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二期末】初二期末总复习(二)

 Hi老刘老师 2022-01-09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冬天,龙门山顶上的积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春天,龙湾湖里的冰面熔化了,此过程中需要吸热      

C.炎热的夏天,泗河的游船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放热温度降低      

D.初夏清晨圣源湖水面上的薄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2.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的水蒸气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的气温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D.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3.夏天,小明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会出现小水珠,使得杯壁变得模糊。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Image

A.甲、乙两杯都是在内壁上出现了水珠      

B.甲杯中水珠是液化现象,乙杯中水珠是汽化现象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4.甲、乙两种物质的V﹣m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Image

A.ρρ=1:4       B.ρρ=4:1      

C.若m=m,则V<V       D.若V=V,则m>m

5.下列关于质量和密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种物质,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1kg铁比1kg棉花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可能相同      

D.一杯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6.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7.14km/h      

D.800m测试小华的平均速度为4m/s、小亮的成绩是220s,小华更快

7.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Image

A.运动过程中,甲车一直走在乙车前面      

B.只有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乙车的速度最小      

D.经过5s,丙车前进了20m

8.对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Image

A.甲图:停止抽气后打开气阀,铃声逐渐变小      

B.乙图: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长度变短,音调变高      

C.丙图:所用音叉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越远      

D.丁图: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击后音调越高

9.泡沫塑料块刮玻璃产生的噪声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Image

A.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B.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可以使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      

C.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适当减弱环境噪声的干扰      

D.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噪声音调高低的等级

10.下列对生活中的光现象及其应用的认识,合理的是(  )

A.汽车的后视镜多是用凹面镜,它起到了扩大视野的作用      

B.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到达了该物体      

C.白浪河中出现建筑的倒影是因为光从空气进入了水      

D.我们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投影仪投到幕布上的图像是因为光在幕布上发生了漫反射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不同角度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光在黑板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B.利用次声监测仪可以预报火山喷发灾害,减少损失      

C.动画片配音用慢录快放的方式使声音音调变高,把成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      

D.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12.我国正在全面、有序地推进18岁以上人群免费接种国产新冠疫苗,接种人数日益增长。疫苗的冷链运输温度标准为2~8℃。运输车一般需要提前制冷,如图所示,工作人员检测运输车内的温度为      ℃。运输中转、交付时,疫苗的温度容易升高,并且由于      (填物态变化)现象,疫苗的外包装箱可能会出现小水珠。请你写出一条建议,保障疫苗在中转过程中的运输温度:     (合理即可)。

Image

13.手背擦上酒精后,随着酒精的蒸发,擦酒精的位置会感到     。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     ,使液体及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下降。

14.如图所示,小明同学设计的用来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他把一根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杆上,一共绕了      匝。请你帮他读出其长度为      cm,铜丝的直径约为      cm。

Image

15.市场上出售的某品牌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该调和油的密度约为0.9×103kg/m3,瓶中油的质量约为      kg,油用去一半后,其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病房内有一总质量为60kg的氧气瓶,启用前瓶内氧气密度为ρ,使用12小时后氧气瓶的总质量变为45kg,瓶内氧气的密度为Imageρ,再使用一段时间,氧气瓶的总质量变为24kg,则此时氧气瓶内氧气的密度为      

16.一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长度是400m,速度为108km/h,合      m/s,火车通过一条长度为2km的隧道,所用时间为      s。

17.据5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我省许多城市的广场舞扰民现象非常严重,如图所示,在某广场的一个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     。利用噪声监测仪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有关人士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收信号,这种方法是在     处控制噪声。

Image

18.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让它的一端伸出桌边一定长度。用手拨动钢尺,听尺子由于      而发出的声音,然后将尺子伸出桌边更长一些,再次拨动钢尺,控制钢尺两次振动幅度相同,再次听它发出的声音并比较,第      (填“1”或“2”)次钢尺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      (填“高”或“低”),说明音调与      有关。

Image

19.汽车的后视镜是      (选填“凸面”或“凹面”)镜,小明从汽车的后视镜里看见驾驶员,此时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      (选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能看见小明,这是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     是入射光线,玻璃在      (选填“AB面的左方”、“AB面的右方”、“CD面的上方”或“CD面的下方”)。

Image

2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天狗吃月”现象是      (填光学原理)形成的;从各个方向可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光在其表面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这种反射      (选填“不遵循”或“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2.如图所示光的色散实验,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A为      (选填“红”或“紫”)光;在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应用于遥控器的光的区域是      (选填“”“”“”);如图所示,清澈平整水面下的射灯,射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成53°角,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夹角为100°,则反射角大小为      ,折射角大小为      Image

三.作图题(共4小题)

23.画出图中光线SB的反射光线。

Image

24.如图所示,作出井底之蛙在枯井中所看到的“天”的范围。

Image

25.作出AB通过平面镜成的像

Image

26.鱼在水下A点看岸上的物体蜻蜓,图中B、C两点,有一点是蜻蜓,有一点是鱼在水下看到蜻蜓的像点,请在图中作出其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Image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7.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平面镜的成像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相对于镜面是      的。(填“对称”或“不对称”)

(2)实验要求两个蜡烛要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在实验中需要点燃      支蜡烛。(填“一”或“二”)

(3)在实验中要求玻璃板要比较      (填“薄”或“厚”),实验中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的原因是      

(4)实验的结论是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是正立等大的      像,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Image

28.小明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通过实验测量小石块和酒精的密度。

Image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正确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3)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为      g/cm3

(4)向量筒中放入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会使测出的密度值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5)小明还想测量酒精的密度,以下是他的实验步骤,但顺序不正确。正确的顺序是      ,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     

A.测出玻璃杯和剩余酒精的总质量m2

B.在玻璃杯中盛酒精,测出杯和酒精的总质量m1

C.将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部分酒精的体积V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9.体积为30cm3,质量为178g的铜球,已知ρ=2.7×103kg/m3ρ=8.9×103kg/m3,求:

(1)此球是否有空心?

(2)若有空心,空心部分体积多大?

(3)如果在其中空部分注满铝,问注满铝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

30.某次军演需要使用无人机对一辆长度为400m,运行速度为72km/h的军用列车进行侦察军演时,列车需要经过长度为1600m的隧道。为了安全,列车向前方鸣笛,2s后听到隧道口处峭壁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求:

(1)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2)列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

(3)列车穿行隧道的过程中,无人机的摄像头将有多长时间无法拍到列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冬天,龙门山顶上的积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春天,龙湾湖里的冰面熔化了,此过程中需要吸热      

C.炎热的夏天,泗河的游船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放热温度降低      

D.初夏清晨圣源湖水面上的薄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解答】解: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A正确;

B、冰面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故B正确;

C、夏天,泗河的游船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吸热温度降低,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的水蒸气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的气温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D.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解答】解:

A、寒冷的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小水滴。此选项错误;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加快了身体上汗液的蒸发,蒸发要吸热,从而使人体温度降低,感到凉爽。此选项错误;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凝华形成的。此选项错误;

D、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此过程吸收热量。此选项正确。

故选:D。

3.夏天,小明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会出现小水珠,使得杯壁变得模糊。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Image

A.甲、乙两杯都是在内壁上出现了水珠      

B.甲杯中水珠是液化现象,乙杯中水珠是汽化现象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解答】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C。

4.甲、乙两种物质的V﹣m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Image

A.ρρ=1:4       B.ρρ=4:1      

C.若m=m,则V<V       D.若V=V,则m>m

【解答】解:

AB、由图像可知,当m=10g时,V=8cm3;当m=10g时,V=2cm3

则甲物质的密度:ρImageImage=1.25g/cm3

乙物质的密度:ρImageImage=5g/cm3

ρρ=1.25g/cm3:5g/cm3=1:4,故A正确、B错误;

C、由图像可知,若m=m,则V>V,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若V=V,m<m,故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质量和密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种物质,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1kg铁比1kg棉花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可能相同      

D.一杯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解答】解:A、对于同一种物质,其密度一般是不变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A错误;

B、1kg的棉花和1kg的铁块的质量相等,故B错误;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可能相同,如1kg的木块和1kg的铁块,故C正确。

D、一杯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但质量不变,由ρImage可知,密度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6.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7.14km/h      

D.800m测试小华的平均速度为4m/s、小亮的成绩是220s,小华更快

【解答】解:A、测跳远的成绩时精确到1cm就可以了,所以测量时可选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故A错误;

B、看台相对于跑道没有位置的变化,而看台相对于小华有位置的变化,因此小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小华,故B错误;

C、小明测试的平均速度为:v=ImageImage≈7.1m/s,故C错误;

D、800m测试中小华的平均速度为4m/s,而小亮的成绩是220s,则小亮的平均速度为v′=ImageImage≈3.6m/s,所以小华跑得更快,故D正确。

故选:D。

7.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Image

A.运动过程中,甲车一直走在乙车前面      

B.只有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乙车的速度最小      

D.经过5s,丙车前进了20m

【解答】解:(1)左图是物体的s﹣t图象,由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ImageImage=5m/s;

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ImageImage=2.5m/s;

右图是物体的v﹣t图象,丙做匀速直线运动,丙车的速度为v=4m/s;

所以甲车的速度最大,乙车的速度最小,故B错误,C正确;

(2)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所以运动过程中,甲车一直走在乙车前面

经过5s丙车前进的路程s=vt=4m/s×5s=20m,故AD正确。

故选:B。

8.对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停止抽气后打开气阀,铃声逐渐变小      

B.乙图: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长度变短,音调变高      

C.丙图:所用音叉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越远      

D.丁图: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击后音调越高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停止抽气后打开气阀,气体进入,铃声会变大,故A错误;

B、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B正确;

C、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时,振幅越大,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音叉音调越高,音叉振动越快,但振幅不一定大,乒乓球被弹开不一定越远,故C错误;

D、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击后振动的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故D错误。

故选:B。

9.泡沫塑料块刮玻璃产生的噪声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Image

A.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B.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可以使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      

C.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适当减弱环境噪声的干扰      

D.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噪声音调高低的等级

【解答】解:A、发声物体无规则的振动会产生噪音,故A错误;

B、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可提醒大家减弱噪声,故B正确;

C、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物理学中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噪声响度高低的等级,故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对生活中的光现象及其应用的认识,合理的是(  )

A.汽车的后视镜多是用凹面镜,它起到了扩大视野的作用      

B.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到达了该物体      

C.白浪河中出现建筑的倒影是因为光从空气进入了水      

D.我们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投影仪投到幕布上的图像是因为光在幕布上发生了漫反射

【解答】解:A、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故A错误;

B、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人的眼睛。眼睛不是光源,不会发光,故B错误;

C、白浪河中出现建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是建筑物反射的光线经水面反射成像,不是光从空气进入了水,故C错误;

D、投影仪的幕布表面粗糙,能使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能进入我们的眼睛,使同学们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字迹,此时发生了漫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不同角度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光在黑板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B.利用次声监测仪可以预报火山喷发灾害,减少损失      

C.动画片配音用慢录快放的方式使声音音调变高,把成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      

D.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解答】解:A、从不同角度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光在黑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火山喷发会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利用次声监测仪可以预报火山喷发灾害,减少损失,故B正确;

C、小孩的音调通常比大人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改变了声音振动的频率,而频率影响到的是声音的音调,振动的频率加快,声音的音调变高,故C正确;

D、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12.我国正在全面、有序地推进18岁以上人群免费接种国产新冠疫苗,接种人数日益增长。疫苗的冷链运输温度标准为2~8℃。运输车一般需要提前制冷,如图所示,工作人员检测运输车内的温度为  7.3 ℃。运输中转、交付时,疫苗的温度容易升高,并且由于  液化 (填物态变化)现象,疫苗的外包装箱可能会出现小水珠。请你写出一条建议,保障疫苗在中转过程中的运输温度: 在疫苗周围放置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 (合理即可)。

Image

【解答】解:如图所示,工作人员检测运输车内的温度为7.3℃。

疫苗的外包装箱可能会出现小水珠,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包装箱上。

为保障疫苗在中转过程中的运输温度,可以在疫苗周围放置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

故答案为:7.3;液化;在疫苗周围放置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

13.手背擦上酒精后,随着酒精的蒸发,擦酒精的位置会感到 清凉 。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 吸热 ,使液体及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下降。

【解答】解:手背擦上酒精后,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蒸发现象,蒸发吸热,所以擦酒精的位置会感到清凉。

故答案为:清凉;吸热。

14.如图所示,小明同学设计的用来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他把一根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杆上,一共绕了  39 匝。请你帮他读出其长度为  5.00 cm,铜丝的直径约为  0.13 cm。

Image

【解答】解:由图可知,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杆上,一共绕了39匝,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39匝铜丝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0cm对齐,所以39匝细铜丝的总长度为:15.00cm﹣10.00cm=5.00cm,铜丝的直径为Image≈0.13cm。

故答案为:39;5.00;0.13。

15.市场上出售的某品牌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该调和油的密度约为0.9×103kg/m3,瓶中油的质量约为  4.5 kg,油用去一半后,其密度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病房内有一总质量为60kg的氧气瓶,启用前瓶内氧气密度为ρ,使用12小时后氧气瓶的总质量变为45kg,瓶内氧气的密度为Imageρ,再使用一段时间,氧气瓶的总质量变为24kg,则此时氧气瓶内氧气的密度为  Imageρ 

【解答】解:(1)调和油的密度ρ=0.9×103kg/m3,调和油的体积V=5L=5dm3=5×10﹣3m3

ρImage得调和油的质量:

m=ρV=0.9×103kg/m3×5×10﹣3m3=4.5kg;

调和油用去一半后,质量和体积都减半,油的密度不变,还是0.9×103kg/m3

(2)设氧气瓶质量为m0,体积为V,则由ρImage得:

ρ﹣﹣﹣﹣﹣﹣﹣﹣﹣﹣

Imageρ﹣﹣﹣﹣﹣﹣﹣﹣﹣

Image解得氧气瓶的质量:m0=15kg,

质量为60kg的氧气瓶,瓶内纯氧气质量为60kg﹣15kg=45kg时,瓶内氧气密度为ρ

再使用12h,氧气瓶内氧气的质量为24kg﹣15kg=9kg,

氧气体积一定,根据m=ρV可知,氧气密度和氧气质量成正比,

所以,此时瓶内的氧气密度应为原来的Image,应为Imageρ

故答案为:4.5;不变;Imageρ

16.一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长度是400m,速度为108km/h,合  30 m/s,火车通过一条长度为2km的隧道,所用时间为  80 s。

【解答】解:火车速度v=108km/h=108×Imagem/s=30m/s;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s=L隧道+L=2×1000m+400m=2400m,

由v=Image,可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t=ImageImage=80s。

故答案为:30;80s。

17.据5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我省许多城市的广场舞扰民现象非常严重,如图所示,在某广场的一个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 dB 。利用噪声监测仪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有关人士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收信号,这种方法是在 声源 处控制噪声。

Image

【解答】解: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54.4,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4.4分贝(dB);

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

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收信号,这种方法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故答案为:dB;不能;声源。

18.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让它的一端伸出桌边一定长度。用手拨动钢尺,听尺子由于  振动 而发出的声音,然后将尺子伸出桌边更长一些,再次拨动钢尺,控制钢尺两次振动幅度相同,再次听它发出的声音并比较,第  1 (填“1”或“2”)次钢尺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  高 (填“高”或“低”),说明音调与  频率 有关。

Image

【解答】解:

(1)拨动钢尺,尺子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

(2)由题知第一次钢尺伸出桌边短,钢尺容易振动,振动得快、频率高,它的音调高,这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振动;1;高;频率。

19.汽车的后视镜是  凸面 (选填“凸面”或“凹面”)镜,小明从汽车的后视镜里看见驾驶员,此时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  一定 (选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能看见小明,这是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解答】解:(1)凸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由于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故可以扩大视野,故有些司机会在汽车的后视镜上另外安装一个小型的凸面镜;

(2)如果小明从汽车的后视镜里能看见驾驶员的眼睛,由于光路是可逆的,此时驾驶员一定可以通过车内后视镜也能看见小明的眼睛。

故答案为:凸面;一定;可逆。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 EO 是入射光线,玻璃在  AB面的左方 (选填“AB面的左方”、“AB面的右方”、“CD面的上方”或“CD面的下方”)。

Image

【解答】解:(1)由图可知,∠FOC=30°,∠EOC=90°﹣∠BOE=30°,

∴∠FOC=∠EOC

故CD为法线,入射光线为EO,反射光线为OF,折射光线为OG;

(2)入射角为∠EOC,折射角为∠GOD,

∵∠EOC<∠GOD以及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故AB的左侧为玻璃。

故答案为:EO、AB面的左方。

2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 m/s;“天狗吃月”现象是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填光学原理)形成的;从各个方向可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光在其表面发生了  漫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这种反射  遵循 (选填“不遵循”或“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2)“天狗吃月”现象,即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沿直线传播到月亮上的光,即月球跑到了地球的影子区域,月食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3)从各个方向可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光在其表面发生了漫反射,这种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3×108;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漫;遵循。

22.如图所示光的色散实验,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A为  紫 (选填“红”或“紫”)光;在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应用于遥控器的光的区域是   (选填“”“”“”);如图所示,清澈平整水面下的射灯,射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成53°角,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夹角为100°,则反射角大小为  37° ,折射角大小为  43° Image

【解答】解:(1)由图可知,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光屏上A处为紫光,B处为红光;红光之外是红外线,遥控器的光主要是红外线,因此,红外线的区域应该是区;

(2)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53°,所以入射角为90°﹣53°=37°:

Image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37°,所以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53°;

因为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00°,所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100°﹣53°=47°,

因此折射角为90°﹣47°=43°。

故答案为:紫;;37°;43°。

三.作图题(共4小题)

23.画出图中光线SB的反射光线。

Image

【解答】解:首先过入射点B做出法线,根根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Image

24.如图所示,作出井底之蛙在枯井中所看到的“天”的范围。

Image

【解答】解:图中A点是青蛙的位置,将A点与井口左边的端点和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箭头,即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如下图所示:

Image

25.作出AB通过平面镜成的像

Image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Image

26.鱼在水下A点看岸上的物体蜻蜓,图中B、C两点,有一点是蜻蜓,有一点是鱼在水下看到蜻蜓的像点,请在图中作出其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Image

【解答】解:连接A点与B点,AB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OA就是折射光线,连接CO,CO就是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Image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7.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平面镜的成像可以用光的  反射 来解释,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相对于镜面是  对称 的。(填“对称”或“不对称”)

(2)实验要求两个蜡烛要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实验中需要点燃  一 支蜡烛。(填“一”或“二”)

(3)在实验中要求玻璃板要比较  薄 (填“薄”或“厚”),实验中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的原因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实验的结论是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是正立等大的  虚 像,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Image

【解答】解:(1)平面镜的成像可以用光的反射来解释,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2)实验要求两个蜡烛要完全相同,其原因是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在实验中需要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即点燃一支蜡烛。

(3)为了防止出现两个像,在实验中要求玻璃板要比较薄,实验中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的原因是,使用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实验的结论是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故答案为:(1)反射;对称;(2)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一;(3)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4)虚;垂直。

28.小明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通过实验测量小石块和酒精的密度。

Image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正确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27.4g 

(3)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为  2.74 g/cm3

(4)向量筒中放入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会使测出的密度值  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5)小明还想测量酒精的密度,以下是他的实验步骤,但顺序不正确。正确的顺序是  BCA ,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 Image 

A.测出玻璃杯和剩余酒精的总质量m2

B.在玻璃杯中盛酒精,测出杯和酒精的总质量m1

C.将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部分酒精的体积V

【解答】解:(1)如图,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端下沉,右端上翘,所以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图乙中标尺的分度值是0.2g,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2.4g,则

小石块的质量为:m=20g+5g+2.4g=27.4g;

(3)由图丙知,小石块的体积为:V=30mL﹣20mL=10mL=10cm3

小石块的密度为:ρImageImage=2.74g/cm3

(4)向量筒中放入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会使测出石块的体积偏小,而所测质量是准确的,根据密度公式ρImage可知,所测量的密度值会偏大;

(5)合理的实验步骤应为:B.在玻璃杯中盛酒精,测出杯和酒精的总质量m1

C.将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部分酒精的体积V

A.测出玻璃杯和剩余酒精的总质量m2

即:BCA;

由实验步骤知,倒入量筒内的酒精的质量为:m=m1﹣m2

酒精的密度为:ρ酒精ImageImage

故答案为:(1)右;(2)27.4g;(3)2.74;(4)大于;(5)BCA;:Image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9.体积为30cm3,质量为178g的铜球,已知ρ=2.7×103kg/m3ρ=8.9×103kg/m3,求:

(1)此球是否有空心?

(2)若有空心,空心部分体积多大?

(3)如果在其中空部分注满铝,问注满铝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

【解答】解:(1)由ρImage可得质量为m=178g铜球的铜的体积为:

VImageImage=20cm3<V,所以此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体积:V=V﹣V=30cm3﹣20cm3=10cm3

(3)空心部分注满铝,则由ρImage可得空心部分铝的质量为:

mρV=2.7g/cm3×10cm3=27g,

注满铝后球的总质量为:m=m+m=27g+178g=205g。

答:(1)此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体积为10cm3

(3)空心部分注满铝,注满铝后球的总质量是205g。

30.某次军演需要使用无人机对一辆长度为400m,运行速度为72km/h的军用列车进行侦察军演时,列车需要经过长度为1600m的隧道。为了安全,列车向前方鸣笛,2s后听到隧道口处峭壁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求:

(1)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2)列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

(3)列车穿行隧道的过程中,无人机的摄像头将有多长时间无法拍到列车?

【解答】解:(1)由v=Image得,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s=vt=340m/s×2s=680m。

(2)列车的速度v=72km/h=20m/s,

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的路程:

s=vt=20m/s×2s=40m;

则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距离:

s=Image(s+s)=Image(40m+680m)=360m。

(3)列车全部在隧道中时,无人机拍不到列车的照片;

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路程:s′=L隧道﹣L=1600m﹣400m=1200m,

由v=Image可知,列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

t′=ImageImage=60s。

答:(1)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680m;

(2)列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360m;

(3)列车穿行隧道的过程中,无人机的摄像头将有60s无法拍到列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