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家白鹤——知守 通变 放怀

 kenu 2022-01-09
文章图片1

白鹤,1971年生,安徽省太和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院展览部主任,仁济书院副院长,慕鸿书社社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硕士。

作品曾获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中国书法“兰亭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中国电视书法大赛金奖、“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提名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提名奖等重要奖项,出版有《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白鹤书法作品集》、《白鹤书法展作品图录》、《白鹤书法篆刻作品集》、《白鹤小楷论语》、《印话宋词——白鹤篆刻六十方》等作品集,多次在合肥、南京、常州等地举办个展。

知守 通变 放怀

这几年我的书法创作正在经历一个转变的节点,这种转变不是我刻意去追寻某种风格,是内心经过很长时间矛盾斗争的一种结果,也是内外环境、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之后的必然,我只能遵从自己的内心所指引的方向去努力。

文章图片2

自少时学书,我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一路从传统走下来,给人的印象大致是比较温和,偏于俊秀、流畅,在对传统的学习上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但还是停留在浅层的理解,未能作更深入的探索。可能内心深处还是太急于求成,要么是想着争取参加国展、获奖,要么就是迎合大众审美,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了一种套路、一个模式,一段时间内我有点麻木或是懈怠,当我意识到这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时,也尝试寻求突破,但总是在彷徨、在徘徊,在各种碑帖名迹之间穿梭,在许多书法理论中寻觅……

文章图片3

幸运的是,这个时代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学习条件,各大博物馆有很多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真迹展,近几年颜真卿、苏轼、徐渭、吴昌硕、齐白石、扬州八怪、八大山人、黄宾虹、徐生翁真迹等竞相展出,我看到了以前只能在书上见到的印刷品的真面目,真迹和印刷品之间巨大的差别让我倍受冲击和震撼。近距离看大家作品,那种笔触、墨韵、气息,细节上的感受,是任何印刷品都无法复制的。

文章图片4

这些名家作品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笔墨意趣和中国书画的非凡表现力,懂得了技法的磨练和心灵的震颤所经过的艰苦历程,理解了艺术传统和个性之间的关系,看清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也给了我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决心。

文章图片5

对大篆、隶书、魏碑大量的临习,让我在用笔上有了质的变化。从少时就形成的唐人楷书用笔的惯性根深蒂固,以前写隶书、魏碑总是觉得哪儿不对劲,后来才慢慢悟出来,用唐人的笔法写篆隶、魏碑肯定是不得要领,就象用美声的方法唱京剧,只能是暂时的新奇和另类,但无法表现出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篆籀笔法因为裹锋和绞传的大量运用,赋予了线条更大的弹性和张力,增大了笔与纸的摩擦,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参悟了篆籀笔法,才能懂得古人“屋漏痕”、“锥画沙”等对用笔的描述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文章图片6

从笔法的改变开始,我好像逐渐找到了感觉,虽然是若隐若显、似有还无,但这种感觉让我很兴奋。我做了很多实验性的临创转换、调合甚至是杂揉,在各种冲突、对抗、和谐、统一的关系中深入思考,在笔、墨、水、纸的相互作用上仔细探究。

文章图片7

经过了多少次的失望、苦闷和怀疑,可能像科学家那样,虽经历千百次的实验还是要面对失败的结果,但他们还是选择继续做下去,这样的求索精神让我没有停下来的理由。我在努力捕捉那个让我兴奋的信号,它总是在我几近绝望时闪烁几下,想抓住它时,又转瞬即逝、无迹可寻。但我相信,它就在某个地方等着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许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妙处所在,不期然间,它就在你的身边。

文章图片8

三十多年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磨练了笔墨,消蚀了岁月,丰富了人生。为了心中这个梦想,我曾经辞去公职,让自己无路可退;曾经不顾家贫子幼,北上求学,辗转奔波;曾经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回首来时路,一切都是曾经的风景。从太和移居南京十年,我结识了更多的师友,视野进一步开阔,对人生、对艺术也有了更深的思索。

文章图片9

五十一岁生日快要到了,杂乱无章的写下这些,聊以记录这一段心路历程,希望自己不会忘记这样的自我审视,前方的路还长,踏踏实实的走吧。感谢诸多老师、朋友对我的关心、呵护和批评,一路跌跌撞撞的走来,是你们的扶持让我不断前行;感谢最能理解我的家人,你们的陪伴是我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

白鹤

二O二一年十月九日于半山堂

作品欣赏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