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刘学高:【塞上江南银川行】(散文)

 三秦文学 2022-01-09




塞上江南银川行


文/刘学高

西夏开国皇帝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对辽宋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

兴庆府为西夏国(大夏国)王城。1227年,遭蒙古大军毁灭性的破坏。如今,曾经的王城早被历史的册页淹没,只遗留下了承天寺塔、海宝塔、玉皇阁……

贺兰山巍峨、雄峻的身躯,挡住了西北肆虐的风沙寒流,澎湃汹涌的黄河,在这里似乎是倦了,缓缓地放慢了脚步,把它一路携带的泥沙,悄悄地,一点一点积攒起来,于是,大自然的神雕手便在银川平原上造就出了:“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

荒凉与繁茂,粗犷与柔美的融合,就像西北高亢悠扬的“花儿”与质朴粗犷的关中“秦腔”完美的结合。

黄河,贺兰山,沙漠,众多的湖泊勾勒出了这座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城市——银川。

当贺兰山下粗粝的风沙从面颊上刮过,至耳边呼啸时,江南水乡的错觉,即刻随风而逝,留下就是:银川就是银川,它依旧是西北。

已耸立了千年,见证了朝代更迭,城市变迁,融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与当地伊斯兰教为一体的,方形九层十一级楼阁式,建在大佛殿和韦陀殿之间,通高53.9米的海宝塔,高大挺拔,数里之外就能看见蔚然矗立的塔顶。它承载了银川史册中一份无法估量的厚重。然而,在岁月的磨砺下,它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逐渐被风雨剥蚀得残破不堪。

海宝塔、承天寺塔都是坐西朝东。因海宝塔与承天寺塔在老银川城的北边与西边,因而,在银川民间,人们将匈奴人建的雄伟壮观的海宝塔俗称为:北塔;把党项人建的秀丽隽永的承天寺塔称之为:西塔。

登上高大的塔基,仰视这50多米、外观十一层的青砖砌筑的古塔,清风摇曳着铁铃,发出悦耳的声音。这声音仿佛从历史的深处而来,漫过岁月,发出:谁借风铃响,遥寄相思情。

沿塔内的木梯循势而登至顶层,远眺阡陌纵横的银川平原,想起1963年,董必武登上海宝塔时所赋的那首诗:“银川郊外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直以方形风格异,只缘本色火砖分。登临百级莫嫌陡,俯视三区极可欣。”

时值中午,寺内的种菜寺僧指着不远处的居民区:“绕过去。”按他所指,拐来绕去,一番寻找,在一片陈旧的平房小巷子里找到了那家小店。门前一个类似木桌的架子上,用白布覆盖着一个大大的方形笸箩,掀开一角,果是熟羊肉。

“在大集上买只老母鸡才3毛钱,这羊腿也不大,一块钱?”小摊主低头看了看,略一沉思,右手向小棚里示意:“坐嘛,坐嘛。”他用搪瓷茶盘端来小羊腿,又盛了一大碗撒着葱碎、香菜末的羊汤和两个小火烧:“这,不要钱,不要票(粮票),搭上。”蘸着大蒜汁,剥食着羊肉,听着不远处寺内的钟声,一顿大嚼。饭后,我还是加了二两全国粮票给他,那个年代,粮票金贵着呢,全国粮票嘛,比地方粮票更金贵。

时值中午,天高云淡,静默的承天寺塔,兀立在蓝天白云下,攘攘的市声,围裹着这一爿悄无声息的净地。尽管它高64.5米,是宁夏境内现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尽管它身处一片噪杂的繁华之地。

承天寺与当时凉州(甘肃武威)护国寺、甘州(甘肃张掖)卧佛寺齐名,并称为“西夏三大佛教圣地”。

据说:承天寺塔,是西夏皇帝谅祚之母没藏氏求佛保佑其子龙运长久而建的。“承天”即秉承天意。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被太子宁林格刺杀后,没藏氏以弑君之罪杀死宁林格,立一岁幼龄的幼子李谅祚登上皇位。没藏氏好佛,在她垂帘听政的第三年,即西夏天祐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动用了数万兵民,开始在西夏都城兴庆府(银川)兴建承天寺,希望通过建塔建寺,诵经念佛,祈求佛祖护佑“幼登宸极”的小皇帝谅祚“圣寿无疆”,西夏国“江山永固”。

上世纪80年代时,耸立云端的承天寺塔,是银川市内鹤立鸡群的传统中式古建筑。孤高的挺立在寺院中,俯瞰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沿塔内的木梯盘旋而上,至顶层,凭窗眺望:东有黄河,婉若游龙,熠熠如带,九曲十八折;西望贺兰,南北而卧,横贯如屏,云遮雾掩,逶迤于穹幕边际;南北粮田,平畴万顷,阡陌纵横,如诗如画,古城风光与“塞上江南”景色尽收眼底。

虽然,有没藏太后虔诚的一心向佛;虽然,有僧人们慈悲的声声佛号,但终究挡不住铁蹄滚滚的洪流,挡不住刀光剑影的厮杀。

当成吉思汗饮马贺兰山下,蒙古大军横扫西夏时,党项人四散逃离,西夏,灭亡了。从此,承天寺清冷肃穆,悲怆百结,不再有“东土名流”、“西天达士”往来,不再有钟鸣鼎沸,络绎游人观光。承天寺,日渐荒废了,直到后来,仅承天寺塔“一塔独存”。

轻风吹来,驻足回望,塔铃声声,塔影摇曳,风姿变幻,若隐若现。仰望承天寺塔,峭耸兀立在游云迷离的远山之下,苍鹰盘过,葱郁的林木掩映间,时隐时现出高高翘起的檐角,那檐角下系挂的风铃,像是昂首四野八荒的战马,迎风嘶鸣,仿佛在呼唤那个消失的王朝;红墙绿瓦托出的鲜亮,仿佛是朝代更替后的灯红酒绿。

这座历经风霜、见证沧桑的西塔,渐行渐远,渐渐消失在虚无缥缈间。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刘学高,笔名长风;号流浪行者。毕业于山东齐鲁石化党校经济管理大专,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沿徐霞客之足迹,寻马可波罗之行踪,追唐玄奘之佛影儿,四十六年来走遍四野八荒,于六合之下,尽行华夏及周边诸多国度。停止写作三十一年,公元二零一八年春,重拾拙笔,开始涂鸦。




往期推荐


【三秦文学】刘学高:【达拉特旗响沙湾】(散文)

【三秦文学】岭南鱼:【一个人的爱情——假想敌】(长篇小说连载四十)

【三秦文学】李建民:【2021年诗自选集】(绝句三十六首)

【三秦文学】魏晓丽:【疫情下的背影】(诗歌)
【三秦文学】诗词歌赋群:【格律精选】(第297期)

【三秦文学】杨经纬:【祖父是我前行路上的灯塔】(散文)

【三秦文学2022新年致辞】

【三秦文学】诗词歌赋群:【2022年《元旦》同题】(第46期)

【三秦文学】诗歌群:【2022年《元旦》诗歌同题】(第31期)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 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   编:白云故乡   杨洪民  高  涛
副主编:长青山人  陈杰
编 委:水云天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刘旭平   冯   彪    谭文群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梦而诗   张晓强
           孙传志    秋日私语    秦岭人家
           吴风平     莲  生    喝茶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