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翻盘的可能?机会只在这个人身上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执政期间都没有大规模北伐,后期姜维北伐只是回光返照,毕竟实力差异巨大。那么蜀汉真的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认为还是有一线机会的,这个机会就出现在249年。只要反应迅速,处理得当,是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局面的。

       蜀汉灭亡时候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人。魏国一百零三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余人。东吴灭亡时五十二万户,人口二百三十万。国力比大概是魏蜀吴5比1比2.5。三国后期还算比较稳定,疆域没什么太大变化,所以姑且认为249年还是这个比例,就算魏国是随着时间越来越强,在249年魏国实力大于蜀吴之和还是肯定的。这就是魏国能长期以一敌二的原因。

       蜀汉的实力是魏国的五分之一,就算有东吴牵制,西线的魏军也一直多于蜀军,再加上秦岭艰险运粮困难,想靠正面击败魏国的雍凉战区基本不可能。这就是魏国即使发生淮南三叛,或者东吴进攻,西线仍然岿然不动的原因。蜀国要想取胜,只有一条路,就是魏国雍凉战区不战自乱。而这个机会只出现在249年,而这个关键人物则在于夏侯玄。

       这一年魏国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先是曹爽一党被消灭,然后雍凉都督夏侯玄失去兵权,几年后被杀,夏侯霸则叛逃到蜀汉。蜀汉的机会就在这一年内。当时夏侯霸已经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叛逃了,而夏侯玄接受命令入京,最后死于非命。

       那他为何不起兵讨伐司马懿呢,毕竟他是雍凉都督,原因就在于司马懿在离开雍凉战区时候卖了钉子,就是郭淮。等于夏侯玄作为一个空降的司令官并不能完整掌握雍凉兵权,而且他和郭淮关系又不好,毕竟属于不同阵营。在高平陵之变发生的前后,雍凉战区内部是有矛盾的,这是后面没再出现过的机会。

       这时候蜀汉应该派出密使联络夏侯玄,说马上发兵支持,以安其心。毕竟夏侯玄当初跟曹爽南征汉中吃了败仗,对自己军事水平也没啥信心,如果没有外援不敢起兵,而且郭淮在,他也控制不了雍凉所有的军队。这时候如果蜀汉做出承诺并尽快出兵,是有可能说服夏侯玄的,这时候一起出兵,干掉郭淮,然后守住潼关,后面就大有可为了。

       关中是个极好的位置,如果蜀汉经过这次取得了关中+凉州+益州的局面,相当于复制了秦国的地盘,在地理位置上对魏国就有优势了。潼关牢牢守住,或者北面渡过黄河打河东,或者南边出武关攻南阳,就比较灵活了。而这这些路线比起翻越秦岭不知道好走多少倍。

       但是可惜还是没能抓住这次机会,等司马家解决了夏侯玄,自此雍凉就是铁板一块,后来的陈泰很有才干,邓艾更是一代名将。姜维北伐并没有取得什么太好的效果,战绩最好的大破王经那次,等陈泰支援过来也是无功而返,别说拿下凉州,连截断陇道都做不到。因为蜀汉错过了这次就没有任何机会了,即使东吴全力配合一起出兵北伐也不行。

       下面就分别说说在这个计划中的几个关键人物,以探讨成功的可能性。首先说夏侯玄,有些人觉得夏侯玄是宗室,宁死也不会背叛魏国,如果费祎和姜维策反他是不会成功的。我倒觉得不尽然。

       首先夏侯玄毕竟姓夏侯而不是曹氏子孙,而且他作为夏侯家第三代,其实和曹家的关系肯定没有第一代时候那么密切了。

       其次夏侯玄本身就不被曹睿所喜,若不是曹爽掌权,他很难翻身。夏侯玄曾因为对外戚表示鄙夷被魏明帝所嫉恨。三国志有如下记载。

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於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正始初,曹爽辅政。玄,爽之姑子也。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

       后来夏侯玄作为浮华一档的领袖人物,称为宗主,更加被魏明帝打压,所以在魏明帝时期他过得很不如意。

是时何晏以材辩显于贵戚之间,邓飏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于闾阎,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

       而在曹睿托孤的时候,他选择的人选都是与其关系密切的,夏侯玄不在此列。

       有这样的背景,夏侯玄心里可能对起兵也没有那么大障碍了。毕竟彼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如果受了大恩,可以以死相报,但现在曹魏皇室对夏侯玄也没有什么恩情。

       还有一点,夏侯玄要起兵,必须有个借口,最好的借口就是清君侧。当时司马懿已经将曹爽夷灭三族,野心昭然若揭。而他是在做完这件事才下令将夏侯玄召回洛阳的,这有一个时间差。当时夏侯玄应该明白此去凶多吉少,不该抱有幻想了。

爽诛,徵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玄以爽抑绌,内不得意。

       最后夏侯玄和司马家也有家仇,毕竟她妹妹被司马师毒杀。晋书中有如下描写。

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所以如果蜀汉这边派一个好的说客,是可能说动夏侯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司马家背信弃义杀了曹爽,已经引起朝中极大不满,此时司马家有失去人心的可能,此时是出兵良机。

       2,夏侯玄由于之前受到打压,对曹魏皇室一系不一定有什么感情,他可以和蜀汉约定,将雍凉奉上,换取出兵支持,先灭郭淮然后东征洛阳,虽说成功可能还是较小,但总好过坐以待毙。

       3,夏侯玄和司马家有杀妹之仇,这属于私怨。

       有了这些基础,夏侯玄就和蜀汉有一些合作的可能性。

       接下来说说郭淮郭淮,作为一代名将,从他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开始,就一直活跃在魏国西部战场上,从汉中之战开始,到诸葛亮北伐,后期对抗姜维,一直都有他的身影。

       再来看一下郭淮在当时的官职,他是前将军,雍州刺史。而征西将军和雍凉大都督是在夏侯玄上京以后才得到的位置。

       而当时夏侯玄的位置则是征西将军和雍凉大都督,他才是雍凉地区最高长官。不过这并不表明夏侯玄就能制得住郭淮。

       郭淮在雍凉奋战了三十多年,在军中的地位不是夏侯玄能比拟的,夏侯玄虽然官职更高,但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当初跟着曹爽伐蜀结果灰头土脸。而郭淮在硬抗诸葛亮的时候,夏侯玄还在洛阳“浮华”呢。在军中的声望上郭淮完胜。

       因此综上来看,虽然夏侯玄职位高,但他并不能控制郭淮,如果冲突起来鹿死谁手都不一定,因此他想起事必须有外援。

       那么郭淮可以被拉拢吗?毕竟他雍州刺史这个职位是曹丕给的,还是实授,算得上封疆大吏了,可以说他并不是被司马家提拔起来的,跟邓艾完全不一样,司马家对他倒没什么知遇之恩。

       我认为还是不行,首先司马懿都督雍凉时间不短,郭淮做过他的部下,关系也应该是不错的,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我觉得还是在于出身,这是本质问题。郭淮出自太原郭氏,也是大族,祖上高官辈出。

       非寒门出身的郭淮也是走的举孝廉这条路,后期才步入军界,这是世家子弟的发展路线。司马氏取得天下,靠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郭淮在利益上是与司马家一致的,因此他不可能被拉拢到与司马家敌对的一方去。

       有人说王凌是太原王氏,一样和司马懿为敌。王凌情况还不一样,首先太原王氏是顶级豪族,比河内司马氏只强不弱,而王凌本人在地位上也高于郭淮,他有野心很正常,但郭淮的地位使得他不太可能有野心,这就是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我认为王凌起兵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保卫曹氏江山,而是为了取代司马懿而已。

       总之这都是豪族内部的矛盾,而夏侯玄代表的宗室则是与司马家有着阶级立场上的矛盾,这点不能调和,因此郭淮注定和夏侯玄为敌。夏侯玄若想成功,只有借助蜀汉的力量快速消灭郭淮这一条路。

       再说句题外话,司马懿对自己人还是够意思的,后来王凌谋反被夷三族,王凌的妹妹本来也该因受到牵连而被斩首,但是司马懿最后却选择了放过她。不为别的只因她是郭淮的妻子。

       最后根据蜀汉的角度来做个分析,简单谈谈蜀汉当时的执政者费祎。一直有一种观点是:蜀汉自从诸葛亮时代结束后,接替他执政的蒋琬和费祎都是主和派,反对北伐。这个观点我认为只能说大体正确,但并不完全。

       应该说蒋琬和费祎对魏蜀双方实力差距的对比有个清醒地认识,也知道盲目北伐穷兵黩武的危害,他们内心是希望休养生息。比如费祎就对姜维就有如下的言论。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不过这只能说明他反对像诸葛亮时代一样大规模北伐,但并不是说就不能北伐了,小规模北伐还是可以有的。事实上姜维在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多次领兵出征,只不过规模被限制在一万人以内。

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关于具体原因,这跟蜀汉立国之本有关,毕竟曹魏是接受了汉的禅让,在法理上就是正统。而蜀汉属于自立,而且偏安一隅,在正统性上和曹魏是没法比的。因此蜀汉需要一个口号作为精神支柱,也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克复中原虽然做不到,但必须表示你正在努力,也就是说北伐是打给天下心中有大汉的人看的,否则蜀汉这个国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到时候这股劲卸掉了,变成偏安有理,那亡国就是早晚的事。这就是蜀汉一直作小规模北伐的原因之一。既不会消耗国力,又能聚拢人心,可以说一举两得。

       另一个原因就是始终没什么太好的机会值得大军出动。也就是说即使大规模出击也很可能捞不到什么好处,赔本的买卖肯定是不做的。之前曹爽入侵汉中,虽然被击退,但是损失也不是很大,魏强蜀弱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因此蜀汉就只能等待魏国内部出现动乱,高平陵之变是最好的机会。

       此外还有人可能觉得古代通信不便,从高平陵之变发生,到司马懿诛杀曹爽并召回夏侯玄,这期间时间不太长,蜀汉得到消息后,可能没有时间再去联络夏侯玄了。

       我觉得时间应该是有的。首先蜀汉在洛阳肯定会有细作,一个组织严密的国家对敌国内部毫不知情是不可能的。得知消息后,细作应该可以尽快将消息传递回国内,比消息自然传播的速度肯定要快。

       其次当时费祎并不在成都,而是在汉中,汉中距离关中比成都近多了,他在汉中呆了足足三年。

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

       费祎从248年到251年都呆在汉中,这说明早在高平陵之变的前一年,蜀汉方面可能就得到一些消息了,费祎可能是知道魏国将有大事发生,于是提前去做某些准备。

       而他返回成都的251年是个什么年份呢?没错,就是淮南一叛。王凌发动的这次叛乱,在四月份被司马懿平定了,而紧接着费祎就在251年夏天返回成都。事情都是有连带性的,我相信费祎的所有动作都不是无的放矢。他应该是看到王凌之乱被平定,蜀汉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才决定返回成都。但在这期间费祎为何没有大规模出兵,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为了求稳觉得机会还不成熟吧。

       总而言之,由于种种原因蜀汉没能抓住这次魏国内乱的机会,最终在十几年后亡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