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节价值浅说

 青岛田骏 2022-01-11

   民俗节,大都有绘声绘色的故事或诸神的傳说,但这不是节日的起源,起源是无法还原的故事,而是后来附会编织的结果。

生存需要自欺,这种节日根本不需要传说的真实存在,历史也没有真实的东西,主要借助这个工具,实现所需的文化功能。民人反而乐于接受这类杜撰的东西。它的价值在于对疲惫灵魂的修复,潜移默化的教化…

华夏民族注重场景的仪式感,这类仪式是从寻常世俗空间中被区隔而虚拟出来的“神圣世界”,被置换的时空被赋予一种神秘感…一方面切断流俗时间的“平凡”,而被赋予“人–神对话”的契机;另方面平日压抑得到释放,并且在这类虚拟对话中祈求祖先或神经保佑赐恩时机。尽管不会出现奇迹,在现场的想入非非中,以默念的赌咒发誓便足以宽慰被长久折磨的那颗焦虑、悲苦和破碎的心灵…

过去,这类节日的重要仪式是“祭祀”,表面看是对先祖亡灵的怀念,实则是一种祈求亡灵保佑赐恩的请求。由于应验或“兑现”几乎微乎其微,人们就将其逐步弃置,而反向性营造出节日欢庆气氛,这就是几乎所有民俗节转化为“吃节”的唯一理由。舌尖上的快感足以抵消那个遥远、又难以实现的投桃報李的交易。

还有一个价值是它的凝聚功能,节日的空间是“神圣”的,时空的虚拟性就等于进入这个空间前,购买了一张踏进门槛的门票,无论是在祖先面前团聚的肃然起敬;还是酒桌碰杯声中的喜笑颜开,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平日鸡毛蒜皮的误解、或不经意的情感伤害。祖先亡灵仍具备对后辈血缘上的凝聚。不过,当今资本的强势冲击下,亲情大部淹没在利己的冰水…

从当今被物化情形看,对民俗节热情在降温;趋势是式微,再也不会出演那种跪拜和焚纸的隆重场面。必将在多因素“夹击”中趋于平淡。理性主义的全面胜利,就是在冷静客观的精心算计中,摧毁所有的“耗费经济”。法国思想家巴塔耶笔下的那个“理想国”不会出现在东方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