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在”的本质

 行为逻辑 2022-01-09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280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什么叫自在?
有人说,自在就是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不受限制。
又有人说,自在就是我不想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有拒绝的资本。
太多的人觉得自己很累,主要是由于“事无止息、身不由己、行为所愿”所造成的。
而这种累、这种不自由,不仅仅是身体上还包括心理上。
故古有云:
手束足缚者,有二,其一为实缚:居无定所、食无常供、衣不随季、家无余财;其二为虚缚:顾他人之念,守知见之执,贪旧日之功,念一时之平,图一生之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既然不自在包括身体上的“实缚”和心理上的“虚缚”,那么,直接解决这两者不就行了吗?
没那么简单。
咱们先探究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候,他对精神上的要求是比较少的。也许一顿丰盛的食物或者一件漂亮的衣服就会使他感到巨大的快乐。
当一个人物质条件丰富,他就需要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富足,而且,收获精神富足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他不会再因为一顿丰盛的食物或一件漂亮的衣服而感到巨大的快乐。
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实缚”(身体上)和“虚缚”(心理上)就像阴阳的关系,它们的强弱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实缚”越强,“虚缚”越弱;“实缚”越弱,“虚缚”越强。
那么,如果要获得自在,就需要在“实缚”和“虚缚”中找到平衡。
《道德经》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担着阴,环抱着阳,阴阳相互中和,形成和谐的状态。
“和”就是和谐、平衡的意思。
如何达到平衡状态?
就是我文章中经常提到的“守中”。
“守中”的关键在于损补。比如说要达到自在的目的,就需要在“实缚”和“虚缚”中达到平衡,当心理上困顿不自在了,就需要“损实补虚”,当身体上困顿不自在了,就需要“损虚补实”。
这也正符合了《道德经》所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意思是: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所以说,如何才能达到自在,关键是有余且不盈(过剩)。因为过剩就会陷入“物极必反”的境地。
总结:
自在之道,在于积余,积余不足,是有行困,积余有过,是有行累;积余之道,在于守中,守中之道,在于损补。
但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言自在者,非自在也,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
这篇文章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巨大,需细细品味,知道而易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