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阎凤梧 ||王维《终南山》:诗歌、绘画、音乐的完美结合

 后稷文苑 2022-01-11

  

书讯

我省诗词学会原副会长阎凤梧教授的新著《漫卷大唐诗》于本年6月由三晋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对唐代32位诗人的74首诗作了深入细致的解析。该书面世后,学界认为阎教授对唐诗的解析独辟蹊径,入情入理,是唐鉴赏的新探索,新收获。中国语言大学教授刘淑丽指出,阎教授提到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的生活与阅读体检和作家的创作联系起来,与作家血肉相连、感同身受,这样的解读非常深刻、透彻,是目下名头很大的那些教授所没有的。”
为弘扬传统文化,《后稷文苑》平台陆续推出《漫卷大唐诗》,让文科学生、诗词爱好者更多朋友得益。

    山西大学   

  阎凤梧

山西稷山县人,1936年生,中共党员。山西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1951年至1953年两次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60年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1960年至1962年南开大学中文系进修,1962年返校任教。2002年退休。曾任山西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山西诗词学会副会长。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古籍整理工作,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点击下面链接,欣赏阎凤梧先生往期作品
阎凤梧 || 竭尽绵薄力 漫卷大唐诗
阎凤梧 ||王绩:《野望》无所依归的惆怅
阎凤梧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浓浓乡愁事事问
阎凤梧 || 卢照邻《长安古意》:繁华与堕落里的灵性
阎凤梧 || 骆宾王«在狱咏蝉»: 白头玄鬓两心伤
阎凤梧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感性与理性高度平衡的送别诗
阎凤梧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光触动乡愁
阎凤梧 ||宋之问《度大庾岭》:绝望与希望的挣扎
阎凤梧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心怯情更切
阎凤梧 ||沈佺期《独不见》:不受时空限制的抒情画面组接
阎凤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顶天立地伟人的孤独呐喊
阎凤梧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代第一支放眼看世界的短歌
阎凤梧 ||王之涣《凉州词》:“黄沙” “黄河”之辨

阎凤梧 ||孟浩然《春晓》:顺从自然的恬淡心态

阎凤梧 ||《过故人庄》:语淡而韵味醇厚

阎凤梧 ||李颀《古从军行》:超越民族界限的反战态度

阎凤梧 ||王昌龄《从军行》之四、之五:无往不胜的边防部队

王维

《终南山》:诗歌、绘画、音乐的完美结合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是秦岭的一部分,在西安市南25公里处。它东起盛产美玉的 蓝田县东端,西至周至县西界的太白山,东西长230公里,南北宽15至55公里。自古以来,终南山一直是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地质文化、山水文化集中的旅游胜地。唐代诗人留下许多赞美终南山的诗篇,但都觉得笔不逮意,未尽终南之胜。唐人张乔就曾感叹说:带雪复衔春,横天占半秦。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终南山》)那么,王维这位诗人兼画家怎么写终南山呢?让我们跟着他的脚步,看看他怎样观察感受、怎样运思动笔的。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王维出了长安向终南山走去,首先扑向眼帘的是耸人云霄的太乙峰。太乙峰是终南山的主峰,海拔2604米。从本诗第二联“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看,这一天太乙峰上云遮雾罩,高不见顶,越发能激起游人对太乙峰高度的想象,自然会有“近天都”接近天帝宫室、“危乎高哉”的感觉。山西南部有两句民谣“平阳府(临汾市)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到天里头”,也是借助想象进行夸张的艺术描写。这是抬头远望看到的终南山的高峻景象。次句“连山到海隅”,则是横向扫视看到的终南山外部的整体景象一山接一山,一峰接一峰,高低起伏,莽莽苍苍,蜿蜒曲折,向远方延伸开去,一直延伸到天涯海角,看不见头,也看不见尾。终南山的长度有限,而诗人的想象无限。这也是借助想象进行夸张的 描写,展现出终南山的长大。首句纵向观察,写山峰;欠句横向观察,写山 脉。一峰一山的基本框架,符合“画之为理,犹天地古今,一横一竖而已” (黄宾虹、邓实选编《美术丛书》第10辑)的绘画原则;同时也符合一般人观 察高山峻岭的习惯,总是高峻的山峰首先进人视线,然后才扫视左右山脉, 李白写蜀道“噫吁巇危乎高哉”,不是首先惊叹蜀道的高峻吗?画也是如此,先确定山的主体,把主峰放在画面上的中心部位,放在近景, 而山脉则必须放在画面的深远处,主宾位置才能安排适当。顺便说一下, 有老师讲课把“太乙近天都”的“近天都”解释为临近长安,大谬不然。“天 都”固然可以指长安,但这里只能是指天帝的宫室。汉代在太乙峰上建立 太乙庙,供奉道教主神太乙真人,使太乙峰涂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启发人们 做种种想象。“近天都”如果是临近长安,那是人人皆知的情况,如同我们 说人民大会堂靠近天安门,说了等于白说,还用得着王维在本诗的首句加 以突出揭示吗?而且这一联是对仗句,词义要求对仗,词性也要求对仗。“近天都”和“近海隅”都是虚写想象虚拟之词),“近长安”则是实写(实际 情况)。实对实,虚对虚,虚与实不能相对。这是写律诗的常识,王维不会 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第一联是终南山的外观,第二联我们跟着 王维去看看终南山的内景。终南山的内景十分丰富,悬崖峭壁、秀峰翠岭、 清泉流水、树木花草等等,数不胜数,该写什么景物呢?王维还是扣紧终南 山的主要特点高大,在游览行动中从不同视角、不同感受,描绘了山间云雾变幻、迷茫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终南山高大形象的神奇诱人。“白云 回望合”,有人解释说“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 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唐诗鉴赏辞典》此说不妥。诗中并没有透露“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 其他景物”的明示或暗示,只是说回头看身后,山下的白云合拢起来,连成 一片。我们游山常有这样的经历攀登到山腰,身边的云朵越来越多,忽而 在前,忽而在后,忽而在左,忽而在右,飘忽不定,出人意外,李白“山从人面 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人蜀》),便是这种体验。山势高峻,山路崎岖,地 形复杂,云朵不会固定在一处;旦当攀登到一定高度,无意间回头俯视山 下,因为距离远了,原来在眼前不相连接的云朵,由于数量的积累,山下的 云朵便融汇成茫茫一片了。从身边的朵朵白云到身后,也就是高山之下茫 茫云海的形成,有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给游人的感觉是惊喜、有趣。如果说诗人此时什么也看不见,坠人五里云雾中,失去了行动的方向感,失 去了行动的自主权,茫然不知身在何处,那怎么可能回头望见山下的茫茫 云海呢?又怎么会在变化不定的云朵中感受到游山的乐趣呢?“青霭人看 无”,景物变化了,感觉更加有趣了。深山中的天气时阴时晴,时暖时冷,云 雾也时有时无,时浓时淡。一般情况下,天气晴朗时,山峰的海拔越高,云 雾的浓度便越淡。在山峰高处,远看前面有淡绿色的薄雾在轻轻飘动,走 近再看却什么也没有了。山间薄雾像是与人玩捉迷藏游戏,很有趣,很好 玩。这种感觉和“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样, 离远看,视野宽大,雾气密度较厚,所以能看见雾气的飘动;离近看,视野狭 小,雾气密度较薄,所以就看不见了。远之可见,近之则无,令人神往。白 云、青霭在山间飘浮,忽浓忽淡,忽有忽无,远近高低,形态各异,造成迷离 缥渺的自然境界,给人一种特别惬意的飘飘然如临仙境的山水享受。绘画 学上有所谓高远、深远、平远之分,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自山下而 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 远。”本诗第一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视觉由下而上,显然是高远。第二联“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显然是进人了终南山的深处高处。如 何描绘终南山的深远境界呢?清人汤贻汾说“远欲其深,当以云深之”《画筌析览》苏轼也说王维画山水“颇以云物间之,作浮云杳霭……灭没于江 天之外”《跋汉杰画山》王维正是运用画家的手法,通过白云、青霭的变 幻多姿,烘托出了终南山高不见顶、深不见底的视觉效果。在这里,我们要 注意的是,王维“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之类 的烟云色彩的描写多数是静态的,而“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则是游人 在爬山的过程中,随物赋形的动态描写。绘画作为空间艺术,很难画出“白 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的动作与感觉,作为时间艺术的诗歌则可以弥补这 种不足。在本诗中,诗画兼备,相得益彰,正是王维诗人兼画家的高超之 处。最后再说几句,大家知道王维擅长画青绿山水,诗中也常用青白色,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送 严秀才还蜀》),“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送杨少府贬郴州》), “九江枫叶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同崔傅答贤弟》等等。白色、青 (淡绿色是冷色,给人以清新、宁静、爽快的感觉。白云、青霭可使人耳目 清爽,身心轻快,既是山中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又是游人心情愉悦、步履 轻捷的生动表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经过一天的跋涉,王维登上了中峰(太乙 峰)峰顶,纵目四望,整个终南山尽收眼底,看清了终南山的纵深景象,也亲 身体验到终南山的无比高峻。高到什么程度呢?“分野中峰变”,天上星座 的区域与地上地理区域,由于太乙峰的耸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太乙峰 高人云天,与星辰比肩而立,把星座分野与地理分野区隔开来,峰之北为天 地之北,峰之南为天地之南,峰之东为天地之东,峰之西为天地之西,中峰 之高峻顶天立地,简直不可想象。这一句上承“太乙近天都”,进一步写终 南山的无比高峻。“阴晴众壑殊”,又上承“连山到海隅”写终南山的长大深 幽。数百里之长的终南山脉千沟万壑,峰峦林立,遮天蔽日,看不到边际, 也看不到沟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很晴朗,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很阴暗。由 于峰峦沟壑的高低深浅不同,阴晴的大小浓淡也不同;阳光照射的时间有 早、午、晚之分,天空有云雾遮掩和万里晴空的不同,从而形成了阴晴变幻 不定、众壑气象万千的壮观景象。这一联,王维的立足点在中峰之顶,居高 临下,俯瞰终南山全貌。往山外看,分野由中峰而变;往山里看,阴晴由众 壑而殊。从山上写到山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写到了,写出了终南山 的雄奇、高峻、长大、深幽。这种观察和表现景物的方法,很像当代空中拍 摄的“高空投影”,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也完全符合中国绘画原理“散点透 视”,不受视线的局限,可以从不同视角表现一种景物的方方面面。“分野 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以及我们常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都符合这个绘画原理。西洋的“焦点透视” 只聚焦于 一个方位,而不能里里外外全方位观察的透视法,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王维当时还没有“高空投影”“散点透视”“焦点透视”这些摄影和绘画术语, 而他的作品却完全符合千年之后的摄影和绘画原则,说明他是一位富有创 造性的天才画家和天才诗人!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末联这个结尾,别有一番情趣。王维在群 山万壑之中游览了一整天,不知不觉太阳就快落山了。他想投奔一户人家 借住一夜,第二天再接着游览,可见他不顾疲劳,游兴甚高。但是峰回路 转,歧途难辨,不知该向何处投宿,不免产生些许焦急。此时忽然发现对面 山上有一位打柴的人,在日暮深山中发现了一个人,王维的情绪便由焦急 转为欣喜了。王维于是高声喊道:喂,打柴的,请问哪里有个过夜的地方? ”淳朴热情的山中樵夫一定会高声回答:再往前走不远 就有人 家了 ”这一问一答的呼喊声在深谷大壑中回荡,引发洪亮的共鸣,从而 更加鲜明地烘托出了群峰的雄伟和众壑的深幽。这是见之于文字的音响 效果,还有两个音响效果需要思索一下才能发现。终南山中层峦叠嶂,林 木茂密,那位樵夫是怎么被王维发现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诗·小 雅·伐木》是山中常能听到的声音,“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之一是山中樵夫伐木的音响效果。王维之所以 能发现对面山上的樵夫,显然是伐木丁丁的声音引导他视觉注意的效果。“隔水问樵夫”的水,当然是沟底的涧水。涧水常年流淌,潺潺的流水声经 年不息,又一次衬托出了终南山的深幽,同时又给万古寂静的深谷大壑增 添了几分生气。王维通晓音律,曾任专职乐官太乐丞。在“欲投人处宿,隔 水问樵夫”中,他把樵夫伐木的丁丁声、他与樵夫一问一答的洪亮回声、涧 水流淌的淙淙声组合起来,谱写出一支音量、音色、音域各不相同又相互配 合的山水曲,这是其他诗人望尘莫及的艺术“绝招”。历来论者对这两句诗 都很注意,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表现了“山之辽廓荒远”(《姜斋诗话》 人沈德潜说表现了 “山远而人寡”《唐诗别裁集》这都说得不错,但都没 有明确指出这两句诗包含的几种音响效果。顺便说一下,“隔水问樵夫”是 王维与樵夫在隔着一条涧水的两座山头或山腰上对话。这在晋南黄土高 原上的沟壑地区是常见的现象。沟两边距离很近,沟底却很深。沟两边的 人家可以端着饭碗高声对话,但要当面交谈,则必须先下到沟底,再爬上沟 顶,小路蜿蜒曲折,忽上忽下,十分费力费时。“隔水问樵夫”与这个“隔沟 互致辞”,情景十分相似。

除了以上分析的内容之外,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大笔勾 勒,尺幅千里,给人以广阔高远的空间感;次联“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白云、青霭的变幻莫测,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色彩感;三联“分野中峰变,阴晴 众壑殊”,从高空俯瞰的角度,给人以明暗投影的立体感;尾联“欲投人处 宿,隔水问樵夫”,则用伐木声、对话声、涧水声,组合成美妙的音响效果,既 震荡胸怀,又悦耳动听。《终南山》确实是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综合运 用诗歌、绘画、音乐表现艺术的杰作。



2021年元旦,我们开始整理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2022年,我们将继续。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1)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2第一辑)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2第二辑)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2第三辑)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2022第四辑)

后稷文苑新年寄语

稷山夕阳红文集(2021.12.26)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