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血千秋 清风两袖——拜谒于谦墓与祠

 常敏毅 2022-01-09


于谦纪念馆书法作品《石灰吟》(作者摄)

第一次读到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还是在中学时代,当时就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感动。

民族英雄于谦写这首诗的时候,年仅年仅十七岁,我们那时也正好是十七八岁,也处在朝气蓬勃的时段,捧读和吟诵这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时,油然而生敬意,无限钦佩之情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了。

大学毕业后来到宁波,有一次在杭州参加第七期省管领导干部培训班,特意到附近的三台山拜谒了于谦墓和祠堂。

沿山而上,四周苍松翠柏葱茏,大块的石板路,一直通向位于半山腰的密林深处。

大理石作的三门石坊上,正中携刻着“热血千秋”四个大字,是清人孙诒经所书,笔力雄拔,凝重刚健。

两侧楹柱上的联语为“血不曾冷,风孰谁高”,更是给人以悲壮的历史感怀!

杭州于谦墓(作者 摄)

穿过石坊,走过百米多长的河卵石铺就的山道,便来到了“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溢忠肃于公墓”。

正中的石板桌上有香炉陈设,还冒着少许的袅袅白烟,显然是游客点燃的香柱使然。石板香炉的两侧是文武石翁仲、石马、石羊、石犬各一对,或立、或卧,墓冢上青草遍布,间有几束黄色的野花灿然其间。

于谦是杭州人,他十五岁考中了秀才,二十四岁进北京应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

这期间他多次进京奏事,有人劝他带点土特产送给当时很有权势的宦官,他抬起自己衣袖道:“带有清风!”

他针对这种情况,还单独写了一首《入京》诗,最后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诗中的“朝天”,就是朝见皇帝,“闾阎”是指普通百姓。

这种刚直不阿,铁骨铮铮,不愿同流合污的清正廉洁品德,当时就朝野共知,传为佳话。

1449年蒙古西部的瓦刺族军队5万人入侵明朝,竟然大败了有20万之众的明军,而且还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城外俘虏了明朝皇帝英宗。

由于英宗被俘,朝廷大臣很快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准备放弃北京,南下逃亡。一时间黑云压城,大明王朝几乎到了要灭亡的地步。

此时,担任兵部左侍郎(级别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的于谦挺身而出,力阻朝廷南逃,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御敌方案:

调山东沿海备倭军和漕渠运粮军急援北京;提前发给官兵半年的或一年的禄饷;招募新兵,优给粮银;肃清潜藏在京城内外的间谍;惩治宦官阉党,以平众愤;战败逃回的士兵,不但免予处分,还各赏银两,操练守城;急运南京内库军器三分之二北上支援。

因此,他临危受命,升任为兵部尚书,组织20万军民进行了气壮山河的“京师保卫战”,终于击溃也先率领的蒙古铁骑瓦刺军。

这次战役的胜利,于谦忠勇可嘉,为第一功臣,被授予官阶为“从一品”的“少保”,总督全国军务,继续反击瓦刺军。

由于抗金名将岳飞生前也曾被授以“少保”官职,所以后人常并称他们是“忠勇两少保”。

于谦升任少保后,又连续大败瓦刺侵略军,最终迫使瓦刺的首领也先把明英宗释放归国。没想到这个昏君回来后不久,就阴谋发动了泣血政变,夺回了皇位。

他复辟后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是以“谋逆”的罪名,冤杀了功勋盖世的少保于谦。

据记载“公刑之日,沙雾四塞,朝野冤之”、“杭之湖水竭、土裂,人惊异之。”“行路嗟叹,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此等惨剧,此等冤案,真是令人“独怆然而泪下”。正如大殿两侧房柱上的一幅长联所云:

千古痛錢塘並楚國孤居,

白馬江邊怒卷千堆雪浪;

兩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

夕陽亭裡心傷兩地風波。

张苍水曾在于谦墓和岳坟前抒发情怀,表达他高昂的抗清复明的爱国情操。他在诗中写道:“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张苍水是宁波人,一生抗清,最后英勇牺牲,亦是英杰。张苍水英勇就义后,下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的荔枝峰,和岳飞、于谦一起被后世称为西湖三杰“。

兵部侍郎于谦的遗墨(作者 摄)

杭州有“热血千秋”的石坊,北京则有“热血千秋”的木匾。南墓北祠,血不曾冷;一南一北,气壮山河。

北京我来过无数次,经常询问于谦祠的情况,但都没有对外开放过,原因是当时的于谦祠已经成了市民居住的大杂院。一直到2017年,我退休后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个大杂院才彻底修缮恢复了原貌,开始对外开放。

北京的于谦祠坐落在繁华的东单西裱褙胡同里,被金融、通讯、银行系统的高楼大厦所包围,就是在这一片现代化繁华的建筑群里,却有着一小片历史的宁静,这就是占地约1000多平米的“于忠肃公祠”。

高厦包围着的北京于谦祠(作者摄)

这个“于忠肃公祠”历史上是于谦在北京的住宅,在成化二年(1466),明宪宗皇帝特下诏,将此宅命名为忠节祠“。

1900年闹义和团时,义和团想要借助于谦大战瓦刺军取得完胜的威名来对抗八国联军,于是各路头领聚集在忠节祠“内,摆下神坛,向天盟誓,迎击外国侵略军。

该院落自成体系,是目前长安街东西中轴线上仅存的一座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是带有阁楼的二进宅院。

走近仰望,但见红门黑匾金字,紫窗青砖灰瓦,古香古色,简朴庄重。

北京于谦祠正门(作者摄)

正门右侧的金属铭牌上写着“官德教育基地”六个暗红色的宋体字,左侧的金属铭牌上镌写着“于谦祠”三个黑体字,并有中英文的介绍。

大门两侧的楹联为:“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这里说的“三台”,就是指于谦的墓地——杭州的三台山。

于谦被害后,当时的都督同知陈逵收埋了于谦的遗体,后由于谦女婿朱骥送葬于杭州三台山,与岳坟遥遥相望。从此世间有了"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之名句。

迈进久仰了的于谦祠,迎面为一座二层小楼(奎光楼),上悬“热血千秋”木匾,两边的楹联为:“帝念有功群小谗谋冤太惨,公真不朽故居歆记地犹灵。”

生平事迹陈列厅(作者摄)

登临二楼,是关于于谦的生平事迹陈列厅,有年表、书札、奏章等实物。正中是于谦画像,身着官袍,怀抱笏板,一脸严肃忠贞之气。两侧联语为“丹心托月,赤手擎天”,这是乾隆皇帝的题词。

当年他被冤杀清查家财时,才发现这位当了八年兵部尚书(有人考证,明代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总后勤部长的总称)的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真真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也!

在奎光楼里,有一块刻写在泥石板上的《石灰吟》,和杭州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气脉相通,都给人以凛然正气般的激励。

泥石板上的《石灰吟》(作者摄)

在陈列的展品中,还有一尊极为罕见的“镇河铁犀”,这是于谦在开封督造的。因为黄河水经常造成开封一带大堤决口,淹没良田和房屋。

最严重的一次是明永乐八年(1410年)秋,黄河泛滥,环开封府城的水位急速升高达“百余丈”,周边7000余项良田全部被淹。

后来朝廷任命于谦为河南巡抚,他来到郑州动员数千民夫,修葺黄河大堤,又铸铁犀立于河堤之上,让它目视黄河以监水势,用铸铁之重以镇洪水。

古代传说犀角可避水,因铸铁犀置江河边以镇水患。《太平御览·蜀王本纪》就曾记载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铸石犀“以厌水精“。

于谦监造的铁犀原件至今还矗立在黄河岸边的铁牛村,通体高约2米,宽近1米,独角朝天,昂首挺拔,极为浑雄,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了。


陈列室中的铁犀(作者摄)

陈列室中的这个铁犀是缩小的仿制品,宛如天工开物,精美绝伦。体现了于谦作官为民,撑危扶难的心怀,再现了”为官不为民做主,莫如回家卖红薯“情操,这也是于谦祠作为”官德教育基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谦从政时间不算太长,只有23年,但始终心系百姓之冷暖。他为“村落甚荒凉,年年若旱蝗”(于谦·荒村)而感伤,也为“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于谦·平阳道中)而高兴,对民间的疾苦喜乐,真正体现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

在北京这小小的院落里凭吊热血清官,确实有勉人清廉,励人为民,促人忠勇,催人有为的感受,也再次为“粉身碎骨浑不怕“的石灰精神所感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