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凉大都督司马懿在姑臧城起兵的往事

 慕容洞唐 2022-01-11
刘裕灭司马家全族,这个说法是及其不严谨的。因为在凉州,还留有司马一族的血脉。这一切都要从司马懿任雍凉大都督时开始说起...

本文作者:冯洞唐

    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日(213年6月16日),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加九锡享天子之礼。(《后汉书》章怀注: “锡”同“赐”。 九锡包括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斧钺,九锡秬鬯。)魏王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超过西汉初年的刘姓宗室藩王,违背了“七国之乱”和推恩令后诸侯封地不得超过一郡的汉制。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建安十八年春五月丙申,天子(汉献帝)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曹操)为魏公)

    九锡之物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因自王莽始,受九锡者之后大多篡位,故后世功臣多拒受九锡以避嫌。曹操接受九锡,意味着东汉朝廷快要被曹氏一族替代了

    建安十九年三月癸未日(214年3月30日),汉献帝使曹操的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袁宏《后汉纪》卷30:十九年春三月癸未,改授魏公金玺、赤黻、远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中记载:“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

    建安廿一年四月甲午日(216年5月29日),曹操晋封为魏王。听取贾诩的建议立曹丕为世子,汉高祖所订“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被废止。次年(217年)曹操僭天子礼,设天子旌旗,戴天子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远游冠到手,诸侯王的身份就座实了,这诸王所戴的帽子,不同寻常,受八卦五行影响极深,后世多有采用。远游冠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采用五行之色)。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行称帝。司马懿和贾诩辅佐曹丕左右,贾诩为太尉封寿乡侯,司马懿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魏王曹丕在颍川繁昌坛受禅称帝前,请教自己的老师贾诩,贾诩建议曹丕用天意来掩盖人事,使曹丕为帝之事在舆论上得以名正言顺地进行。这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一贯做法,后代亦多仿效于此。

曹丕卜筮得革兆

    《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 详细记载了《受禅告天文》:曹丕灼龟甲问卜,卦兆得大横。大横占辞为:“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曹丕世袭得魏王爵位,魏王之上加天王,天子无疑。曹丕又用卦书来卜筮,兆象中有革兆。《说文》记载,“革,兽皮治去其毛。”所以革的引申义是变革、改革、革命的意思。井水需要不断清理才会保持洁净,这种清理行为就是一种改革,所以井卦之后就革卦。曹丕即位后制法削藩,打击异己,这实际上就是在践行革卦。

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

笔者把曹操对贾诩和司马懿的态度做一个对比。贾诩是建安四年(199年)归顺曹操的,当时曹操拉着贾诩的手很开心:“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三国志·贾诩传》有记载:“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相对于司马懿归顺曹操,就不像贾诩那样识趣了。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司马懿为计,时任司空的曹操,派人召司马懿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装病,瞒了过去。《晋书·宣帝纪》: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刺之,帝坚卧不动。

《北堂书钞·卷第一三三》记载: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借口病到拄拐杖的地步无法去见曹洪。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但还有一说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后,强制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犹豫,就收押。”司马懿畏惧不已,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公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晋书》记载,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不好发作。

张绣(?—207年),武威祖厉  

贾诩带着张绣归顺曹操,是雪中送炭,《三国志·贾诩传》有明确记载,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原将军无疑!”

而司马懿归顺曹操,是迫不得已。建安六年,司马懿装病。建安十三年,司马懿归顺。召辟过程虽不详,但可以预见的是,曹操怒了而且有了防备之心。(《晋书·宣帝纪》: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

黄初四年(223年)六月甲申日,贾诩去世,终年77岁。司马懿没有了贾诩的牵制,但依旧谨慎。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伐吴,临江观兵,让司马懿当抚军将军,假节,司马懿力辞不受,曹丕便说:“我天天忙着处理国家大事,没有休息的时间。如今册封你不是加以优荣,而是要你为我分忧。”《晋书·宣帝纪》: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做《隆中对》,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一路从益州打到长安,一路从荆州剑指洛阳,两路出击,到时天下有望,梦想就在眼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是司马懿的高光时刻,也是“隆中对战略”破产的一年。司马懿设计,孙权派吕蒙袭取公安县,关羽被俘杀,公安县依王莽旧名,改名为孱陵县,吕蒙受封孱陵侯。(《晋书·宣帝纪》:魏武以荆州遗黎及屯田在颍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帝曰:“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从之。其后诸亡者悉复业。)

蜀汉丢失荆州,元气大伤。人口减少,补充兵力都成为了一个难题。蜀汉建兴三年(225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了蜀汉内乱,为转移矛盾,北伐便开始了。《襄阳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雍州(今武威市)

    黄初七年(226年)颍川名将赵俨当上了雍凉大都督,一直到正始四年(243年)才告老还乡,雍凉大都督由夏侯玄接任,可见此时的雍凉兵事司马懿无任何机会染指。(《三国志·魏书二十三·赵俨传》以俨监雍凉诸军事,假节,转征蜀将军,又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魏略》旧故四征有官厨财籍,迁转之际,无不因缘。而俨义手上车,发到霸上,忘持其常所服药。雍州闻之,乃追送杂药材数箱,俨笑曰:“人言语殊不易,我偶问所服药耳,何用是为邪?”遂不取。)黄初七年,魏文帝曹丕驾崩,曹爽与司马懿辅政,魏帝自此沦为傀儡,下文有概述。

雍凉大都督 赵俨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隆中对战略”就已经失效了,雍凉成为了诸葛亮转移矛盾的泄恨点。“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被诸葛亮可谓是用淋漓尽致,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让曹魏大惊失色,这就是心战为上。(《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同年,天水太守马遵被诸葛亮攻心计迷惑,遂趁夜逃到了上邽。(《太平御览·卷二百一十五·职官部十三·总叙尚书郎》引《魏略》:姜维字伯约,郡欲表维以为将。维家本衣冠,不愿为将,郡因表拜郎中。)如果细看史料,就会发现刘备老师卢植的师兄弟郑玄,对姜维影响很大,郑玄这个人喜欢预言,因党锢之祸被禁,待着没事干就遍注群经,终于成为汉代集经学之大成者,人称其学说为“郑学”。姜维时常结交一些豪杰讨论“郑学”,暗中还养了些死士,可见心中有大志,绝不是表面上对曹魏忠心耿耿的。 《三国志·姜维传》姜维被马遵抛弃的说法,是存疑的。要知道姜维的父亲姜冏乃是曹魏的忠臣烈士(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於战场。) 姜维父亲姜冏战死沙场,姜维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最终却是姜维抛弃母亲去了蜀汉。凉州人姜维告别了亲人和故土,和自己原来的同胞成为了敌人。姜维的母亲悲愤交加,曾经写信想劝他回凉州,不要为了“当阳亭侯”这一空头衔而丢了性命。谁知,姜维恨心回绝母亲,还附了一首杂诗:“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孙盛《杂记》) 雍凉集团在蜀汉备受排挤,姜维已经跟了诸葛亮,还怎么再好意思回去呢?此后姜维多次被调遣,率兵攻打自己的家乡凉州。姜维抛弃孝道,这成为了他一生中不可抹去的污点。凉州北地郡文学家傅玄对姜维如此评价:“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 蜀书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的评论更为客观:“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姜维叛魏投蜀

但诸葛亮的攻心计策成功在姜维身上实现了,但没有照顾到自己人。到达街亭的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举措烦扰,又不接受王平的劝阻,不在当道之处下寨,反而舍水上山设阵。张郃看重时机切断水源,大败马谡。白马将军郭淮攻下列柳城,北伐大军失掉了有利形势,于是撤军,曹魏快速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叛军平定。蜀汉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三国志·曹真传》: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司马懿此时还没有进入雍凉核心。司马懿虽有进谏伐蜀、联孙抗刘之功,但依旧被曹氏一族堤防。从延康元年(220年)至太和五年(231年),这整整11年雍凉兵事都是曹真把控的,司马懿无机会染指。《三国志》:文帝即王位,以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录前后功,进封东乡侯。张进等反于酒泉,真遣费曜讨破之。斩进等。黄初三年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

除了对抗诸葛亮的雍凉兵事,对抗东吴的兵事也是曹氏一族牢牢把控,如魏国征东大将军曹休、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曹操曹操统一北方时,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司马朗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执行,但地方州郡领兵这项政策就是司马家族出的主意。这个建议在之后为司马懿政变提供了一个隐形的台阶,可以说司马懿座政雍凉之后积极募兵是司马朗出的主意。(《三国志·魏书十五·司马朗传》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蒐狩习战之备故也。今虽五等未可复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轨,于策为长)

司马朗

    228年(吴黄武七年、魏太和二年)曹魏大司马曹休出征东吴,吴臣周鲂诈降,曹休听信深入损失数万,曹休上书谢罪,魏明帝曹叡派屯骑校尉杨暨安抚。由此可以了解到,曹氏一族已经是人才凋零了。(《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子肇嗣。)当年曹丕曹植世子之争,很多人卷入其中,人才越用越少。曹魏宗室子孙虽更加繁盛,但能受到朝廷起用的范围却很窄(曹宇因与曹叡关系亲善,才被曹叡托以后事)。可以说,堤防人才也是曹氏逐渐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司马家族在日后能够崛起也就没那么突兀了。

曹植杨修与曹丕贾诩争斗,杨修失败

229年春,蜀汉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出计,魏将郭淮被牵制,无法及时赶赴武都阴平两郡。武都阴平两郡被占,禅升诸葛亮回任丞相。注意,武都、阴平两郡被蜀汉占去后,司马懿才慢慢进入了雍凉集团的核心。230年六月,曹魏想反客为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议案,曹叡认为可行,就任司马懿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晋书.职官志》:“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诸军矣。”)司马懿假黄钺,真正有了兵权。可以说,这是曹魏面对外部政治压力的一次无奈妥协。

凉州刺史 马超

231年春,诸葛亮为再一次转移蜀汉的内部矛盾,发动了第四次北伐。这里要重点说一下蜀汉的内部矛盾,凉州刺史马超所属的雍凉集团人数最少,由于入幕晚,在蜀汉备受排挤222年马超病逝,凉州人彻底失去在蜀汉的话语权。诸葛亮北伐雍凉,其实是蜀汉集团内部默认的结果。(《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记载:(马超)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蜀汉四大集团分析
构成人数
人数占比
雍凉集团
9
4.7%
巴蜀集团
92
48.1%
荆楚集团
66
34.6%
刘备旧部
22
11.64%

马超的堂弟马岱在蜀汉也并未被重用,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因为争权,马岱奉杨仪之命率军斩杀了魏延。可见,马岱成为了杨仪上位时牺牲掉的一颗棋子。后来马岱率众伐魏,被司马懿的部将牛金击退。此后,蜀汉的史料就再也没有了马岱的记载,无疑这是凉州人被雪藏了(雷近芳. 试论蜀汉统治集团的地域构成及其矛盾[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凉州刺史 魏延

231年春,蜀汉第四次北伐,给司马懿彻底控制雍凉兵事带去了借口。同年,司马懿入驻姑臧,镇守雍凉。(《晋书·宣帝纪》载“(太和)四年,(司马懿)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是帝(指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姑臧(今武威市)

    经略雍凉,司马懿的野心终于是按捺不住了。但张郃在西北颇有声望,原因是曹真死后,魏明帝曹睿能仰仗的人才为数不多。张郃攻邺城、败袁尚、征乌丸、围雍奴、讨柳城、征东莱、讨管承、平马超、破韩遂、围安定、降杨秋,屡建战功。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在,司马懿注定无法在雍凉发展势力。三国志·魏书十七· 张郃传》: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司马懿是不可能与张郃正面起冲突的,但矛盾在抵御北伐时,已经产生了。司马懿先派费曜、戴凌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解救祁山。张郃认为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己方战斗力不如蜀汉军,若分军容易遭到诸葛亮各个击破,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

雍凉大都督 司马懿

矛盾越积越深,司马懿安耐不住终于借刀杀人。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诸葛亮,让其战死沙场。(《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合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合髀。)值得注意,关于张郃的记载是混乱不堪的,纵观《三国志》《魏书》《魏略》《汉晋春秋》《太平御览》的相关记载,张郃是司马懿一生中与之争论最多的一位。因而,陈寿身为晋朝的史官,不详细记录张郃的事迹也在情理之中。陈寿的避而不谈,更是说明了司马懿和张郃的矛盾是不可雕和的。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日本国民作家吉川英治在看了《三国演义》后,于1939年5月 - 1940年在日本翻写了脍炙人口的三国历史小说《三国志》,其中因作者的失误,张郃竟在该小说中死了三次,第一次在汝南被关羽所杀,第二次在长坂被赵云所杀,第三次在木门道被诸葛亮所杀。时至今日,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在日本仍然是热门书籍,日本民众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多来源于此。

吉川英治《三国志》

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已经在雍凉根基稳固了。蜀汉为收买人心,降将姜维被封蜀汉凉州刺史,但这攻心计并未奏效。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因不肯放权,凡事亲力亲为,过度劳累而命丧五丈原。《资治通鉴》:亮病笃,汉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还。随着诸葛亮去世,司马懿也玩起了心眼,从此再也没有主动征伐过蜀国。司马懿故意在兵事上懈怠,实则是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到来。

凉州刺史 姜维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睿的健康开始恶化。景初三年正月丁亥(239年1月22日),明帝驾崩于洛阳宫,命司马懿和曹爽共佐曹芳。景初三年正月廿七癸丑日(239年2月17日),曹睿葬高平陵。(《三国志·魏略·明帝纪》:乃召齐、秦二王以示宣王,别指齐王谓宣王曰:“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宣王颈。魏氏春秋曰:时太子芳年八岁,秦王九岁,在于御侧。帝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宣王曰:“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吕思勉在《中国通史:后汉的分裂和三国》中这样评价:“魏文帝(曹丕)本来无甚才略。死后,儿子明帝(曹睿)继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坏。”

注意,景初三年正月丁亥(239年1月22日)明帝驾崩前,才立曹芳为太子,曹芳登基时年仅八岁曹芳继位后,曹爽最初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不敢自专。太尉司马懿太傅,虽被削去本太尉录尚书事的权力,但声望依旧。(《三国志·魏书九· 曹爽传》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丁谧、毕轨等旣进用,数言于爽曰:“宣王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诚委之。”由是爽恒猜防焉。礼貌虽存,而诸所兴造,皆不复由宣王。宣王力不能争,且惧其祸,故避之。)丁谧经常弹劾和驳斥官员和政令,尚书省都不能正常运作了,被人骂成狗,但他作为曹爽党羽,也没有人敢动他。丁谧在尚书省中,时名小于何晏,但又刻意与何晏争衡。为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尚书省的话语权丁谧劝曹爽日后大小事项都不要询问司马懿,最好把司马懿架空。(《三国志·魏书九》当时有人谤说:“台中(尚书省)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三狗,谓何、邓、丁也。默者,爽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啮人,而谧尤甚也。”)曹爽重用曹羲曹训中领军及武卫将军,曹爽集团于是完全掌握宫中禁军。从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的运作,权倾朝野,甚至迁郭太后于永宁宫,曹爽更以魏明帝才人歌伎,僭用皇帝仪仗曹爽气焰嚣张,收权趋紧,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不听,两人矛盾激化。(《晋书·宣帝纪》:(正始)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

曹爽集团完全掌握了洛阳宫中的禁军,权倾朝野

正始七年(246年)正月,东吴入侵柤中(今湖北南漳县西蛮河流域)。魏国百姓为躲避吴军,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东吴敌军太近了,百姓会有危险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曹爽却说:“现在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让百姓留沔北,这不是长远之计。”曹爽驱令这些百姓回到沔南,以平民百姓的性命做牺牲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沔南所失百姓,数以万户,这都是曹爽的“一言堂”而导致的。(《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七年春正月,吴寇柤中,夷夏万余家避寇北渡沔。帝以沔南近贼,若百姓奔还,必复致寇,宜权留之....爽不从,卒令还南。贼果袭破柤中,所失万计。)

    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发展史》的记录三国时代的人口是1600万—2000万之间,魏蜀吴纳税人口合计在820万人左右。沔南一下子损失了万户,可想而知三国时期,战争的残酷。读三国,每次读到军令严苛百姓遭难,无不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曹操《步战令》:“卒逃归,斩之。一日家人弗捕执,及不言于吏,尽与同罪。”)这些历史人物却随着三国演义以及后世的不断解读,都成功洗白了,但是人们还是应该记住这些人曾经犯下的战争罪行,否则那些地下冤魂是难以安息的。千万别被电视剧《三国演义》给忽悠了,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很残酷。钱穆的《国史大纲》里面有数据统计,汉桓帝时期人口在5000万左右,公元280年东吴灭亡,三国统一,人口只剩下780万左右。

正始八年(247年)司马懿为回避丁谧的弹劾,装病回乡,两次将李胜将上任的荆州说成并州来欺骗曹爽。正始九年(248年)曹爽多疑,让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故意显得衰老糊涂,拿衣服也拿不住、饮粥时粥水还故意沾湿胸前的衣服、说话时更故意显得有气无力。李胜于是向曹爽报告司马懿已经快死了,只是苟延残喘,不足为惧;后更垂泪向曹爽说司马懿已病入膏肓,令人悲伤。曹爽因而再没对司马懿有任何防备。(《魏末传》:宣王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资治通鉴》写: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向曹爽等垂泣曰:“太傅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李胜一走,司马一族才算是大歇一口气。司马师为了政变,暗中还养了死士三千人。(《晋书》卷2: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249年2月5日),曹芳到高平陵拜谒魏明帝,曹爽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71岁高龄的太傅司马懿在带兵觐见郭太后,中护军司马师以及三千死士在皇宫内城司马门聚集。得到郭太后的诏书后,司马懿出师有名派司徒高柔代理大将军职权,进驻军营,关闭了洛阳城门。司马懿知道曹爽虽然骄奢跋扈,但自己贸然行动是得不到好处的。于是司马懿派人上奏皇帝曹芳,宣称奉皇太后诏书,罢免曹爽兄弟。司马懿指责曹爽,背弃顾命,祸乱国典,内则僭拟,外则专权,伺察至尊,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曹爽恐惧自己人品极差,就此被群起而攻之,就投降了。曹爽兄弟罢官后回到府邸,遭到了司马懿的监视。(《魏末传》:爽兄弟归家,敕洛阳县发民八百人,使尉部围爽第四角,角作高楼,令人在上望视爽兄弟举动。)

249年,司马懿便利用自己在雍凉的声望,把雍凉大都督夏侯玄贬绌,郭淮为雍凉大都督。250年五月,司马懿表彰郭淮抵御姜维北伐有功,升郭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雍凉都督如故,并进封阳曲侯,食邑共2780户,分出300户,封其一子亭侯。

雍凉(今武威市)

251年,司马懿赐死曹彪,巩固司马氏的权势。为防患未然,司马懿将曹氏王公迁往邺城看管。同年,司马懿病逝,长子司马师继为魏国权臣。正元二年(255年),郭淮去世,陈泰假节雍凉大都督,可见司马家族对雍凉的看重。

雍凉大都督 陈泰

司马昭专权时期(255-265年)把握大权,政事不过问曹髦。司马懿的侄子司马望虽然被曹髦宠待,但心中一直不舒服,因而主动向曹髦说自己要去雍凉经营,曹髦便拜司马望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司马昭专权时,邓艾偷渡阴平,逼使蜀帝刘禅投降,建立灭蜀奇功,获封太尉。至此,造就司马家族掌控雍凉的蜀汉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司马家族成功掌权后,蜀汉自然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虽有魏将锺会入蜀后和姜维联手发动叛变,但仅仅四天时间就平息了。《三国志·姜维传》中有记载,锺会灭蜀后与蜀汉将领姜维交好,曾向杜预说出对姜维的评价:“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诸葛诞)、太初(夏侯玄)不能胜也。”

雍凉大都督 司马望

魏咸熙二年(266年2月8日),晋王、相国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凉州随曹魏归入西晋,辖姑臧、宣威、揟次、苍松、显美、骊靬、番和七县。时任凉州刺史为杨欣, 担任刺史期间,激化了鲜卑等族的矛盾,西晋咸宁四年, 与若罗拔能(若罗拔能为凉州鲜卑秃发部首领,是秃发树机能的支党)战于武威郡,兵败而死。(《资治通鉴/卷八十》:司马督东平马隆上言:“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夏,六月,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

西晋凉州刺史 杨欣

司马家族建立西晋后,吸取了曹魏的历史教训,开始任用贤能,给予皇族兵权与封国。对凉州的掌控越来越小,殊不知司马家族成也凉州,败也凉州。《周易》上明确说明了,乾在气候上则属寒凉也,故而凉州以作。凉州在西北核心,属于乾位,及其重要,司马家族冷落凉州,致使内部矛盾激化。得乾卦者具备先天的优势,拥有一切良好的条件,其人自有源源不绝的创造力,资源与能力都不是问题,问题只在於时机。能够守住自己既有的美德,只待时机的成熟,自可水到渠成。或者若能够随时而变,与时俱进,则能有很大的发展机会。若问财利,乾為金玉,有金玉满堂之象。凉州金玉满堂,却不被司马家族重视,如果精通玄学的雍凉大都督夏侯玄知道凉州被如此冷落,内心不知做何感想?(夏侯玄《本玄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

凉州是西北的核心,为乾位

西晋泰始四年至于五年(268—269)间,河西走廊大旱,百姓苦不堪言。民众期盼朝廷救助,等来的却是大将军胡烈的残酷镇压。在胡烈的暴政之下,秃发树机能于泰始六年(270年)发起反抗。次年,凉州刺史牵弘兵败被杀。《晋书·武帝纪》:泰始七年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群虏内叛,围弘于青山,弘军败,死之。西晋军队和鲜卑军队经过一年多的交战,秃发树机能不但没被消灭,反而联合了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对西晋的苛政。

河西走廊

西晋咸宁五年正月(279年),凉州鲜卑秃发树机能率众攻占凉州,晋廷大震,时马隆任司马督,自请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复。武帝准其所请,授他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 斩秃发树机能, 克凉州。马隆任武威郡太守时辖七县。《晋书·武帝纪》、《晋书·马隆传》及《资治通鉴·卷八十》皆载马隆大败树机能并斩杀他,唯《晋书·载记第二十六·秃发乌孤传》记:“部下杀之以降。”

凉州鲜卑秃发树机能

晋武帝赐给马隆符节,授官武威太守。马隆到了武威与秃发树机能大战,秃发树机能战死,凉州于是平定。“秦凉之变”平息,乾位回归西晋,马隆因此声名大震。晋宣帝司马懿第七子司马骏也得以在雍凉座镇,拜征西大将军。

武威太守 马隆

    然而乾位震动,西晋内部矛盾重重。时世多灾难,洛阳名士张轨便暗自图谋占据凉州,为此占卜预测吉凶,得到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与观卦相遇合,大喜:“此乃霸者之吉兆。”于是请求朝廷让他担任凉州刺史镇守西北。公卿大臣们也推举张轨,认为其才干足能统辖西北。(《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轨以时方多难,阴图据河西,筮之,遇《泰》之《观》,乃投策喜曰:“霸者兆也。”于是求为凉州...秘书监缪世征、少府挚虞夜观星象,相与言曰:“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张凉州德量不恒,殆其人乎!”)

前凉君主列表

永宁元年(301),张轨为凉州刺史,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建前凉国,立国都于姑臧。元熙二年(305年)张轨大规模修建姑臧城、休屠城,在此二城基础上增设四城,共六城。

姑臧城本是匈奴人所建,南北长七里,东西长三里,地势有龙的形状,所以又称卧龙城,乾卦中有龙,西北凉州为卧龙城这是符合风水堪舆的。

洞唐,公众号:慕容洞唐整理凉史凉州为什么这么重要?《周易》中有答案

    至此,凉州乾位终于走到了正轨。凉州,没有被张氏一族冷落。张轨拥戴晋愍帝司马邺,翼护西晋皇室。《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于时天下既乱,所在使命莫有至者,轨遣使贡献,岁时不替。朝廷嘉之,屡降玺书慰劳。)永嘉之乱时,天下分崩。只有张轨贡使不绝,并遣将张斐、北宫纯、郭敷勤王赴难。洛阳百姓大为感动开始流传一首歌谣:“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晋书·张轨传》:“策未至,而王弥遂逼洛阳,轨遣将军张斐、北宫纯、郭敷等率精骑五千来卫京都。及京都陷,斐等皆没于贼。”)

凉州大马

后来司马顺,流放武威郡,这一支武威司马氏后仕北魏,另一支司马顺,晋乱出奔凉州,因家焉于武威郡,北魏平姑臧,司马保家族和司马顺家族徙居于云中,其自序云尔,而后司马兴龙,魏鲁阳太守,司马子如,拜太尉。

司马顺避难凉州

八王之乱时,司马顺和司马顺一族因远在凉州,就躲开了政治绞杀。而留在洛阳的司马族人,却是凶多吉少。可以说,凉州成就了司马家族。

    八王之乱相关人物世系关系图

    

    曹魏时期,皇室对宗室王公虽有授爵,但徒有虚名,没有任何实权,行为也受严密管控。晋朝初建时,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就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但也没有摆脱灭亡。

    王朝更替,因果轮回。《周易》中记载的“德不配位”,几乎没有改变过。司马懿厚积薄发权倾朝野,后辈也难逃劫数。刀兵劫、疾疫劫、饥馑劫这三灾轮流发作,可谓是封建王朝的定数,注定无解。

看吧,历史会在无意中重复,押着同一个神秘的韵脚。这个时代是其他时代的原型,而时间弯弯曲曲的路将带着我们绕过一圈,再次回到原地。

迦森 奥托尔,公众号:慕容洞唐整理凉史历史会重复这句话是谁说的?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接受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职,以十郡建“宋国”,受封为宋公,并接受九锡的特殊礼待。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入辅,逼迫晋恭帝禅让帝位给刘裕,东晋灭亡,刘裕即位为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刘裕在称帝之后,为了斩草除根,还杀掉了恭帝。司马保家族和司马顺家族因在姑臧避难,再次避开了刘裕的绞杀,说来也是幸运。


    宋武帝刘裕其行为开启了前朝逊位之主不得善终之先(新朝王莽之于西汉孺子婴、曹魏文帝曹丕之于东汉献帝刘协、西晋武帝司马炎之于曹魏元帝曹奂,都没有加害前朝末主),至此,南朝末主除了陈后主陈叔宝其亡国非遭逢篡位外,全都被改朝换代的新主所杀。这也是贾诩被后世所推崇的原因之一,翻便史书能善终的人真的是太少了!(《读通鉴论·卷十五》:宋可以有天下者也,而其为神人之所愤怒者,恶莫烈于弑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弑则自宋倡之。其后相习,而受夺之主必死于兵与鸩。)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刘宋政权高开低走,开场即巅峰,开国皇帝刘裕死后,刘宋政权的武运就断了,刘义隆死后,文治也断了。公元479年,萧道成剪除出镇地方的宗室刘赞、刘绰等,以谋反为由诛杀鄱阳王刘士弘兄弟、原南平王刘宣曜兄弟等,邵陵王刘友、衡阳王刘伯道、始平王刘延之、巴陵王刘冲始、长沙王刘纂、南丰王刘颁等藩王也都在这一年“薨逝”,同年,宋顺帝刘准禅位于萧道成,刘宋灭亡。

    刘子鸾、刘准两个十来岁的孩子,被杀前都呼喊出“愿生生世世不生在帝王家”的哀鸣。可见,宋武帝刘裕的报应来的就是这么快。

    

    当了解到历史真相,再读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到上片“人道寄奴曾住”时(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你还会是一身热血的感觉吗?辛弃疾很聪明,断然不会无脑吹捧刘裕。于是在下片开头就写“元嘉草草”,讽刺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再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真是悲凉啊!

    北凉永和七年(439年)北魏拓跋焘平姑臧逼自己的妹夫沮渠牧犍出城投降。后司马一族跟随沮渠牧犍和武威公主迁居平城,后徙居于云中,司马子如还当上了太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四:“庚午,齐主以司马子如高祖之旧,复以为太尉。”)

1925年,北京大学陈万里赴凉州石窟考察,途经古浪、武威,所见所闻悉载于《西行日记》

    可以说,凉州这块宝地金玉满堂。不止一次救了河内司马氏了。那凉州到底是哪里呢?凉州(Liangzhou),简称雍凉、凉,西北首府、小十三朝古都。古称雍州、姑臧、雍城、休屠、屠各、神鸟,今武威市,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梦幻之城、西北首府,先设雍州、后改凉州,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曾经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唐周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