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的「雷避孝子」, 真相竟然是……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 成书于清顺治十二年的《颍上县志》,其卷十二《续志补遗》中,录有一则故事。题为《雷避孝子》,云: 王敷政,号伍店。性至孝。 庐墓三年,足不逾庐外。服阙,将复学,遍谢墓邻。至高姓家,留饭,而雷雨大作,绕户震垣。 公敬威移席,雷从其座下穿屋如穴而出。数里村舍尽毁,而此家独全。咸轰传谓“雷避孝子”。 这件事,颇具传奇色彩。据当地旧志选举卷中的人物表推算,当是大明朝万历年间的事儿。 有明一代,皖北颍上县修志,共有三次。始修于嘉靖五年(1526),后在万历三年(1575)和万历三十九年(1611),两次重修或续修。顺治十二年的志书,已是颍上史上的第四部志了。
想来,明代的三部旧志中,未有「雷避孝子」事——嘉靖五年、万历三年可能还没有这个事;万历三十九年也许发生了这个事,只是修志人不掌握——但这个事儿,一定在民间至少流传到顺治年间。也因此,此时的修志人有所耳闻,便在《续志补遗》中,补上了这一笔。 还是清顺治十二年旧志透露的信息: 王敷政,民义之子。以引年诏授儒官。 而王敷政的父亲王民义,为嘉靖年间的贡生。出任过周王府教授。“以孝友称”。如果用颍上当地人的俗语说,王敷政的“性至孝”,该是“老猫屋檐睡,上辈传下辈”了。 引年,即老年,暮年。儒官,即官学教师。在暮年谋得了这样一个公职差事,也算是对“至孝”王敷政的一个奖赏。
尽管王敷政的官不大职不高,但可见的清代几部旧志中,均为其立了传。顺治旧志中云: 王敷政,遵父教授王民义遗命,置祭田百亩,敦睦宗族。居丧庐墓,不食稻衣锦,枕块如仪。励志潜修,博洽古今。抚弟敷心、敷猷,友爱甚笃。督学累旌德行,邑令扁其门,曰“肃雍济美”。 道光旧志云: 王敷政,号伍典。性至孝。居亲丧,庐墓三年,哀思如一日。服除,遍诣墓邻谢。有高姓留食,雷霆绕户。敷政敛容避席,雷从其座下起,穿屋如窦而去。数里外村舍有毁者。人称为“雷避孝子”云。 道光年间的旧志,舍去了顺治年间旧志的传文,而在顺治旧志“补遗”的基础上,重新写了一段传文。如此,“雷避孝子”的传奇色彩淡化,可信性有所增强。 从修志的角度上说,道光年间的修志人这一番改动,有得有失。一方面,突出了“雷避孝子”的故事性,也即可读性,是之谓得。另一方面,不该舍弃“邑令扁其门”,更不该连同“肃雍济美”一起删除。 ——要知道,这是当时的县令在他宅邸门楣上的题字,更是官方对其孝行的肯定和嘉奖。作为官书的县志,丢了这一个情节,实在不该。 ↓↓点点在看 点点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