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乐大钟曾经三次搬家,不仅走冰路用滚杠,最后用这招挂起来

 历史解密坊 2022-01-10

如果不读史书,或许您永远都不知道古人有多智慧。比如,著名的永乐大钟重达46吨,它曾经历三次“搬家”,古人利用妙招将其移动,还巧妙的把它挂了起来。究竟古人如何做到的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永乐大钟曾经三次搬家,不仅走冰路用滚杠,最后用这招挂起来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永乐大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铜古钟,高约7.8米,直径约3.7米,重达46吨,相当于23台小汽车的重量。在《明史》中记载,燕王朱棣夺取皇位之后,他下令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并修建了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与此同时,明成祖朱棣还干了两件鲜有人知的事,即修建天坛用于祭祀,铸造大钟用于明其志。

永乐大钟曾经三次搬家,不仅走冰路用滚杠,最后用这招挂起来

朱棣下令铸造大钟前后历时3年,因成于永乐年间,所以得名“永乐大钟”。专家表示,永乐大钟距今已有500多年,现在依然保存完好钟声清晰,算是中国历史最独一无二的青铜大钟。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大钟的表面还有阳刻的经文约22万字,并且字字清晰工整,无一错字,也令人感到惊奇不已。据明清史料记载,永乐大钟曾三次“搬家”,每一次“搬家”前人们都认为无法移动这个庞然大物,但结果每次很顺利。

永乐大钟曾经三次搬家,不仅走冰路用滚杠,最后用这招挂起来

第一次搬家:从铸钟厂到汉经厂。

铸钟厂是铸造永乐大钟的地方,位于德胜门外,即现在的北京鼓楼西大街;汉经厂是朱棣修建的一座小型寺庙,它位于紫禁城外的梅山脚下,也就是现在北京景山公园附近。从从铸钟厂到汉经厂,这段路程大约有6里地,因为期间还要在北海公园附近过河,而当时又没有搭建桥梁,即便有用桥也承受不了如此重的大钟,所以最后选择了绕路,如此一来大钟的搬家距离就超过10里。在当时来说,10里地并不近,还要挪动如山一般的大钟,因此很多大臣都犯难了。后来,有人想到一个好办法,在地上铺圆木,然后把大钟放在圆木上,利用圆木的滚动移动大钟。朱棣一听觉得可行,便下令就按照此方案进行,最终用了200多根圆木,上千头马匹和人力,前后耗1个月,才将大钟成功挪到汉经厂。然而,不久之后朱棣就驾崩了。

永乐大钟曾经三次搬家,不仅走冰路用滚杠,最后用这招挂起来

第二次搬家:从汉经厂到万寿寺。

朱棣驾崩之后,继位的是明仁宗朱高炽,他对永乐大钟一点兴趣都没有,原来的汉经厂也逐渐荒废,一直到150多年之后的万历皇帝,他才突然想起来永乐大钟。当时,万历皇帝身患重病,他为了祈福在西郊修建了一座寺庙,即万寿寺。在万寿寺落成的这天,万历皇帝便下令将永乐大钟搬到万寿寺,让僧人每天敲钟六次祈福。从汉经厂到万寿寺距离就远了,足足有20里地,这下也难倒了文武百官。后来,有官员表示还按照第一次搬大钟的方式,毕竟当时也没有其他好办法,于是就只能照旧。据史料记载,从汉经厂到万寿寺,前后耗时3个月,也动用了成百上千的人力,虽然过程很困难,但还是成功完成了这一艰难的任务。

永乐大钟曾经三次搬家,不仅走冰路用滚杠,最后用这招挂起来

第二次搬家:从万寿寺到觉生寺。

觉生寺是清雍正皇帝主持修建的寺院,它位于万寿寺的东北部,相距约10里地。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皇帝按照五行学说“金水相生”,觉得将永乐大钟放在觉生寺比较好,因此下令将大钟从万寿寺搬到觉生寺,但可惜两年后雍正驾崩,最终完成这一搬迁任务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足智多谋,在搬迁大钟时他否决了之前的办法,他采用了“冰路法”。在冬季时,乾隆皇帝让人先规划好路线,然后在路上浇水使路面结冰,接着将大钟放在冰面上,只需要几十匹马就能拉动大钟,最后轻轻松松运到了觉生寺。

永乐大钟曾经三次搬家,不仅走冰路用滚杠,最后用这招挂起来

永乐大钟挪到觉生寺后,如何挂起来也让乾隆皇帝犯难了,毕竟46吨的重量非人力能抬起来。后来,寺院的僧人提出一个妙招,先在架子下修建一个土坡,然后将大钟拉上土坡,接着用巨大的金属铁环将大钟顶部钩住;等一切就绪之后,再一点点的清理大钟下面的土坡,最后把土坡清理完大钟自然就挂住了,接着在修建钟亭楼顶即可。就这样,永乐大钟在觉生寺安家了,而该寺院也因此改名大钟寺,并一直保持至今。

毫无疑问,永乐大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如今都很难想象,古人为何有魄力铸造这样一件庞然大物,也更加佩服古人还能三次给永乐大钟“搬家”,在当时来说也无异于愚公移山,着实令人感到惊奇。

参考资料:

《发现永乐大钟》作者:张保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