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情缘半岛 2022-01-10

​        《古诗十九首》有一首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一句的意思是,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又何苦心里老是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意在劝诫世人通达世事,及时行乐,不必为那些毫无益处的事而日夜烦忧。

        诗歌的主题一望而知,就是所谓“及时行乐”。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种人生态度很好理解,社会的动乱让士人深感前途无望,性命的得失往往只在须臾之间,求仙访道又杳不可得,与自己有限的人生比起来,那些高官厚禄,金银珠宝又算得了什么呢?不如及时行乐,寄情于林泉之间。

  但是,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很好理解”,却并不是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值得赞许。这样的人生态度,更应当看作是对于汉末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浅的现实状况的抗议;旷达狂放的表面之下,其实是人生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站在汉末失意文人的角度而言,这个“忧”就是个人忧虑,并且这个忧虑因为时局动荡、生命危浅而显得苍白和无意义;但出于伟大而高远的追求,以一种更长远的目光去看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则这个“忧”就成了“忧患”。

  “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源远流长而厚重深沉的存在。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为根本的基调之一。这种深沉的文化烙印,可以说在中国文化的生成期,就已经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了。

  这种从中华文化源头起就携带的文化基因,此后就一直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创立于风雨如磐、内忧外患的近代,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历来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

        基于对中国革命、国家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深刻认识与具体实践,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对当时所处时代背景下的各种风险进行了战略思考并着力加以应对。

         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面对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战略主动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