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藏PK馆藏:宋代苏轼《寒食帖》

 mengk4fz0yyf5h 2022-01-10

作者 罗明端

引言

民藏泛指私人收藏的古代艺术品,馆藏是各类博物馆藏品。民藏与馆藏有许多相似藏品,或有认为馆藏是真的,民藏是假的,把真品与谁收藏或与博物馆名望作为认知依据,其实这与真假毫无关系。在世界知名博物馆收藏赝品并不鲜见,有位美国考古专家奥斯卡·莫斯卡瑞拉历经多年调查指出欧美各大博物馆藏赝品多达上千件对民藏与馆藏相似的藏品,需要以科学态度研究考证,对比鉴认,识别真赝。

(本文原标题为《台北故宫藏苏轼〈寒食帖〉是真迹吗》,曾在2019年刊于多个网站与公众号,本次刊发对原文内容与配图作多处修改)

苏轼(1037—1101年)《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誉为镇馆之宝,《寒食帖》在文化史、书法史、收藏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今极受追捧。

苏轼是四川眉山市人,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造诣很深,诗词清新豪放,书画独具风格,著述丰富,经典传世,被誉称唐宋八大文豪与宋代四大书法名家之一。

苏轼中年仕途受文字狱案牵连,被排异贬职来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生活上穷愁潦倒,精神上忧郁寡寂,作此寒食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是一首经历人生起落,感叹世态炎凉的遣兴之作,作者信手挥洒,翰逸神飞,笔端顿挫,字走龙蛇,历代名家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是一篇绝代之珍,旷世神品。《寒食帖》书卷附有多位历史名人题跋留印,依循印迹寻踪,此贴曾藏于皇室,再流失民间,近代东渡日本,民国回归台湾,政商文人共同演绎了《寒食帖》浪迹天涯的身世故事,更显珍贵与神秘,1987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购入珍藏(图1)。

文章图片1

台北故宫《寒食帖》是由王世杰后人提供的。王世杰是何许人?王世杰是民国背景深厚的书画收藏家,留学英法获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汉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政府法制局长、外交部长等职。王世杰收藏品有南朝梁武帝,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朱熹,元代黄公望,明代唐伯虎、文征明、王守仁,清代刘墉等名家书画,《寒食帖》是其中之一。据有关资料,《寒食帖》书卷有北宋黄庭坚跟帖加持,清代入藏乾隆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毁灭,再辗转民间为冯展云所得,清穆宗同治年间冯氏收藏的《寒食帖》不幸遭遇火灾,书卷故有火灼痕迹,冯氏离世后由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景贤购得,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1918年落入收藏家颜韵伯手,颜韵伯在题跋记下以上流传经历:东坡寒食帖,山谷跋尾,历元明清,迭经著录,咸推为苏书第一。乾隆年间归内府,曾刻入三希堂集。咸丰庚申之变,圆明园焚,此卷劫余,流落人间,有烧痕印。其时也,嗣为吾乡冯展云所得。

《寒食帖》的流传故事还没有完,1922年颜韵伯将《寒食帖》带到日本,日本人菊池惺堂的亲戚以六千元买下,转手以六万元卖给菊池惺堂,这段经历又被后人记入题跋。

《寒食帖》又是怎样流传到王世杰之手的?传说王世杰早就留意《寒食帖》流向,在二战结束日本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王世杰抓住菊池家族银行业务资金紧缺的机会,在1948年托人提出拟购《寒食帖》,最终于1950年以3500美金购得。后来还有古董商愿出价15万美金收购,被王世杰拒绝出手,1981年王世杰离世,1987年台北故宫从其子手中购藏此件《寒食帖》。

以上不吝笔墨简述《寒食帖》奇异曲折的流传有序故事,其实是古玩界的套路以讲故事佐证真迹,藏品有没有流传有序的故事与真假毫无关系,或者说真迹不需要有故事,真迹是靠藏品说话。民间收藏也有一件苏轼《寒食帖》小手卷本(图2—3)。为便于区别民藏与馆藏《寒食帖》,在本文图例右下角注有粉红圆形标记,标记写“民”或“馆”字,分别表示是民藏版本或馆藏版本。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社会有多种版本《寒食帖》,伪作并不鲜见。此件《寒食帖》入藏台北故宫必然经过书画专家鉴定,入藏鉴定是博物馆必验程序,专家眼鉴藏品,也像生产线上工人检验产品,虽然发生错检的概率很小,但是并不能避免错检。

古书画鉴定历来是文博收藏界的难题,说难是需要懂专业有眼力,说容易发现一处破绽即是伪作露馅,故在古玩界有一说法 “一处有疑(假)全部看假”。对馆藏《寒食帖》当然不能随意说是赝品或无据判假,必须要举出证据或依据,为此笔者先解读一个字说明问题再言其它。这个字选自以上图1与图3标注红圈的繁体“”(灶)字(图4、5)。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繁体“灶”字有二十笔划,是笔划多书写难度大的字,描摹也不容易,下笔不慎就露马脚,对比看图4与图5放大“”字,在哪里发现马脚呢?

1、图4左上A图(参见右紫色“”字结构),图示横笔弯折至下端有一短横,或是略写(参见图5),该笔是写或不写?描摹把握不定,如是画蛇添足在横折笔中间添写上细横(见A图箭头指向红圈处)。

2、图4左下B图,在箭头指向红圈处,有一弧状笔痕粘连于左、右竖笔,笔者想不出是何因添加了这一笔,不可能是正常书写出现的。

3、图4左下B图,在两竖笔划标有蓝色线条显示,两竖笔划本是一笔而下的直线(参见图5),却写的波浪弯折,粗细不一,像是学书颤笔,当然不可思议是书法名家写的。

4、图4右下与图5标记有多条白线,是表示书写横笔的斜角,横笔斜角一般是大体平行,不仅是笔划齐整美观,而且是形成定式的书写习惯(参见图5)。如是照葫芦画瓢,或忽略顾及横笔书写的斜角平行。

其它处瑕疵还有:图4右下红圈内竖弯钩笔划的弯角应是圆顺转折(参见图5),由两笔续接写成内外弯尖角状态。

图4上红圈的点划及其它笔痕,明显有许多毛刺毛边,书写出现毛刺毛边现象的原因有,笔毫分叉、墨浓度较稀、纸有渲染、书写抖动笔速过慢等,如是这些原因出现瑕疵应存在于多字,不单是“”字仅有。或只能解释为“”字难写,描摹不易,手抖慢写造成毛边毛刺或笔划的波浪弯曲。

馆藏版《寒食帖》“”字瑕疵,究竟是正常书写出现的,还是描摹败笔的痕迹,读者如作出判别并不需要懂书法,对照图5民藏版“”字是可以看懂的,无需笔者多言。

馆藏版《寒食帖》除“”以外,其它多字也有书写瑕疵(见下图6—15),读者可参照图上标注的红圈、箭头、红绿标线等指引,可参考右图民藏版的相同字分辩瑕疵,本文限于篇幅不再作逐字解析。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上图列举例字,瑕疵虽有不同,但有共同性表现,如结构缺失匀正,笔划不够流畅连贯,弯折连笔有续接书写,多横笔斜率不一,口类结构与多笔相交笔划书写失当成一坨墨团,以及笔划的波浪弯曲异常毛边毛刺等,总的来说就是书写可模仿大师笔迹,书法功力却远远不及。

从书写瑕疵方面明确馆藏版《寒食帖》是伪作,书帖的皇家收藏、名人题跋等历史信息,全部失去考证价值,或者说这些历史信息,不过是为赝品证伪成真的道具。

民藏版《寒食帖》没有曲折动听的传世故事,但在书卷附载有与苏轼生活时代接近的皇室收藏、名人题跋,以及历代鉴赏印记等,构成完整的流传路径,简略介绍如下:

南宋官吏、文学家岳珂为书卷作题(1183—1243年,岳飞之孙),题写有隶书体“苏轼寒食诗真品宝藏” ,题字配有苏轼画像(图16上),并署名落印。

文章图片16

作跋者按序有苏辙、赵佶、蒋璨、龚璛四人(图16下)。

苏辙(1039—1112年),苏轼胞弟,官至宰相,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唐宋八大家文坛“三苏”。所题跋文“藉以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 ,是摘自苏轼《洞庭春色赋》散文。

赵佶(1082—1135年),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书画家,虽然治国无策,但是酷爱艺术在史上留名,本人创作与收藏保护了大量古字画,在《寒食帖》书卷花押签名并钤印。

蒋璨(1085—1159年),南宋诗人、书法家,跋文记时绍兴二年即1132年。

龚璛(1266—1331年),元代官吏、诗人、书法家,跋文记时延佑二年即1315年。

书卷题跋的人物年代表明,苏轼在世及《寒食帖》诗(1082年)已有社会影响并受众人热捧,从书卷问世至后人题跋的间隔时间看,苏辙是30年后、赵洁是44年后、蒋璨是46年后、岳珂是161年后、龚璛是233年后分别题跋留名。可见宫廷皇帝与文坛同僚,后世官吏与书画名人等,对苏轼十分尊崇,纷纷鉴赏题字留下名迹,这些无疑是民藏版《寒食帖》真迹的最权威人证与鉴定。

民藏版《寒食帖》落有40枚印迹,有作者署名“眉阳苏轼”;宋徽宗赵佶及内府鉴藏印“御书”、“双龙”、“内府图书之印”;宋高宗赵构鉴藏印“奉华堂印”;宋理宗赵昀鉴藏印“缉熙殿宝”;宋代官吏、文学书画家文彦博、米芾、岳珂、朱熹、贾似道、马麟等私印;元文宗图贴睦尔“天历之宝”;元代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仇远、张雨、欧阳玄、倪瓒等私印;明代书画家沈周、吴宽、唐寅、黄道周等私印;清代康熙帝鉴藏印“宣文之宝”、“体元主人”;清代雍正帝鉴藏印“雍正御览之宝”;清代乾隆帝鉴藏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八徵耄念之宝”、“乾隆辰翰”等;清代书画收藏家汪文伯、梁同书等私印。另有3枚印迹模糊无法辨识。

书卷印迹是收藏传承的依据与佐证,包含有大量历史信息,各个时期的皇家内府、社会贤士、书画名人的收藏鉴赏留印,是破解书卷被推崇、赞誉、珍视、密藏等不为人知历史隐秘的线索。如把书卷流传千年的历史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宋、元时代为早期,这一时期获皇家与众多社会名流赞赏,例如宋徽宗、米芾、赵孟頫、朱熹、倪瓒等,都是时代政坛与书画文坛的巅峰人物,衬映了作者历史地位获得认同与仰慕。明、清时代为中期,书卷或藏于书画名家与清宫内府观赏抚玩,并有两点别于其它古书画,一是没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鉴藏印记,二是没有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石渠宝笈》著录印记,或可认为书卷存世秘不示人,流传的圈子范围很小;或是在乾隆皇帝登基后、《石渠宝笈》编纂前,乾隆帝御览留印之后消失于宫廷,此后嘉庆至宣统六任皇帝均无钤印。清后民国时代为晚期,书卷似销声匿迹,即便是晚清诸多翰林学士、书画大师阅卷无数,未曾目睹该卷鉴赏留迹。

多年来馆藏版《寒食帖》顶着“天下第三行书”,千年传世真迹的光环,欺骗了专家,愚弄了大众,许多书坛大师或仰慕者对此倾倒膜拜,没有人想过或是赝品,也没有人作认真考证,或许世人都认为古书画鉴定是高深复杂的问题,没有人敢冒昧质疑。据说有人认为馆藏版《寒食帖》写得歪扭松散,缺失名家风范,仅谈主观印象未举出实证依据,反而遭许多热捧文章批驳,把字体写的歪扭松散,说成是苏轼流放黄州,精神忧郁,是书写不拘法度,运笔豪放恣意,文人为附庸名人,作出任意想象的各种解读。

综上所述,对馆藏版《寒食帖》的伪作举证,笔者仅以书道常理、放大之术破解难题,或是举证质疑的第一人,这不是笔者有多高水平,而是有民间收藏《寒食帖》真迹作为对比样本,故而一目了然,真赝分明,伪作证据尽在文章列举,如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指正。

2021.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