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仨》:养儿在精而不在多,钱钟书夫妇的育儿经,你值得拥有

 日月婆娑 2022-01-09
感谢关注日月婆娑的新老朋友。因为缘分我们遇见。

关于公众号的日常更新:周一至周六,拜读经典,我是那个爱读书的自己;周日复盘生活,剖析内心,我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是普普通通的30+女性。每天中午12:00,我们不见不散!

鸡毛蒜皮中寻求一番宁静,庸庸日常中找到自我。在喧嚣的尘世中,这片小天地向你敞开,一起来吧,我们读书,谈心,我们热烈地去拥抱这滚烫的生活!


钱钟书和杨绛,我国文坛里出名的才子佳人。他们相守一生,相互成就的爱情让人羡慕,在培养孩子上,也走在当时时代的前头,值得我们学习。

相比绝大多数人多子多福的育儿心里,钱钟书对独生女儿的宠爱,饱含了智慧。钱瑗在动荡的社会里长大,在父母的培育下,成为优秀的大学教授。

淡泊名利却成绩斐然的明星夫妇的育儿经里,有哪些在现代社会会中仍然实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钱钟书和杨绛结婚后到英国留学。钱钟书因为不想恪守成规,为得一个学位而读书,常常花大量的时间去看学业之外的书。杨绛也一样。在异国他乡,照顾家庭之余,自己也努力的读书学习。

相比其他留学生的潇洒,钱钟书夫妇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他们不善交际,也不喜欢跟人争执,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

杨绛很爱惜时间,和钱钟书一样好读书,偶尔有客人来访,她不得不牺牲阅读的时间陪客,心里暗暗叫苦。

因为不合群,他们有了大量独处的时间看书学习。杨绛在《我们仨》中说,“这一年,该是我平生最轻松快乐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读书的一年”。

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望着有个孩子,他们也不例外。杨绛在英国生下钱怨,钱钟书如愿得了个女儿,一个像杨绛的女儿。

结束牛津的学业后,一家三口到了巴黎。巴黎的留学生圈子不小,但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除了带孩子,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钱瑗看到父母在读书,也学样子读。

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学习,钱媛耳濡目染,也非常的喜欢看书。

宋庆龄曾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良好的家庭求知氛围,让钱瑗从小就有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为她以后的学业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有可能也是什么样。那些抱怨孩子学习习惯不好,不喜欢看书的父母,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看书呢?值得深思。



02 
宽厚待人,严于律己。

钱钟书回国后,去清华教书,当时清华属于西南联大,在昆明。杨绛带着女儿回到上号的钱家。

一九三九年暑假,钱钟书由西南联大回上海。因为钱家人多,住不下,杨绛夫妻住在杨家。但钱钟书早晚都会去钱家跟长辈请安。

爹爹写信要求钱钟书放弃清华的工作,去蓝田师院当英文系主任,同时可以侍奉父亲。钱钟书并不愿意,但耐不住家庭的压力,还是启程去了蓝田。

钱钟书是长子,并未得到父母的宠爱,从小缺少一位慈母,这对于他的省亲和习惯都深有影响。杨绛在书中是这么说的:

爹爹最宠的不是锺书,而是最小的儿子。无锡乡谚“天下爷娘护小儿”。锺书是长子;对长子,往往责望多于宠爱。我婆婆一辈子谨慎,从不任情,长子既已嗣出,她决不敢拦出来当慈母。

钱钟书并不是父亲最得意的孩子。但他尊重父亲,孝敬父亲,并没有埋怨父亲的专制和严厉。

杨绛带着女儿在跟父亲居住在一起,她除了帮助原校长筹建中华女中,还做了家庭教师,以此来减轻家庭负担。

虽然没有跟婆婆住在一起,但杨绛会带钱瑗回家“做媳妇”,和婆家人联络感情。当时钱家人针对邻居的桃色新闻议论纷纷。杨绛只是听着,不发表任何意见。

我们挤居辣斐德路钱家,一住就是八年。爹爹经常有家信,信总是写给小儿子的,每信必夸他“持家奉母”。自从锺书回上海,“持家奉母”之外又多了“扶兄”二字。锺书又何须弟弟“扶”呢。爹爹既这么说,他也就认了。他肯委屈,能忍耐。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我觉得他们都像我婆婆。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宽厚,善良,不参与无效的社交,也不会因为一时的不公而愤愤不平。他们只是认真的做自己。这样的倘然,也给钱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阵营里是“拉入党内的白尖子”,任何革命团体都不要她;而她也不能做“逍遥派”,不能做“游鱼”。很难为她,一个人,在这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没犯错误。

她的坚强与隐忍,就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耐得住寒冷,才守得来梅香。



03 
默默努力,厚积薄发。

钱瑗在爷爷发现“读书种子”之前,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女孩。钱钟书不受爹爹重视,钱瑗又是个女孩,在钱家不显眼。

受父母的影响,钱瑗从小喜欢看书,等上学的年龄,学识已经超同龄人不少。阿瑗身体不好休学在家,杨绛自己教她。闲暇之余,阿瑗还帮钱钟书做些零星事,认真的做爸爸的助手。

靠着母亲的教育和自学,钱媛考取了女十二中高中一年级。阿瑗住校,没周末回家从不肯把脏衣服和被单带回家让阿姨洗,她学着自己洗。

因为身体不太好,阿瑗读了三个学期就休学一年。休学的时候学校里外语学的是英语,复学时,外语在学的是俄语。相当于阿瑗欠休四年半的俄语。

开学前四个月,杨绛先生请清华的一位白俄教授的夫人教阿瑗俄语。复学后,钱瑗俄语很顺溜的跟上了,还是班上的尖子生。

阿瑗后来考上师范大学,随即上山下乡,到了工厂。师傅因她在学校属美工组,能画,就要她画图。美工组画宣传画,和钢厂的图远不是一回事。阿瑗赶紧到书店去买了书,精心学习。师傅非常欣赏这个好徒弟,带她一处处参观。师傅常有创见,就要阿瑗按他的创见画图。阿瑗能画出精确的图。能按图做出模型,灌注铁水。

无论是年幼不被长辈重视,还是求学期间因为身体原因没法正常上学,阿瑗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在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下,始终保持着努力认真,干一行,爱一行。

阿瑗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在低谷不放弃,默默努力,才有厚积薄发的前途


04 
与孩子交心,做他们的朋友。

钱钟书生在一个传统大家族中,父亲严厉,因为事长子,母亲也不敢太过娇惯。从小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好父亲。

杨绛刚怀上孩子的时候,钱钟书说他想要一个女儿,像杨绛的女儿。钱媛出生的时候,他得意的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回国后钱钟书与家人分开去了西南联大,阿瑗年幼尚不知离别的苦。后来钱钟书按父亲的意愿去蓝田教书,再回来的时候,阿瑗跟他已经比较生疏了。

但钱钟书喜欢女儿,陪着她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两人成为了哥们。那还是钱瑗虚岁五岁,向来只有人疼她,管她、教她,却从来没有一个一同淘气玩耍的伴儿。钱钟书弥补了这个遗憾。

钱钟书住到城里工作,嘱咐阿瑗好好照管妈妈。阿瑗和负责地答应了。

阿瑗大学毕业后服从分配,留在学校里教书。一家人常下馆子吃饭。钱钟书和阿瑗,经常观察其他桌的吃客,并猜测他们的话。他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一家人在一起,有无穷的趣味。

他们时常记录生活,分享彼此,把日常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全家人分享。

杨绛先生在原文中这么描述一家三口的关系: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在钱瑗的心目中,父母是老师,是朋友,是弟弟妹妹。

一家人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又能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这样的亲子关系让人羡慕。

萨提亚心理学创始人约翰·贝曼说过: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父母间一段很好的婚姻,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更应当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们内心需求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杨绛夫妇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用六十多年完美的婚姻,实践了养儿在精而不在多,更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育儿经验。

如果你在养孩子方面还有疑惑,不如看看《我们仨》,学一学钱钟书夫妇的育儿经吧,你值得拥有。

作者简介:日月婆娑,一枚安静的小树洞。闲时读经典,忙时讨生活。与您一起分享书与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原创公众号“日月婆娑”,持续更新,欢迎点赞、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