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成祖朱棣铸永乐大钟,究竟是“惟功大者钟大”还是为睡个安稳觉

 静逸阅读 2023-06-02 发布于北京

坊间流传“先有大钟后有大钟寺”, 的确不假。

永乐大钟于1450年铸造完成,大钟寺定名则在1743年,前后差了近三百年的时间。

大钟寺的前身觉生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成,后于1985年设为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去大钟寺博物馆参观,一定要去大钟楼近距离欣赏“永乐大钟”,不论当初明成祖朱棣下令打造这口钟是出于什么原因,它都是令人震撼的存在。

永乐大钟

现如今,每年的12月31日晚上,永乐大钟都会被敲响。

永乐大钟被敲响的方式很独特——先紧敲18下,慢敲18下,然后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

为什么要敲108下?有两种解释。

一种说法是,农耕时代人们希望通过佛来保佑丰衣足食,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

另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

永乐大钟

不过也有例外。

2008年4月29日,为迎接第29届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永乐大钟破例敲响29下,此次鸣钟是永乐大钟第一次在白天正式敲响。

永乐大钟局部

据说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决定在北京建国都的时候,确定了三大工程,一为紫禁城,一为天坛,最后一个就是永乐大钟。

根据记载,明成祖朱棣委派姚广孝(道衍和尚)为铸钟工程的总负责人,不过姚广孝没能看到永乐大钟铸造完成。1418年姚广孝去世,两年后,永乐大钟铸造完成。

铸造完成后,明成祖朱棣下令将永乐大钟安置在紫禁城旁边的汉经厂,即现在沙滩红楼北,嵩祝寺东一带。

铸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前后的华严钟,俗称永乐大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永乐大钟有“五绝”——

第一绝,形大量重、历史悠久。

永乐大钟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厘米,最薄处94毫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

第二绝,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

永乐大钟悬挂结构(上下U形环)、蒲牢、钟唇、钟体内外壁全部铸满汉字楷书体佛经,佛文完整,匀称整齐无留白。钟上的经文由朱棣亲选的明初著名的书法家沈度抄写,为著名的馆阁体。

后经经文专家分析,整座钟共有经文、咒语17种,共22.7万字。

永乐大钟局部

第三绝,钟声奇妙优美、悠扬悦耳

经专家测试,永乐大钟钟声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

有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延年”

第四绝,科学的力学结构

永乐大钟没有设计一般佛钟通常采用的具体蒲牢造型,而是采用悬挂结构(上下U形环)。悬钟木架采用八根斜柱支撑,合力向心,受力均匀。而大钟悬挂在主梁上,则全靠一根长一米、高14厘米、宽6.5厘米的铜穿钉。

专家对永乐大钟悬挂结构在力学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了科学的计算和论证后认为,虽然当时的铸钟工匠们是依据什么来设计这一结构已难以稽考,但他们一定掌握了当时先进的力学知识

第五绝,永乐大钟高超的铸造工艺

永乐大钟是在德胜门内铸钟厂、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之一)铸造而成的。

首先在钟的内范和外范表面都整齐雕刻上阴字,制作时将外范分为六层圈范,解决了范缝和铭文排版问题。从底部开始,把第一圈外范与内范套合,依次套合第二圈到第六圈,再把预先铸好的钟纽固定在钟顶范内,组合成完整的大钟铸范,从钟顶两侧开设浇冒口,熔铜后浇铸即得到大钟。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永乐大钟及其所在地汉经厂被闲置,日渐荒废。

150多年后,即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慈圣皇太后方持修建的万寿寺建成后,永乐大钟和汉经厂经书被迁移至万寿寺。

据资料记载,永乐大钟被移到万寿寺的时间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那么,从1577年决定搬钟,到1607年永乐大钟移进万寿寺,这30年的时间里,永乐大钟在哪里呢?

答案是,在路上

六百余年时间里,永乐大钟曾经历两次大规模被移动。一次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从汉经厂移到万寿寺,另一次则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从万寿寺移至觉生寺(大钟寺)。

永乐大钟搬移至万寿寺后,由于大钟体量巨大,在万寿寺寺院东路前端曾建有大钟楼。大钟则每日由六位僧人撞击,钟声洪亮。

明天启年间,社会动荡不安,明朝岌岌可危,有传言说城西有钟声会带来灾难,明熹宗朱由校怕灾难临头,就降旨把永乐大钟卸下来。于是,永乐大钟被放置于地上,不再敲响。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下令重新选择寺庙将大钟悬挂起来。

经过一番勘察商议,城北觉生寺被选定。理由是从五行学说来看,大钟属金,如果在觉生寺将其安置,则金土相生。于是,永乐大钟又被移到了觉生寺。

前面说大钟从汉经厂移到万寿寺用了30年,那移到觉生寺用了多少年呢?

大钟楼

史料记载,觉生寺大钟楼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钟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圆形攒尖顶,底层则为一方形建筑,象征天圆地方。底层檐下“华严觉海”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

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永乐大钟被移到城北觉生寺。

永乐大钟局部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到乾隆八年(1743年),这样算起来,永乐大钟第二次被移动用了十年时间。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雍正十一年决定将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时,钦天监对搬移大钟吉时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适宜搬钟的大吉之日在十年后

永乐大钟局部

钦天监说话了,那必须照办啊,就这样,永乐大钟在万寿寺又放了十年。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乾隆帝即位。又过了八年,也即乾隆八年(1743年),永乐大钟终于踏上了前往觉生寺的道路。

据说当时移钟的场面非常壮观,每天上百头牛牵引拉动,耗时好几个月,京城老百姓都来观看,人山人海,很是热闹。

永乐大钟

为了搬运这口大钟,先是在经过的路上打井,隔一段打一口井,等到冬季,从井里打水泼路,再在冰面上用原木作为拱杠,通过大量的人力来撬动放钟的木架子和拱杠,使大钟在拱杠上缓缓的移动。

到了万寿寺之后,还要事先堆好的一个大土堆,木架子推到土堆上后,围着大钟建钟楼,等盖好楼,在楼里面立起柱子,搭成架子,最后把46吨半重的永乐大钟悬挂其间。

这项工程不容易,从万历5年到万历35年,用了整整的30年。当大功告成时,万历皇上45岁,终于听到了钟声。明朝的文人记载,大钟昼夜撞击,声音非常洪亮,非常好听,传几十里地,声音也与众不同。

上面这段文字引自“北京日报”,描述的是永乐大钟从汉经厂移往万寿寺时的场景,足见移钟工程之浩大。

永乐大钟局部

迁都北京三大工程,修建紫禁城、天坛都好理解,但明成祖朱棣为何要铸大钟呢?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众说纷纭,总结下来不外这样几个答案。

第一,明成祖朱棣信奉佛教,铸钟是为了弘扬佛法。

第二,明成祖朱棣为自己亲自抄写了40卷的佛经寻找永恒载体而铸钟。大钟只要不坏,就能够流传百世。

永乐大钟局部

第三,明成祖朱棣为教化民众,为了让全国老百姓都信佛,都心生善念,心怀慈悲而铸钟。

第四,所谓“惟功大者钟大”,铸钟象征定鼎,明成祖朱棣通过铸钟来宣扬迁都北京的正确。

第五,个别观点认为,因在夺取皇位过程中杀孽过重,明成祖朱棣要通过铸钟达到忏悔的目的。

明成祖朱棣虔诚信佛,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影响推崇利用佛教来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成祖朱棣曾下令每逢重要节日,文武百官都要身披袈裟上朝,像僧人一样撞钟诵经,完毕后再换上朝服。而且,朱棣晚年潜心撰写《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四十卷,其中前二十卷十万字便铸刻在永乐大钟上。

由此可见,前三个答案多少都有一些道理。

永乐大钟局部

定鼎一说有待考证,毕竟永乐大钟铭文全部为经文,并没有铸刻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发生的任何事件。

不过,为忏悔而铸钟倒是有几分道理。前面说过,永乐大钏铸好后,明成祖下令将其安置在了紫禁城旁边的汉经厂,钟置经厂而不进寺院,这本身就有些说不通,而且仅距皇城一步之遥。

有北京民俗家指出,明成祖朱棣造钟其实最根本的目的是治失眠。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成祖朱棣晚年长期失眠,自认是因受杀戮而死的亡灵的骚扰,姚广孝、也就是道衍和尚就建议朱棣抄写佛经。然而,明成祖朱棣亲自抄写了20余万字的经文后失眠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于是,姚广孝又建议明成祖朱棣铸一口大钟,钟的里外铸满经文,通过钟声来超度屈死的孤魂野鬼。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也因而有了“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它钟”的记载。

钟款“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

永乐大钟被称“华严钟”,是因为大钟所铸经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传是《华严经》。不过近年有专家查明,永乐大钟上所铸乃以明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和以《法华经》为主的八种经,并无《华严经》。

来大钟楼近距离观赏永乐大钟,可以看到钟体表面密布经文,右侧钟唇位置铭有永乐大钟年款“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

钟体支撑柱历经百年表皮多有脱落,且斑驳褪色,不过依旧能够清晰辨认出龙纹,红柱金龙颇显皇家威严。

其实,不论明成祖朱棣为何铸造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都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甚至有专家称,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铸造永乐大钟也并非易事。

参考:

纪录片《国宝档案:永乐大钟》,北京日报旧京图说《没想到吧,永乐皇帝铸大钟是为了治失眠》、《大钟挂在印刷厂,搬一次家30年,永乐大钟的时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