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3年,老臣张昭劝说孙权不可册封公孙渊为王。孙权一意孤行,张昭生气地称病在家。孙权想:你这老头,我看你出来不!令人将张昭家门用土封起来。张昭怒了,令人从里面也将门封起来。孙权更怒:“给我放火烧门!” 老臣张昭是兄长孙策留给孙权的顾命大臣,孙策还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孙权对张昭虽然敬重,但却喜欢不起来,因为张昭老是和他唱反调。 孙权去打猎,张昭就说:“你是君主,应该驾驭英雄,而不是和猛兽打架,要是因此挂了,不是要被天下人笑死!” 孙权去喝酒,让大臣都一定要喝醉才行,张昭就说:“以前的纣王也是这么饮酒作乐的,他和一样都觉得好像没事!” 孙权对张昭直面顶撞的行为恨得牙痒痒,默默记在小本本上。在选丞相时,孙权就故意选孙劭,而不用张昭;孙劭挂了,就让顾雍当丞相,反正就是不让张昭当。孙权的理由是:“丞相又劳累又繁琐,怎么可以麻烦张老爷子呢!”因为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大力主张投降,孙权事后还经常讽刺张昭:“要是听您张老爷子的话,我孙权今天就得去要饭了!”(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在孙权称帝后,远在辽东的公孙渊便派人向东吴称臣。孙权很是高兴,一称帝就有人来臣服,心里美滋滋,就要派人去回礼并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张昭就跳出来反对,他认为:公孙渊刚背叛魏国,不得已才大老远跑来东吴求援称臣。万一他反复横跳,又重回魏国,这山高路远的,你孙十万派去的使者不就白给了,还要贻笑大方。 孙权右手握刀,愤怒地说:“官员们进宫就拜见我,出宫就拜见你,我对你已经够客气的了。你却老是在大家面前让我下不了台,我真怕我一气之下干出什么错事来!”(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 张昭见孙权生气了,真怕他一刀把自己咔嚓了,连忙说:“忠言逆耳,我知道你不听我的建议,但我还是要每次都拼着老命来劝你。这是因为你老妈吴国太临终前要我尽力辅佐你。”(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说完,便一把眼泪一把鼻涕。 孙权一听,老家伙,连我死去的老妈都搬出来了。孙权又想起老哥孙策的遗言,而张昭一把年纪又哭得这么惨,心想:不就是哭吗,我也会,先安抚这老头再说。于是,孙权赶紧把刀丢到一边,和张昭哭起了“双簧”。 真是好一幕君臣齐心的戏码。然后,孙权就背着张昭派人带着一堆礼物去辽东册封了。张昭听说此事,这不白哭了,便称病不去上班了。 孙权看这老爷子整这出,就命人用泥土将张昭家的门封起来。张昭也火了,命下人从里面用土把门也封起来。这两君臣,一人糊一堵门墙,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两人就这么耗着。 之后,张昭的建议不幸言中。孙权派去辽东的使者被公孙渊杀了,留下了孙权送的各种珍宝军资,公孙渊在心里乐呵:感谢孙权老铁送的火箭哈! 孙权这回脸丢大发了,立马向多次派人安慰张昭,但张老爷子就是装病死活不去上班,搞得孙权更没面子了。 孙权没法子,假装路过张昭家,站在他和张老爷子的杰作面前(那两堵墙门),招呼着老爷子去上班。但张昭很有原则,说病了就是病了,回复孙权说:“我病得很严重,没办法!” 孙权见这老爷子这么犟,火冒三丈,心想:看我放火吓死你,就不信你不出来。于是,孙权命人放火烧门,想以此逼出张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张老爷子也聪明得很,让人把里面的门窗都关起来,孙权放火的烟雾飘不进去。 孙权怕真烧死这老头,那自己可就“青史留名”了,赶紧命人灭火。孙权拿出压箱底的绝招,呆站在门口,大有你张老爷子不上班、我吴大皇帝也不上班的气势。 张昭的儿子们觉得不能没完没了,都想着:老爸您都77岁了,您这么玩,皇帝得敬着您,您无所畏;但儿子我们还年轻啊,还要在人家手下打工呢,可不想前途就此断送。于是一起把张昭搀扶到门外,孙权便将他拉到车上带进皇宫。 做戏做全套,孙权在张昭前面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并保证下次不会了。张昭看孙权台阶也给够了,自己的面子也有了,就乖乖回去上班了。这一声君臣闹剧终于落下帷幕。 @白泽述异,纵观张昭一生,尽心辅佐孙策、孙权两兄弟,除了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这个污点外,整体而言,算得上是个刚直忠正之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孙权虽然对张昭又爱又恨,但也是敬重成分居多。这对奇葩君臣,相爱相杀,都是三国时期的长寿之人,都活过了古稀之年(孙权活了71岁,张昭活了81岁)。孙权到了晚年凶狠好杀,猜忌多疑,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不定,搞得朝局动荡不安,或许就是少了张昭这样令人敬重又敢正面怼他的人来劝谏吧!#三国##三国演义##三国志##四大名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