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学习 | 升降散兼考蝉之功效及其文学意象

 所来所去 2022-01-10

升降散由僵蚕、姜黄、蝉蜕、大黄四位药组成。《万病回春·瘟疫门》名“内府仙方” :“治肿项大头病、虾膜病。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后有称“赔赈散”、“太极丸”。至杨栗山始更其名曰“升降散”。并将组成与剂量确立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升降散较内府仙方,大大提高了蝉蜕和姜黄比例。

Image

药有四味,分为两组。僵蚕、蝉蜕疏散风痰郁热,大黄、姜黄通腑泄热,行气和血。全方上下兼顾,表里通治。《伤寒瘟疫条辨》释其方义:“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杨氏将其列为治瘟疫15方之总方。主治70余种病证。现代许多名医将此方作为治疗外感高热的基础核心方加减化裁应用。

Image

20年7月间,治一男孩,13岁,发热两月,在外院诊为“隐球菌感染”,用大扶康、氟尿嘧啶及安宫牛黄丸等,从持续高热转为每日晨晚两次发热,每次持续数小时,皆在38.5℃上下。患孩唯自感多汗,纳便均可。腹部B超见腹腔淋巴结增大。予疏升降散去大黄合小柴胡汤。一周后,体温每日下午升高一次,38℃左右。二周后体温平复。便以此方消息,二月后复查B超淋巴结亦明显减小。

Image

蝉的治疗功效,《本经》中有载,“蚱蝉”主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而蝉衣入药则始载于唐代之《药性论》。《本草纲目》:“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其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蝉身与蝉蜕应用还是有些区别的。现在皆用蝉蜕,很少用整只的蝉身了。蝉衣,性寒味甘,归肺、肝经。功能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常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等病症。

Image

本草备要》里根据蝉与蝉衣的习性和外观,推断总结出蝉衣的六大药用功效:“其气清虚而味甘寒,故除风热;其体轻浮,故发痘疹;其性善蜕,故退目翳,催生下胞;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与薄荷等分,为末,酒调服);其声清响,故治中风失音;又昼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蝉声清脆,又善医音哑。”中医传统药理,常以“意会”。结论不一定错,但缺乏科学证据。

Image

“蝉”,其文学形象的创造与演进,与中医之“意会”多有相通之处,皆是基于对其习性与外形的博物学知识,提练升华而成。蝉声悠长而嘹亮,中医用来治喑哑,而在中国文学中,蝉声却是最常听到的背景音乐。“寒蝉凄切,……”只此四字,早让我们陷入缠绵悱恻的意境中去了。

《诗经·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以蝉(蜩)鸣来记录时序。《庄子》“痀偻承蜩”、“螳螂捕蝉”故事中的“蝉”,只是寓言说理的道具。尚未形成拟人形象和作者情绪的代入。

Image

以“蝉”况人,剖白心迹,抒发情怀,当始于曹植的《蝉赋》:“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大致是说:我就像蝉一样,虽然身处高位,但其实无欲无求无害。保身避害之意甚明。但从此“蝉”便被包装成了高居枝头,吸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造型。

Image

至晋·陆云《寒蝉赋》:“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居然类比“君子”,总结出蝉之“六德”,俨然真是“虫中至德”了。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便是勾勒此“蝉”高洁贞介形象,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20个字了。

Image

“蝉”,还有个名字叫“齐女”。李时珍说:那是诗经里为赞美齐国女子庄姜之美貌,形容她长得“螓首蛾眉”,“螓首”,额广而方(不是“镚儿头”吧?),而“螓”,是蝉的一种。后人隐去庄姜名字,直接用“齐女”代称“蝉”了。

齐女化蝉,另有故事,晋·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所以蝉鸣之声,天生是带了几分幽怨忿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蝉鸣响起,便似唱响了悲伤的咏叹调。不说柳永的《雨霖铃》,单听这首:“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宋·赵彦端《点绛唇·途中逢管倅》)漂泊的路上,漂泊的人送漂泊的人,夕阳西下,行人渐远,无限离肠愁绪,都化入这蝉鸣之中,……。离别,还有什么,能让人更“黯然销魂”的呢?!其文学的意绪便是如此移情到蝉身上的。

Image

人类对蝉的前世今生,一直充满好奇。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正确答案。古人的一种推测,蝉是由金龟子变化而成,王充《论衡》云:“蛴螬化腹蜟,腹蜟坼背,出而为蝉。”蛴螬即金龟子幼虫,腹蜟乃蝉之幼虫。由蛴螬到腹蜟再至蝉,三变其型,不断转化重生。故古人用蝉形攻玉作“琀”,置逝者口中,即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而另一种传说是“蜣蜋所转之丸久而化为蝉”。或更直接说“蝉即蜣蜋所化”。蜣螂,俗称屎壳郎。从逐粪转丸之身一变而成纯洁精粹之体,“由不洁转为至洁也”,这个转身太具有典型性,想不红都不允许了。唐人罗隐诗曰:“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便说的是此事。宋代李复《咏蝉》:“转丸能升高,藏丸必穴深。么形感气变,默得幽憩心。遇冬潜厚地,应暑登高林。仙术尔何知,动静役阳阴。”把自然的蜕变,神化成役使阴阳的仙术,真的大可不必。而这首:“自下高升木杪间,风为呼吸露为餐。虽云强聒人憎恶,也胜低头推粪丸。”作者是北宋姜特立,武将而善诗者。人论其诗:“意境特为超旷,往往自然流露,不事雕琢”。以此诗看,快人快语,果然!

Image

中国文人象有个脑机接口,只要蝉鸣一触发,立刻浮想联翩。骚人们常推出蝉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对蝉鸣之声,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感觉,情随境转。陆九渊:“风露枯肠里,宫商两翼头。壮号森木晚,清啸茂林秋。”用“壮号”和“清啸”,是理学领袖超迈绝伦的风度。徐集孙:“高蹈槐梢与柳阴,争鸣直到日西沉。初无识见偏容喙,不读诗书却好吟。风露细餐虽足饱,山林为计更宜深。所谈幸尔非人事,逆耳从来欠赏音。”则是借蝉声来讽刺空谈。唐·刘商《秋蝉声》:“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蝉哪有“两般声”,分明是听者心境不同。王国维《人间词话》:“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Image

耳鸣是临床常见病症,“耳鸣如蝉”是中医对高调耳鸣的形容,常责之于肾虚或痰火,缠绵不愈,影响纳眠,甚是恼人,多有药石无效者。养生家以“赤龙搅海”法调养,“常以舌柱口齿,聚清津而咽之。”“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不过,不如这位诗人洒脱:“静坐幽眠自反听,我新两耳似蝉鸣。今日更向耳边噪,会忘归真作一声。”(宋·曾丰《闻蝉五绝句奉呈诸幕友》)既然想听也鸣,不想听也鸣,体内耳鸣如蝉,身外蝉噪耳鼓……索性——不理也罢。

Image

纪晓岚赞:“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然史称他“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颇任琴樽之好。”其《新秋病中枕上闻蝉》:“枕上稍醒醒,忽闻蝉一声。此时知不死,昨日即前生。更欲临窗听,犹难策杖行。寻应同蜕壳,重饮露华清。”用听蝉表达大病初愈的欣喜和康复的信心。这个蝉声清新而平和。

  攥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 姚卫海

  编辑: 陈艺璇 

审核: 杨娜   监制:邓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