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理通达万般遂——《素书》悟读之【94】

 新用户97560OBk 2022-01-11

事理通达,万般顺遂。

《遵义章第五》悟读【34】

【原典】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译文】

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背叛。

【悟读】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行坚定。

《庄子·秋水》中北海若言,“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明晰大道之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之人必定善于应变,善于应变之人必定不会因外物损伤自身。

《素书》本句看似强调赏罚之分明,其实本质上重视的还是事理之通达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曹雪芹人生经验的结晶,也是曹雪芹对人类社会认识的升华妙语。现代人们所谓之“高情商”,其内涵就是“人情练达”和“世事洞明"。当年毛泽东曾手书此联,足见伟人对此联之喜爱。

朱熹在讲述读书之法时,曾强调,“圣人七通八达,事事说到极致处,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

“奖赏之道,不在于多寡,在于公,不公则隙,隙则间,间则不合,其心不一,临阵则乱;惩罚之道,不在于轻重,在于度,过之则怨,怨则恨,恨则乱,轻之则怠,怠则惰,惰则散”罚不能容情,功不能抵过,罪不能无名,赏不能破例”,这些都是《孙子兵法》对赏罚之道的精辟阐述。一赏一罚,表面无序,其中有道。不明其道,则是非混乱;不循其规,则万事难遂。

家庭教育中,一味之表扬不是爱,那只会“捧杀”;一味之批评亦非爱,那只会“棒杀”。“树不修剪不成形,人不管教不成材”。适度之惩罚,是一种高明之方法,有益之教育,也是一种真爱。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智者,往往首先做到两点,其一,德行具足;其二,欲望浅淡。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是非分明,洞察真相,依道而行,从容处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