,茯苓15g,蒲公英15g,柴胡6g,白芍10g,麦芽5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忌肥甘厚味、烟酒酸辣等;4剂症减,再予7剂,症状消失。继予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88按:温胆汤,常用于治疗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证,赵氏临床用于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效果显着。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脾虚湿盛蕴热,临床应用温胆汤治宜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生活中此类病机多见于酒食伤胃所致。酒为助湿化热之品,久而酿生湿热之邪,蕴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调,土壅木郁致肝、胃、脾气机不畅而胃脘痛;其关键为中焦有湿热蕴结,故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益中气,升举清阳;砂仁理气和胃;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黄芩、黄连、蒲公英清热燥湿解毒;茯苓、半夏、川厚朴开泄气机。诸药相伍,共奏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之功。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经旨,治疗本病首当健脾养胃,和气降逆,从而减少复发机会,以达远期疗效目标。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之法治疗本病即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法则,又与现代医学治疗原则相吻合,临床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一般西医治疗。观察结果证实:西医采用抗胆碱药物、抗生素等对症治疗,服药期间,消化道症状可减轻或痊愈,但停药后症状反复,病情迁延,难以根治,复发率较高。中药对症治疗后获得良好疗效,且复发率明显降低,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