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北胜坛主 2022-01-10

       近日,笔者到了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一游,这里的确是风光旖旎、人文深厚,而山上莲花禅寺、观音圣境中所供奉的巨型观音造像,亦让笔者对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历程产生一些看法。

       观音,即观世音菩萨,佛教之菩萨名,为大慈大悲愿力之体现,因遇难众生口诵菩萨名号时菩萨即能“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得名“观世音”、“观音”。中国历来有一种说法,说是观世音名号在唐朝时避唐太宗李世民之名讳被简化为“观音”,但据一些唐朝佛教典籍记载,观音之名号亦多译为“观世音”;而按照当年唐太宗本人的制令,单字是无须避讳,除非“世”、“民”二字放在一起并用才要避讳;但不管怎样说,在后世的演变中,“观音”名号已取代了“观世音”名号。而在笔者看来,观音信仰自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就迅速在中国落地生根,在近两千年的岁月里,观音信仰不断被中国化,继而观音的形象也从一开始的男身形象变为后来的女身形象,这也符合国人的以女性为慈悲体现的心理。

       笔者认为,观音信仰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较为成功的产物,比如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都有兴盛的观音信俗及观音道场,在中国,能够与观音相并论的巨大信仰,估计也就是关公信仰,而关公是忠勇、胜利的象征,观音是慈悲、救渡、平安的象征,所以国人供奉观音还会相对多一些。观音信仰成功实现中国化的体现,就在于观音在中国到处都有道场,大至于寺庙,小至于家庭,都有观音信仰的影子,比如现在中国还有许多省市号称“观音故里”、“观音之乡”、“观音文化之乡”,这其实就是观音信仰成功实习中国化的体现。笔者的母亲也供奉观音像,而笔者在珠三角地区的众多寺庙中也多见观音像,即便不是以观音为主祀对象的寺庙大都有观音的一席之地,甚至是一些道教的宫观也会以供奉“慈航道人”的形式保留了一些观音的影子,所以说岭南地区的观音信仰也是十分兴盛的。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在大多数国人心中,观音菩萨就是慈悲、救渡的象征,所以很多人都信奉观音、祈拜观音,实际上这是源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忏悔与救赎。

作者:周业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