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记忆】 他们都是“战狼”(二)||王正明

 一犁_书馆 2022-01-11

作者:王正明



题记:辉煌无比的武装斗争史在波澜壮阔的党史中占绝大部分比重,凝重的让人肃然起敬,但鲜有触及“游击队员”们的斗争史定位、战时及后续处境等又令人羞以言表。为不忘行将泯灭的历史,让我们及子孙们牢记“打江山”之艰难的党恩及“平安幸福”的来之不易,提高此类史实的知晓度,应是我辈们责无旁贷的事情。



红色记忆: 他们都是“战狼”(二)

四、相关导读及注释

以下“回忆片断”节选于《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淮阴县分卷(以下简称“群英谱”)和《刘䮵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

1. “群英谱”于1997年成书,编者为淮阴县分卷编委会。

2. “史料提供人”均为原新渡区游击队老游击队员们。(现统称游击队,时称联防大队或联防队,游击小组为临时行动建制)

3. “核实整理人”均为“群英谱”编委会委派人员。

4. “回忆录”作者为刘䮵,于1995年成书。刘老前辈1931年参加革命,是淮阴的老革命,当年“刘䮵大会”(抗日联防组织)传有“南有韩雄,北有刘䮵”之誉。曾于1947年--1948年期间任新渡区委书记。解放后长期担任淮阴市(县)人武部政委一职,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后晋升为中校军衔。于2009年逝世,享年96岁。

5. 所节选文中的“王凤标”是原新渡区游击队队长(详情见延伸阅读),为节选人的父亲。

6. “回忆录”文中的新渡区武干队(又称“区大队或区队”,为全脱产的区武装主力队伍。)游击作战区域为淮阴城(现清江浦区)北外至盐河北,西到王营东及北到棉花、大兴东南和王兴、新渡两乡辖区至涟水西、张官荡南一带范围。

7.注释:“软蹲”,指在当时对敌斗争不断严峻形势下,未叛变投敌而躲避斗争的人员。

8.“淮阴县三区区公所”为国民党隶属建制,“顽保长”是人们对其基层组织负责人的蔑称。

五、以智取胜(节选“回忆录”104页-107页) 

一九四八年夏秋之间,涟水一区还乡团被我们区武干队打得如惊弓之鸟,在涟水一区内无法生存,加之又无据点可藏身。尽管解放战争的形势不断向我们这方面发展,这些还乡团仍然死心塌地为国民党顽固势力去卖命,拔田倒租,抓我干部家属,杀害贫下中农,苛捐杂税等,真是无恶不作,使广大人民无法生活。他们为了图个安全,时常跑到淮阴县盐河北岸的村庄夜宿藏身。这些还乡团欠下一区人民许多血债,有部分干部家属和贫下中农暗中和我们往来,倾吐蒋管区敌人的黑暗统治,广大人民无法容忍下去,要求我们想方设法消灭这些还乡团。为满足广大人民这一正义的要求,我们认真地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要消灭还乡团,只有同反拔田倒租联系起来,把受苦受难的群众组织起来,做好敌情报告,密切注意还乡团活动规律和住地情况,及时报告,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消灭这些还乡团。一天,家住刘二渡口的贫下中农前来向我们报告:还乡团约有二十人左右常夜宿淮阴县三区夏圩。掌握这一敌情以后,区委立即和有关同志进行研究,重点是如何将这批还乡团一网打尽。经研究决定,委派区队长王风标、张家保、孙一平、刘保银等同志去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王队长接受任务后,挑选了十余名勇敢善战的武干队员,稍作简要的动员,就采用长途奔袭,专走僻静小道,勇往直前,奔赴夏圩而来。由于地形熟,一路顺利地到达夏圩。找到情报员,摸清敌人没有放哨兵,都在屋内呼呼大睡呢。针对这一情况,王队长灵机一动,改变了原先用猛打的方法,他与队员们说:硬打多少会带来伤亡,现应用智取,不可强攻。我们冒充顽淮阴县三区公所的人来对付这批还乡团,责问他们住到我们区,作为友邻地区的人为什么事先不联系,事后又不打招呼。这样做一定能使他们哑口无言,如这计划一旦实现,下一步就更好办了。队员们听了,都表示赞同。随后,王队长带人到这个院落门前,大声喝问:你们涟水县一区还乡团,住到我们淮阴县三区的地盘,事先既不联系,事后又不打招呼,这种非常时期,既没有门岗,又没有流动哨,你们这些人有人私通八路!还乡团听了这训斥,一个个呆若木鸡,没有一个能回答。王队长又继续说:你们都是些怕死鬼,白天不敢和土八路打仗,今天晚跑到这个庄里来躲,明天又不知跑到哪里去躲呢,如果我们也象你们这样,不敢坚持地区,地盘将越来越小,以后我们往哪里躲?可怜的还乡团员们,象忠实信徒一样在接受教育。这时,王队长抓住火侯,转身向随从队员故作气愤地说:你们拿绳子,替我把这些人一个个都绑起来,送到我们王区长那里去谈话。还乡团对王队长的训斥信以为真,一个个毫无反抗之意,束手就擒,也许他们在受“阎王好见,小鬼难碰”的哲理所影响吧。

就这样一弹未发,共计活捉了十四名还乡团,缴获步枪十支,子弹二百余发。正待凯旋而归之时,忽地又有情报员报告说:不远的东庄上还有七、八个还乡团呢。王队长听后,稍作分析说:你们所有被绑的人要听话,我们要到东庄去,这里暂留几个人看你们,你们要老实点,不然,我授权看守人员对你们就地镇压。个别胆大的还乡团听了王队长话说:王队长放心去吧,我们一定不乱动。王队长听后满意回答说:很好。

王队长离开夏圩直奔东庄,呆睡的七个还乡团员听到有人叫门,都急忙翻身坐起,但没等他们知道怎么回事时,王队长已手持冲锋枪冲入房内,一梭带着复仇的子弹向七名还乡团射击,他们就象死猪一样应声倒地。这次又檄获五支步枪,一百多发子弹。

夏圩一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和我们的斗志。在归途中,二十余里是敌占区,我们十余人每人一支步枪,加上缴获的枪支,每人要背二支到三支步枪,如遇敌人还要打仗,对我们是极大不利的。因此,王队长明确告诉还乡团,你们现在被俘虏了,想想跟国民党跑了一年多,在地方抓壮了,为地主拔田倒租,对不起家乡人民,今天被抓住了,好好的跟我们回去,共产党优待俘虏,释放后老老实实在家种田,跟国民党跑是没有好下场的。由顽乡长张四带头,两路纵队行军,在途中发生任何情况要服从指挥,谁乱动就打死谁,个个示意点头,张四还说:送我们回家,就好了,谁想在外乱躲乱藏呢?

六、捉顽保长 (节选“回忆录”107页-109页)

现在的淮阴县小营东北,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民党淮阴县第三区。向小营东北行二里路的地方,有个自然村,叫杨井。这庄上出了一个坏人。名叫高某。他当了顽保长。保长这个头衔,现在叫起来不以为然,在当年可狠呢。这种人是一切旧政权的爪牙,当了保长的人,可谓无恶不作,人民对他恨之入骨。为了替人民除害,我们区武干队总是要千方百计去捕捉这种人,哪怕是在敌占区,如有必要和可能,而又情报确实,我们也要冒险去干的。一天夜晚,区武干队深入敌占区活动的王队长,从情报人员处获悉作恶多端的顽保长高某从王营镇只身回到杨井家中,王队长当时认为这是捕捉这个坏人的好机会。为不致错过机会,经研究,决定以国民党淮阴县第三区公所巡逻队查岗哨的名义前往。因路途熟悉,虽是黑夜,但王风标一行还是很快地到达了顽保长家门口。沉着老练的武干队员们,虽在敌占区,仍神态自如,使保长的全家看不出有什么疑点。区队长王风标首先对门内问道:高保长在家吗?门内回答道:在家洗脚。王队长听了此话,略带不耐烦的口吻说:他妈的,这是什么时候,现在就想洗脚睡觉?高某听了连说:不不不,洗过脚也不睡觉。王队长又说:那好,今天晚上你听到什么情况吗?快点把鞋子穿好,带我们到下边去转一转,查查有没有情况,我们是区公所的巡逻队,你知道吗?高保长听了连说,是、是、是。同意带我们走一走。当时在国民党内养成了“大鱼吃小鱼”的习惯,顽保长连脚上的水也未来得及揩干净,就光着脚穿上鞋向门外走去。王风标见他空手随行,又大声训斥道:你这人真大意,这是什么时候,出门连枪都不带能行吗?高保长听了觉得句句在理,因此又慌张的转向屋内去拿枪,出屋不远处,王队长又找借口对保长说:你这个人真是笨腿笨脚的,走不动,把枪给别人替你拿,你在前面快带路。顽保长这时看到这七个人虎视耽耽地跟着他,既不敢争辩,也不敢不交出枪支,只有瞎子骑驴,随它去了。当走出村外,往解放区方向去时,顽保长怀疑了。他突然往下一蹲,又往上一纵,拔腿就跑。王队长机智灵活,随手举起冲锋枪,咯咯咯三下,把高保长打倒。高保长的母亲和小老婆闻讯,大声嚎哭。王队长大骂一声:你们再哭,连你们也打死,让他同我们一起查哨,他想跑,打死活该。

作者父亲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正明 。曾用名王振民 ,幼居西大街,8O年代末住健康路社区至今,退休前在交通基层执法多年,数次获省市表彰,写有执法管理论文数万字并多次获奖。受“清江浦人家”众多老师影响,今后要多学写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