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间】三个文学青年的今昔/马亚波

 我的卧虎湾 2022-01-10

记不清谁说的,环境能培育人成就人,环境也能毁坏人扼杀人。一句话,人的发展与环境有很大关系。此话很有见地。
常常想起三个文学青年,都与那个能够成就人也能扼杀人的环境有关。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结局也不一样,让人扼腕叹息,甚至惋惜不已。
1968年,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学徒工,住在单身宿舍里。一块儿住的徒工有一个人老家在四川,他作过一首诗,还记得其中一句“遥望蜀星不见家”,怀念家乡的心声溢于言表。诗歌不说四川二字,看诗又是四川人,用词含蓄,优美。我觉得作者了不起,自愧不如。当他回老家需要续假时,称呼领导为“阁下”,因此受到全厂大会的点名批评。
见到的第一幅牡丹画作,出自他手。看他画得那么青翠欲滴栩栩如生,很是佩服。
第一次听到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凄美,深沉,如泣如诉,是他拉二胡演奏的。我们知道,二胡不好学,弄不好光会“吱咕吱”了,他却拉得那么动人心魄。
我们彼此都爱读书,到了嗜书为命的地步,常常谈论文学。穷困潦倒的“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将《红楼梦》的四大家族写成一本书,以小见大地全方位反映了封建社会。《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性强,可读性强,我们读得津津有味过目难忘。
这个人与我同龄,堪称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学徒时就有很多小革新,提高了工效。他没有什么变化,因为缺乏一个可供发挥才能的平台,自然不会有多大长劲。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改换环境,始终窝在原来的地方。
自全厂大会点名批评以后,他的话更少了,似乎沉沦了。再没有同我谈起文学,再没有动过画笔,只是还拉二胡,拉刘天华的《病中吟》最多,还是那么凄美,那么深沉,那么如泣如诉。我同情他,关心他,但爱莫能助。一个小徒工有什么能量?感到有关领导小题大做,大可不必因为用词不当就在全厂大会上大动干戈,对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无情讨伐。我曾劝他,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要尝遍,跌倒爬起来,哪有一帆风顺的?究竟还有什么变故,不得而知。
环境决定命运,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惜了,一个文学青年就这样沉沦了。我想,如果换一个地方,也许就好一点。
1960年秋天,正是庄户人收获的季节,因为自然灾害频发,地里没有多少收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考不逢时地上了中学。第一学期,蒙受不白之冤,加上贫穷饥饿,自然灾害接二连三,不得已退学了。正是长知识的时候,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那是怎样的人生缺失!
难道就要一辈子窝在村里?他不死心啊!下雨下雪,出工休息,抽空看书学习,农闲的时候更是大好机会,千方百计充实知识。
自学中医一年半,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李时珍脉诀、近百个常用处方以及药性滚瓜烂熟。公社医院扩编点名要他,却被权贵阻拦破坏。人家奉行的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逻辑,谁也不能超过他啊。对于恶劣环境无可奈何,含泪包起医书,改给报社投稿。不久,消息发表了,新闻故事见报了,通讯轰动全公社以至小有名气。故而调他到公社任团委书记,并负责全公社的宣传报道工作。
一个农民能有工作真是一步登天!
正在这时候,一家工厂到他的家乡招工,他要求当了工人。不当干部当工人,为的是远离小人,免受其害。怕不起躲得起啊!
工厂产品正在试制,无所事事。文化革命首先革了文化的命,厂里的图书馆凡是文学书籍全部下架,只有范文澜的《中国简明通史》、艾思奇的哲学、鲁迅的杂文和《故事新编》还在书架上,那些书他都读了。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非常认真地拜读过。毛主席的文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言达到“白”的境界。《矛盾论》和后来看到的《论十大关系》,就是哲学家也未必写得出来。
向别人们借阅高中、大学的语文教材,如饥似渴地学起来,后来又考上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言专业。他的语文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数学却是倒数第一。
他爱好文学,而且矢志不渝。在农村尚且读书,更何况条件优越的城市呢。虽说命途多舛坎坷不遇,但也陶冶了情感,丰富了人生,有利于文学创作。有幸赶上了风清气正的毛泽东时代,凭借实力考进新闻单位。 
业余时间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在报刊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只读过一年初中的放牛小子,甭说背景连关系也没有,依靠自学取得大学文凭,评上高级职称。出版五部小说、散文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和一部农村长篇小说,当选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适逢冬至节令,文友微信发来古体诗七律《冬至感吟》,读后颇多感慨。
谁能想到,这首诗歌竟是一位时年74岁的至今还在土里刨食的老农民写的。之所以说诗好有二:第一,这诗文化人能读懂。不像一些分了行的所谓“现代诗”,看了云三雾四不知所云。第二,将冬至农村的面貌活灵活现地展示在眼前,形成一幅画面。有意境,有情景,有气势,看了一遍竟然升腾起农村冬天的时令现实。
原来,他是一个民办教师,以写诗著称。在单位里偏偏遇上武大郎开店,鸡蛋里挑骨头备受排挤。他的处境应了一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人必非之。”脱颖未出,反倒招来麻烦。他看不惯顶头上司的作派,只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为了升迁不惜低声下气。也是年轻气盛不管不顾,一气之下辞职,在村里务农。在他看来,与其经常受气还不如回家种地。第二年,民办教师转正。他呢,在漫漫人生路上,没有把握好 “紧要处”,误过了转正的大好时机,一失足成为一辈子遗憾。
他爱好文学,特别是对于诗词到了如痴似迷的地步。在农村的艰苦环境里,与命运顽强地抗争,几十年笔耕不辍,出版了诗词专辑。如今,七老八十还在写诗,到处发表作品,多数发在网络媒体,连稿费都没有,若论劳动报酬还不如他土里刨食的回报呢。他却乐此不疲,照写不误。大多是农业题材,笔下的新农村可亲可爱,令人向往,人称农民诗人。
常言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能经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看了老农的遭际,颇多感慨。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当年三个文学青年,如今都是老头子了。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道路不一,所得的结果迥异。一个遭受不公沉默了,人生平平,没有多少建树;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走过很多弯路,遇到很多挫折,后来还算不错;一个在艰苦的环境里拼搏,至今仍同命运抗争。
三个文学青年的处境不同今昔迥然。“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成也环境败也环境啊!

 

2022年1月10日  腊八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