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是审美艺术(情感性,形象性,超越性)

 ldjsld 2022-01-10

文学的情感性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第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使人产生的情感愉悦的活动。审美活动关注的是其外在的形式和表象。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自由协调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的情感体验。    

     审美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表现为每一个审美主体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活动具有非功利和非实用的特征,所以审美感受可以跨越人际关系的障碍,而实现自由传达和交流,在社会群体中产生共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对审美价值评价不能孤立的看,而需要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考察。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比如,中国古代文论十分重视文学审美中的情感因素。南朝诗论家钟嵘《诗品·序》中在文学的情感性上,提出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了人类与自然景物相遇时产生的各种心境,抒发人类在离合悲欢、死生穷达等不同社会境遇中产生的种种情感。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第二,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统一。在文学中,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应遵循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达到水乳交融、浑然无间的状态。

      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认为文学与抽象的书本知识和理性观念无关,文学作品中具有审美性质的特殊内容和趣味。

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第一,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感知的往往是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主要凝结在作家创造的各具生气的文学形象之中。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必须诉诸直观可感的形象,这也是文学这门艺术的基本要求。与哲学主要用概念、科学主要用定理和公式抽象地反映客观世界不同,文学主要是用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与主观世界。鲁迅认为,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像科学那样对事理进行细密分析,但能够将人生道理通过辞句描写的形象直接让读者领会,这就进一步阐明了文学形象具体可感的基本特点。

      第二,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具体可感的形象不存在文学作品中,而且也同时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和教学科研活动中。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诚然在任何时候都是文学形象的源泉,但不同的是,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

      文学形象不仅可以保留现实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本身具有外部特征和情感、智慧、个性、理想等。文学形象是以个双面镜,可以同时映照出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作家的丰富心灵。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文学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它内在于形象的鲜活生气和深厚意蕴。文学形象不仅是具体可感的,而且是生动灵活、意蕴丰富的;不仅能够细致再现对象的外部特征,更擅长深入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

文学的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是文学超凡脱俗的特性。

     他有时也被称作文学的理想性,是人在创作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心灵在摆脱和超越各种现实关系后获得的一种精神自由状态,具体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现实关系以及自我的超越。 

      刘再复在《文学常识二十二讲》中称:“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现实功利、现实时空、现实道德、现实视角的审美境界。”

       优秀的文学无不在其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中寄寓或投射着人们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而理想总是面向未来的,是对某种当下现实或人生处境的超越。

         第一,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文学的超越性首先表现为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实现对人与自然现实的精神超越。文学可以使人在瞬间超越自然的规律,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1、人在文学中能动的刻画自然并表达自身感受。

        2、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比如杜甫的《望岳》。

        3、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比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能够自由的把属于人的亲密感情移入自然对象,仿佛自然对象已成为“我”的知己。文学可以传达人对自然的彼此亲如知己的体验,由此实现人对自然现实关系的能动超越。

         第二,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文学的超越性还表现为在艺术世界里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与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受到社会关系的支配不同,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

        比如,屈原在现实政治斗争中,充满痛苦悲怨,但他在《离骚》的艺术想象中却象征性地描绘出一个高洁人格形象,表达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人生理想。巴金在《家》中,在精神上彻底否定、告别了那个旧家庭所代表的腐朽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第三,对人自我的超越。   

       比如阮籍《咏怀》,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文学审美活动具有的精神超越性,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多方面协调发展,有利于使文学成为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感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有了新的更高需求,文学将在增强人们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片

///

《文学的"根"》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王夫之

        “能兴即谓之豪杰。”            

钟嵘

        “兴,文已尽而意有余。”

南宋·严羽

       “言有尽而意无穷。”

钟嵘《诗品》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