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阁老城记忆

 唐白甫grpj8q5p 2022-01-09

剑阁老城记忆(一)

吴芳华

我的家乡四川剑阁是一座有着二千年历史的古城,小小剑阁古城人口不多却十分热闹,城池虽小却商贾兴隆繁华无比,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儿时记忆。
单说五十年代初中期的钟鼓楼的夜市,南门洞小吃,从南门洞到钟鼓楼下的整个街边小摊一个接着一个,五花八门,热闹非凡。摆个小摊卖瓜子花生的,卖卤菜的,卖凉粉凉面的,卖锅盔饼子的,卖合菜饼的,卖糖果糕点的……街边小摊一个接着一个,尤以曾瘸子的炒瓜子炒花生,张二的椒麻鱼,白胡子汪大爷的合菜饼,高烧腊,付饼子,王汤圆最为诱人。

汪大爷的合菜饼,圆圆的白面锅魁中间是空的,用刀在饼的上方划一二寸左右的小口,把已拌好的凉菜(粉条豆芽萝卜青菜等合拌的凉三丝)用竹筷夹入其中,直到鼓鼓囊囊装不进为止,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便宜,二分钱一个,大人小孩,本地居民,外来客商都争相抢买品尝,直到现在家乡人都还有自做合菜饼的嗜好,虽然现在菜的种类调料的品种都比那时多了许多,高档了许多,但总感味道不及当年,仍不时怀念那年月南门洞汪大爷合菜饼的那麻辣酸鲜的味道,这或许亦是一种乡情吧。
小娃更喜欢的就是张二的椒麻鱼了,张大爷(全城都叫他张二)的椒麻鱼小酥香脆,大小长短和小孩小指头差不多,一分钱两个,或两分钱五个,他的摊位一圈挤满了小崽儿,都伸起小手叫买,垒尖垒尖的一掌盘椒麻鱼不等夜市散场早就卖光。
再说那王汤元,男的高挑精瘦,女的矮小精干,头梳得溜光挽一小髻,一看就是小巧玲珑精明强干之人。我特爱看王大娘精致的发髻,每当黄昏临近傍晚两夫妇推一黑鼎锅小灶,在街檐边搭一小条桌便开始经营,一个负责包一个负责煮,他们紧靠钟楼下往东街走的柱头,一席小炉灶(烧的啥燃料不清楚,小孩子家也不关心这个)上座一黑鼎锅,水开了就下汤园煮,待几次添凉水几次煮沸后白生生的汤圆飘浮面上就大功告成,可以吃了,食客们就在街边小桌上慢慢品尝,我们几个小女娃对他那小炉灶黑鼎锅特感兴趣,常常围观。

蒙家茶馆隔壁的高烧腊,方方正正的玻璃厨柜里盛满了种类繁多的卤菜卤品,小孩对这些不感兴趣,主要是那些喝酒谈生意的人买,原住民中午晚饭期间会光顾购买,夜市上就难见当地人身影了。
桂花蒸馍,印象特深,白花花的馒头上印有桃红色的四瓣花或四个点的印章,好看又好吃,两分钱一个,小娃们常常缠住大人叫买,然后几个娃儿分食,咬一口又甜又香,直掉面渣。
那担挑卖水果卖柿饼的,这筐黄橘金灿灿,那筐柿饼一串串咖啡色外一层浅浅的白粉;担着箩筐卖叶子烟的,又长又粗的叶子烟一把一把摆放上面,老远就一股烟味;那卖老鹰茶的,用谷草编成椭圆形的草笼,里面装满叶片粗大的茶叶,一笼一笼地卖;那卖糖果糕点的,主要是田家兄弟两家和何家,三家人三个摊位分别摆在钟楼下东中西三位置,以大口径玻璃瓶分别装满自制的各种水果糖薄荷糖小点心,好看也好卖,我们小娃最喜欢他们的水果糖,因为吃完糖可保留好看的糖纸玩,也喜欢他们的烤蛋糕,五个角像一个个五星好吃又好看……

小摊一个接一个,有的点电灯,有的点一个小小的清油灯盏,大人小孩人头攒动,煕煕攘攘客商云集,食客商人来至川内外,常常买卖到深夜。有头包白帕黑帕的,那一定是来至川内江油绵阳三台盐亭射洪南部西充的,有穿蓝布长衫马卦的那是来自外省的生意人,那腰缠白腰带的一定是来自陕西甘肃的……
大家白天忙完自己的生意买卖,晚上也逛逛夜市品尝剑阁小吃,各色人等聚集,各种口音混杂,大声吆喝叫卖的,悄悄比手势砍价的,更不说那三五成群的小孩既不买也不卖,就在人丛间窜来窜去藏猫猫,还有那张家茶馆蒙家茶馆喝茶的,讲评书的,打金钱板莲花闹的,这一个个场景汇成了一副酷似清明上河图的市井图,这场景现在哪还看得着呢?
几年前回老家去过剑阁,晚上去钟鼓楼南门洞,黑古隆咚,人还见不到一个呢,人气商气大减,冷落萧条,令人失落,再也找不回儿时的感觉,我怀念故乡剑阁,怀念儿时钟鼓楼夜市的繁华闹热,我更怀念儿时古香古色的剑阁古城!

吴芳华,共和国同龄人,69年老三届下乡知青,71年招考为教师,先后在四川剑阁,绵阳多所中小学任教,中共党员,退休教师。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刘长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