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老行业之九十五】代写书信

 芳华亭 2022-01-10

图片

代写书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行当,曾是红火一时的行业。

在教育尚未普及、识字的人还不多的时代,在过去那个还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里,书信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所谓“家书抵万金”。写信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时髦,也是一种有感情、有寄托的标志,是游子与家乡亲人之间的感情连线。

图片

1940年代的四川成都,一个代写书信的摊子

过去,识字的人毕竟很少,尤其是在农村里;稍微大点的县城里,也用相当多的人不识字,所以都会出现“代写书信”的先生。一位带着老花镜的老头儿,摆个小摊儿,小摊边竖起一只竹竿,上方挂一旗幡,有“代写书信”字样。路边门前一个石板上,或者是一张破旧不堪的小桌,外加一张板凳,石板上或桌子上铺着一叠质量不等的草纸,一支细长的狼毛笔,平平的砚台里,承着稀泥一样的墨汁,先生薄服飘飘,端端正正地坐在板凳上,长发有点乱,不时落在眼角,看到行人猛地眨一下,然后打量着那些神秘兮兮的行人。

图片

代写书信时,老头儿手拿毛笔,旁边坐着一位乡村打扮的妇女在口述,老头儿就按她说的意思写成书信,或对儿女,或对丈夫,或对父母……老头写完后还照信念一遍,要求者满意了就算完成了。事毕,妇女掏出钱来交给老头。

说起来,代写书信的人也算是文化人,有的肚子里墨水并不浅,却因为名落孙山沦落成“孔乙己”似的,虽满口“之乎者也”,但只好代写书信糊口。

图片

代笔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客人具备口头表达能力,由他们口述,代笔者一句不误地照录;另一种客户基本不具备准确叙事能力,他们唠叨出想要传达的意思,组织文字全凭代写书信的“捉刀”。代写书信的喜欢套用尺牍中半文不白的谦辞,如开头是“敬启者,见字如面”,结尾则是“余容后禀,善自珍摄”等,千篇一律,每封信都用得上。信写完,代笔者把全文读给客人听,客人听出遗漏的内容,可以要求逐一添上。先生常常是有求必应,能够一遍完成的先生都是脑子清醒、下笔干脆、文字工整的职业先生,赚银子也更容易,但自得其乐者也大有人在。不过,代写书信的收益一般都是蝇头小利。

图片

代写书信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通讯方式的一个活化石,一封书信承载的意义和衔接的情感,未经历过的人也许真的难以体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它快速衰落,电话短信、微信、QQ等更为便捷、直接的现代化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使用书信的联络方式。

图片

如今,人们几乎已经不再使用邮寄书信的方式了,邮票已经变得陌生,电报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纸张也被电子版取代。写信的人少了,找人代写书信的需求更加少之又少,代写书信备受冷落,甚至书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代写书信行业也悄然退场,成为一个消失的老行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