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适合健身半年以上,训练痕迹依然不明显的朋友阅读。 大家在健身房里锻炼,可能有不同的锻炼目标。 不论是想减肥,还是被体检吓到。 如果能练出美国队长般的肌肉,改善体型,总归是不错的。 虽然健身房里不少人的体型可以超越美国队长,但事实上大部分都是使用药物。普通的健身爱好者,如果自己瞎练,基本不可能练成。 话又说回来,如果在健身房里呆了一年半载的,还练不出肌肉,显然是浪费时间。不妨根据身体感觉,改进训练方法。 本文的目的,是教会大家分析身体的感觉、变化,判断自己是否走上增肌正轨。 借用马克思一句话:训练凝结在身体中,就形成了肌肉。 那训练如何才能“凝结”在身体中。 1、肌肉要感觉酸痛 科学增肌的最佳强度:运动完成后,肌肉应该酸痛三天,且只酸痛三天。 请注意,此处说的酸痛,必需在正常、连续训练期间存在的酸痛感觉。如果说是很久不运动,那么只要随便动一下,身体就会酸痛好几天,不是说这种类型的酸痛。 肌肉酸痛三天,说明训练强度足以“撑裂”肌肉,刺激肌肉生长。如果酸痛不到三天,对肌肉的刺激不够,达不到增肌门槛,训练蒸发跑了; 如果酸过了三天,那是训练强度太大,肌肉无法恢复,肌肉会趋向于精干。那不叫凝结,是焊死压缩。 2、每次只能训练1小时(每周3-4次) 大家都知道,每组动作,尽全力只能练8下(8RM)的运动强度,增肌效果最明显。 这一点,其实误导了很多新朋友。 所谓8RM练肌肉最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你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 健身新手很难做到,肌肉力量并不是完全用在负重上,而是分走很大一部分去维持平衡稳定,这部分平衡的力量可就“飘”走了哦,不会凝结成肌肉。 假设最佳增肌负重是80公斤,由于你发力不准,担心握不稳杠铃,担心杠铃晃,实际用的负重只有50公斤,另外30公斤被晃走了。你自己还认为是8RM的强度,其实是20RM的强度,练了白练。 1小时的训练时间,和肌肉酸痛三天的后果,必须要同时满足,这正是增肌训练的精髓。 如果训练2小时才能让肌肉产生酸痛感,就是典型的运动强度不够,运动量来凑。增肌效率很差。要知道,就算逛街2小时,这脚也会酸痛几天,这样的酸痛,和增肌没有任何关系。 请大家牢记:如果1小时的训练,还不能达到肌肉酸痛三天的效果,则说明训练一定出了问题。要改进,请教练也行,自己去琢磨APP也行,但必须改进动作,把每一公斤负重都准确地压在肌肉上。 在1小时内,你练多少组,组间休息多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 结果导向,例如:如果肌肉不酸痛,你自然会增加组数,或者增加重量,减少休息时间。 3、合理补充蛋白质 很多教练都强调:三分练、七分吃。 不过,对于健身新手,初始阶段吃东西要求并不高。 基本上,每天只需额外增加10块钱的高蛋白食物。 推荐的食谱很简单,每天正常进餐,再多吃两个鸡蛋白、多喝一、两盒牛奶或酸奶,10块钱就足够。 鸡蛋白是非常优质的增肌补品,至于蛋白粉、增肌粉之类,没有特殊情况不用吃。 但不要多吃高热量食品。 虽说蛋白质、脂肪、糖三类食物都能提供能量,但是,蛋白质可以轻松转化为脂肪和糖,而脂肪和糖,却很难转化为蛋白质,仅可通过三羧酸循环间接转化为部分非必需氨基酸,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只能通过食物蛋白摄入。 蛋白质修复增粗肌肉,是训练凝结成肌肉的物质保障。 当然,具体摄入多少蛋白质,因人而异,建议采用以下判断方法: 准备一把卷尺,每天测量腰围,尽可能保持腰围不变。 在训练强度足够的前提下,如果腰围有增长,请减少饭量;反之,如果腰围在下降,不妨再多吃一些。 至于常见的“每公斤体重需摄入2克蛋白质”理论,可以暂不理会,等训练水平提升后自然会增加饭量。 做到以上3点,就等着训练凝结成肌肉吧。3个月有感觉,6个月见效果,1年脱胎换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