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位50后:范福潮、冯象、王小波

 星河岁月 2022-01-10

Momo爸爸日记(20210315),谈及陈行甲的选择,他提出一个问题:古代世家大族,怎么就能一代代诗书传家呢?

古代何其久远,我们看看三位50后——范福潮、冯象、王小波——的家学渊源。

当年阅毕《书海泛舟记》,我提笔作文《泛舟书海,凭吊流年》,现节引于此:“范福潮着力描绘的,逾二十人,有的以一文记之,有的却数文提及,参读之下,方见真容。当然,他着墨更多的,是自己的父亲。范老先生早年在中学教国文和历史,兼管图书馆,一生与书相伴,读书治学经验颇丰,晚年身逢动荡时代,闲来教子,传道授业解惑。在范福潮笔下,父亲是风趣的,也是睿智的。他针对具体某书,提示阅读的秘诀和要领,也推而广之,指导读书治学的方法。细细读来,受益匪浅。不禁艳羡范福潮,虽处乱世,尚有严父良师教导。想来他今日的文字,也是当年父亲训教的成果,而我们经由他的导引,间接受教,也算不虚此行了。我深信,范福潮是在泛舟书海,更是在凭吊流年,他自然不愿重返那个年代,他怀念的,只是故人而已。”(马国兴)

冯象《不上书架的书》

我在云南乡下自学英语和法语,每月将作业(翻译和作文)寄到杭州,请我的姨夫王承绪先生批改。姨夫曾留学英国八年,精通数门外语。他虽然戴着“反动学术权威”等好几顶“帽子”,但抄家批斗之余,尚能“改造使用”,做一点翻译工作,故可以当我的启蒙老师。我那时用的英法文词典和读的原著,都是他赠送的。我一头钻进外语里去,中文就受了影响,信也写成“洋腔洋调”的了(母亲语)。父亲在囹圄中得知,建议我对照中译本,学习(恩格斯亲自校对的)英文《共产党宣言》。一对照,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语病,同时也十分佩服马列编译局的专家们。不过《共产党宣言》还给我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形象化的理论语言的感染力。或者说,理论作为信仰,其真正的成功和诗歌小说是一样的,也在于打动读者的情感、良知,进而支配他的想象力。“文革”后期,父亲的战友、同学和师长陆续“恢复工作”,我去各地拜访他们。在他们身上,我常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力量,从而理解了他们:学生时代为什么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为什么屡遭迫害,甚至家破人亡,仍然无悔;仍然愿意如果重头再来,还是走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一定还犯同样的“错误”。

提起王小波,大家都不会陌生,被誉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成为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文化偶像。王小波的父亲是王方名,母亲是宋华。

宋女士写过一篇文章,记述了为什么给他起名叫王小波:

“你为什么叫小波?是由于1952年5月13日你出生的前两个月,你父亲就遭到特大不幸……这真是晴天霹雳!这场波浪,非同小可,带来的灾难,几乎毁灭了我们的家庭。我之所以给你起名叫小波,当时的想法有三:一、记载这一历史事件;二、寄托着我们的信心与希望,相信终有一天会水落石出,还事实以真面目;三、鼓励自己在革命的长河中,要顶住任何风浪,要善于把大风大浪化为小波小浪。

王方名被开除后,去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当临时教员,有一次开会时,他在上面发言,下面的领导席中正好坐着一位他当年的同学,也就是当年跟他一起去延安的一个同学,名叫李新,这个时候正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务长。会议结束后,李新找到王方名,了解了他的情况,就把他安排到了人大逻辑教研室工作。

或许是有了经验教训,王方名在人大逻辑教研室很少说话,而是埋头研究逻辑学,并很快成为国内逻辑学方面的佼佼者。 

有一次,王方名认为苏联的逻辑学体系有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加以反驳,发表在《教学与研究》杂志上。王方名此举,完全是学术方面的动作,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与苏联正开始交恶,王方名无意中的批判苏联,恰恰符合了这个社会背景,因此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连毛主席都亲自请他吃饭。

据王小波的一位朋友回忆,当时王方名赴宴回来后,非常兴奋,不停地说毛主席请他吃饭的一些细节,还说江青亲自给他做的鱼。

能得到毛主席的宴请,可想而知是一件非常难得、非常荣耀的事,因此王方名的地位也急速上升,担任了人大逻辑教研室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