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国篇】于谦

 wunianyi 2016-05-07



在明朝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明史》称他“英迈过人,历事三朝”。他既是一位危难时御侮报国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名垂史册,两袖清风的一代能臣,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就是于谦。


这里是位于杭州吴山天风南面的三茅观,16岁时的于谦就在这里读私塾。“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这首千古绝唱《石灰吟》,据说就是他在三茅观读书时写下的。能臣于谦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诗中表述的那样,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勤政为民,刚正清直】


于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出身官宦世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聪明伶俐,少负盛名, 15岁便考中秀才。年少时的于谦十分仰慕文天祥的孤忠大节,将祖父收藏的文天祥画像悬挂在书房,并特地写下赞词,表达了自己的志愿抱负,要学文天祥“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而不只是做一个文弱书生,过太平日子。而他也是这样实践的,他的一生始终勇于任事,直言无畏。早在他2 4岁考中进士时,就因殿试时“策语伤时”,针砭时弊,得罪了权贵,成绩从会试的榜首被刻意打压到了殿试的三甲第九十二名。



于谦曾巡按江西,巡抚晋豫。在江西期间,他平反冤案,无惧宁王府权势,惩治了霸占市场、鱼肉百姓的王府官员,百姓为他立了“生祠”供奉。在山西、河南等地任职的19年里,于谦“威惠流行”,甚得民心。他在地方大力整肃官场风气,平反了不少冤案,他巡视州县,访问父老;赈济灾民,救治疫病,民间有冤狱枉屈的事,可直接到巡抚衙门申诉;他还设立社学,让孤寒子弟入学,自此数年,两省得以大治。他还治理黄河,发动民众沿堤广植树木,加固堤基,加强巡查,并在洪水期间亲临一线指挥抗洪。在他当政期间,黄河水患大大减少。他还下令铸造了一尊铁犀牛立与黄河岸边,希望水患永息。如今在位于西子湖畔的于谦祠内,也耸立着的一尊复制铸造的铁犀,正是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的历史见证。



于谦这些勤政爱民的措施,,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人们称他为“于青天”。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于谦为官清廉,入京述职不带一物,不去逢迎交际权贵。别人劝他送些土产聊表心意,他却写下《入京》以表心迹:“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的清正刚直,得罪了王振,被诬下狱。但山西河南两省百姓上书朝廷,要求释放于谦,两地藩王也上奏直言“不可无谦”。王振见民意不可违,无奈只能释放于谦,官复原职。于谦被害抄家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抄家之人发现一间正室锁得严实,以为里面藏有金银财宝,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存放的是景泰帝赏赐给于谦的玺书、袍铠、弓剑、冠带等物品,根本没有传说中的黄金万两,珠宝无数,真正是两袖清风。



【土木之变 救时英雄】


然而,于谦真正走上历史舞台,却是正当明王朝处在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大兵南侵,边报传来,掌权的宦官王振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王直等人,伏阙谏止遭到驳斥。七月十六日,明英宗朱祁镇和王振仓促率领大军从北京出发,二人不懂军事,不听劝告,一路胡乱指挥,盲目行军,致使明军陷入险恶处境。当王振听说瓦剌骁勇又心声胆怯决定回师时,再次胡乱指挥行军,使明军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包围,陷入死地,水源断绝。瓦剌铁骑发动突袭,明朝大败,五十万精兵丧失了大半,皇帝朱祁镇也作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皇宫,朝廷惶惶而不可知,局面几近失控;朝廷上,文武百官六神无主,束手无策。徐珵借“星相有变”提出南迁之论。关键时刻担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厉声驳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认为如果现在放弃国都而南迁,是要重蹈宋室南渡覆辙,失去半壁江山的。于谦及其他主战派大臣的正确主张使得皇太后和摄政的郕王朱祁钰安下心来,决定抗击入侵。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担起了北京保卫战的大任。


国难当头,首要问题是安定人心。朝臣们平时受够了宦官的窝囊气,把土木堡惨败的原因归结到宦官王振身上,要求将王振诛灭九族。王振的党羽马顺当朝呵斥官员,激起百官强烈不满,他们一哄而上,将马顺活活打死。随后,百官又在宫内寻找王振的党徒,追打撕扯,一片混乱。于谦拦住受到惊吓想退走的郕王,让他宣布马顺等人死罪,赦免参与殴斗的官员,惩治祸国殃民的宦官。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于谦的袍袖也被撕裂了,多亏他当机立断,处理得当,才很快安定了局面。



也先企图以英宗为筹码要挟明廷。另立新君成了明朝的当务之急。本着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信念,于谦召集群臣合议了奏疏,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呈送太后恳请朱祁钰即帝位以安人心,这一举措,在政治上稳定了混乱的局面,重新确立了一个切实有名的皇帝,也让成为人质的明英宗失去了勒索的价值。于谦参与皇位的废立,是有风险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无从知晓。对于明英宗,作为一个臣子这样做在感情上,在君臣大义上也是有愧疚之情的。但在国家危急关头,社稷才是第一,于谦居心公正,光明正大,可以说是上对得起天地,下对得起黎民的。



在新皇帝的全力支持下,北京保卫战紧锣密鼓地进行。在短短一个月里,于谦集结了20余万大军。他将大军兵分九路,阵列于九大城门之外,主动迎接也先挑战。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只能作困兽斗,北京城唾手可得,但眼见明军旌旗猎猎,严阵以待,便已经心虚。双方激战下来,也先没有讨到任何好处,还损兵折将。当得知勤王兵马正陆续赶往北京时,他担心腹背受敌,回去的老路被切断,就决定连夜撤退。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北京保卫战成就了于谦一世英名。国难当头,他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为保京师,他披挂上阵,率军抗敌。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有可能突然转向;没有于谦,明朝两百余年的国祚延续也无从谈起。于谦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夺门之变 千古奇冤】

于谦为人清正严明,招致了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嫉恨。虽然他一心政务,以社稷为重,但还是卷进了血腥的皇权争斗之中,招致杀身之祸。公元1457年,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帮助策划下,发动政变,夺了皇城午门,成功复辟。这一事件被称为“南门之变”,也叫“夺门之变”。复辟之后第二天,于谦就遭到了逮捕。但是想要杀掉于谦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为官清廉的大臣并不容易,必须要找一个听起来可以服众的借口。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用历史上惯用的“莫须有”手法,以“谋逆”的罪名将于谦处以极刑。这些都是牵强附会和捕风捉影的事,英宗心中也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十分犹豫。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夺门就没有正当的名义。”英宗这才下定决心,他们诬陷于谦以“欲意迎立外藩”的罪名,与岳飞“莫须有”的罪名异曲同工。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冤案。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寄寓着少年于谦以石灰自喻,向往正直、磊落的胸襟和高洁、无畏的品格。诗作成为他一生的写照,也喻示了他最终的悲剧,他一直以自己的生命,实践着少年时代的人生理想,终留清白在人间。



【西子湖畔 青史永垂】


公元1459年于谦的遗骸被运回家乡,西子湖畔 ,三台山麓 ,筑起了一座新坟,与岳飞墓遥相呼应,为如画的江山,增添了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朝成化元年(1465),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弘治二年(1489),孝宗皇帝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 '旌功祠'。五百多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旧迹,格局尚属完整,自1991年5月起,先后经四次修缮,至1998年,值于谦诞辰600周年之际,于谦祠重新对外开放。出于谦祠大门向北约50米,可见一座明式牌坊,墓道长长,芳草萋萋,两旁肃立的石翁仲,石兽,为墓区凭添几分肃穆与庄严,百米墓道的尽头为于谦墓,墓前有石碑,上面书刻着,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号忠肃于公墓,这是1982年修复于谦墓时重新镌刻的,碑下的浮雕缠枝纹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石香炉等都是明时原物,于谦的历史功绩和爱国豪情,必将同秀丽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万古长青 。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