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到农村去,农村人为什么喜欢白天插门闭户,是人情味淡了?

 关山听风 2022-01-11
现在很多农村人,为什么白天也喜欢插门闭户呢?
农村有一句俗语说:“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说明过去农村,庭子大门白天是常开着的,只要晚上才关闭。现在,只要到农村转转就可以看到,农村大多数家里的门是关着的,长期不在家的人就不用说了,那些在家的人也是如此。

1、农村的门从常打开到常关闭

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农村人,对那个时代的农村人的生活习惯非常熟悉。我觉得现在农村发展变化实在太快,已经今非昔比了。不仅年轻人变化很快,上了年纪的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以前庭院大门和堂门大门是不可以随便关闭的。这其中有一种说法,白天突然关堂门和院子大门,哪怕是半掩门,通常只有家里老人去世的时候,才会这样做。原因很简单,老人去世后,亲人要给老人移床,穿寿衣寿服,就要把门关上,怕外人看见(专门请来帮忙的人除外)。把老人收拾妥当后,才重新把两道大门打开,然后正式发丧、报丧。
再者,过去,农村还有一种说法,如果白天把院子大门和堂屋门关上,传统说法是“关门闭户”,是家里非常冷清寥落的表现,为人所忌讳。更有一些地方说法,认为白天把院子大门和堂屋门关上,让人产生“关门绝户”误会,也就是家里没有人了,非常不吉利。这也就是过去农村,为什么白天不能把院子大门和堂屋门关上的民俗方面的原因。
记得小时候,白天,我与小伙伴们在自己家里,或者他们家里捉迷藏时,喜欢把堂屋门和院子大门给关上,或者半掩关开,挨过不少揍,也挨过不少骂。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的农村,再也没有提起这种说法,也就没有了这种忌讳。家里的院子门和堂屋门,即使在白天,想哪个时候关,就哪个时候关。
现在,除去那些全家外出的人家,这里且不去管他们,因为他们既然没有人在家里,也就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是铁将军把门,有的人家几年都没有开过门,门前长满了野草。那些在家里的人,白天也喜欢把大门关上,并成为农村的一种常态。这些人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只要在家里,就会把门打开。这些人外出离家比较远的地方,或者就在附近,但要很长的时间才回家,出门时会把家里所有的门都关上,回家以后,便把大门打开。这种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以前家里习惯开门,回到家里也就把门打开,只是把大门内侧的高约一米左右的拦鸡门关上,一则是为了自家的鸡跑到别人家里,二则是为了不让别人的鸡跑到自己家的院子里来。现在农村由于多年实施环境整治,人们在人居环境方面意识提高了,对环境卫生非常重视。
有一些留守老人,子女在外务工,或者做生意,有的只有两个老人在家,有的只有一个老人在家。他们白天只要在家里就会开着门。其目的是让村里人看到他们,有事好前来帮忙,没事也前来探望一下。村里邻居和乡亲,对这种独自一人在家的老人,非常关注,每天要看到他们才放心,就怕他们一个人在家容易出意外,没有人知道。
我们村曾发生过两次这样的事,老人一个人在家里,由于村里人相互之间很少串门,老人在家里去世几天才知道。其中有一位老人,是他在外面打工的儿子打电话回家,电话没有人接听,儿子让村里的人上家里去看看。村里人敲门没有人答应,只好越墙之后,采取了破窗方式进入屋内,才发现老人已去世几天了。因此,这类老人,现在已经引起了村里人的警惕,每天要求腿脚灵便一些的老人,出门走走,到平时人们欢喜聚集的地方现一下身,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签到”或“打卡”的方式。如果有哪位老人不出来“打卡”,就要上门去看看。
另一种人,不管是外出还是回到家里,都喜欢把门关上。这种人大多是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喜欢独处,不希望被别人打搅。这些人大多喜欢看电视,或者玩手机,而一旦做事的时候,还是要把门打开的,但是,没事的时候很少串门。
农村人什么时候开始,村里人相互串门越来越少?在我的印象中,最早起源于农村电视的普及。记得一九九一年春节,省电视台在大年初一那天的白天,播电视连续剧《渴望》,播了一集又一集,直到下午四点才停下来,把很多人吸引到电视机前。自那时开始,电视台都要安排一些吸引人的电视剧,放在春节白天来播放。乡村的年味从那时开始就越来越淡了。后来就出现了农村外出打工潮,一些年轻人初四初五就往外地走,年味就更淡了。原来乡村春节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参与,也越来越没有时间参与,没有时间参与的人,活动也就无法维持,这些活动也就渐渐消失了。
后来,智能手机上市,人们也就迷上了手机,村里人相互之间串门就更少了。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句这样的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是那个时代的我国农村民众描述将来的美好前景,也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我们已经过上了这种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手机方便了农村人的生活,只要不是牵扯到借东西,或者还东西,能用嘴讲清的事,找村里人,不用上门,一个电话就解决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大多在电话里沟通,可以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村里人的家常里短,就更不在话下。即便相距千里,也与住在同一个村子里的人一样。

2、现在农村人喜欢白天插门闭户是人情味淡了吗?

现在农村人喜欢白天插门闭户的原因,上一章节已经说了来龙去脉,不过,电视机的普及和手机的普及,只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农村还有一些变化,也是他们喜欢白天插门闭户的原因。下面就进一步分析一下。
一是农村的居住结构发生了变化
过去,由于农村人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家里的儿子结婚后,建不起自己的房屋,分家后仍然与父母兄弟住在一个院子。因此,很多家庭院子住了几户人家。有的是一个大院子,不仅亲兄弟分家后住在一个院子,堂兄弟分家后还住在一个院子。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有一个院子最多的时候住了十来户人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住在里面的人,因地方太窄,房间要用来作卧室,无处砌灶做饭,结果在属于公共空间的堂屋两边,就有六户人家砌了六个小灶台。每当早晚做饭的时候,因为这些灶台没有烟囱,烧的又是柴火,堂屋全是烟,眼睛都睁不开,熏得眼泪直流。像这个的院子,里面的人出出进进,大门无法关闭,即使晚上也不会关门。
现在农村小家庭,大多有了自己独立的房屋,或者小院,由原来拥挤的群居型大院或房屋,变成了分开居住的小户型小院或房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过去农村家庭,都有多个儿子,父母没有能力给他们建房,年轻人刚成家也没能力建房,因此,再拥挤也要住在一起。而现在,一个家庭也就一两个小孩,结婚建房的经济负担并不太重,很多人家只要给一个儿子或者女儿建房。这样,大多数的小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立房屋,或者小院,不管在家里,还是出了门,白天插门闭户,不会碍别人的事。
二是过去农村的院墙与现在农村的院墙比不了
过去农村,房屋不大,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因此,那时普通农家的院墙都比较低矮,有的是土墙,有的是石头墙,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篱笆墙。农村有一句俗话说:“锁门锁君子”。农村普通人家低矮的围墙和篱笆墙,也就只能起到一种象征性的作用,对于防窃贼起不到任何作用。院子大门也同样如此,没有围墙作依托,大门也只是一种门户的象征,因此,白天开不开院子大门,没有什么区别,按照过去农村习俗,不如把大门打开。
现在农村,虽然围墙也是多种多样,有高墙院子,也有开放性栏杆式围墙。高墙院子只要把大门关上,确实能起到防范作用,而建栏杆式围墙的人家,堂屋门都用了现代化的防盗门。
三是现在农村值钱的东西多了
过去的农村普通人家,最值钱的东西,通常是仓里的粮食,圈里的家畜,大白天的不会有人打主意。其他的家具、农具和生活用品,值不了几个钱,就是门开着,也没有人去偷。因此,在那个时代,白天外出时,大门和堂屋门不关,也无所谓,只要把房间门和仓库门锁牢就可以了。
旧时代那些大户人家与普通人家相比,家里值钱的东西多,才有人打主意,但是那些人都是深宅大院,大门白天开着也有人把守,防范措施很严,一般的人都进不了。
现在农村大多数普通人家,从农具到交通工具,再到家里的电器,大多都是几千上万元。倒是粮食和圈里的家畜不太值钱了。按照旧时代的说法,普通农家都过上了“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的生活。白天关门插户,就是为了防范被人偷盗。
再说,现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很到位,农村人的防范意识普遍提高了。即便是现在绝大多数农村的社会治安非常好,但是,农村白天关门插户的防范意识还是值得肯定,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至于有人说,现在农村白天关门插户,是不是表现出人情味淡了。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就像过去农村普及了电视,后来又有了智能手机,每一种产品的出现,对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都是一种冲击,我们不能因此去指责电视和智能手机。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事物,来冲击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使现在的生活方式又发生变化。
我在前文提到过,我们村里老人“打卡”的事,村里曾经发生的悲剧,让村里人懂得,村里人之间应该相互照顾,所以才有老人“打卡”,才有人到老人家里去看看,这就是抹不去的人情味。
如果人都离开了村庄,村庄都消失了,没有了村庄和村民,哪里还存在乡村里的人情味?你认为是不是这样呢?读者朋友,你赞同我的观点吗?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