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销号竟然是对的?换个人谈谈两把头的穗子 | 古装谣言粉碎机

 传统服饰 2022-01-11

号主按

说来惭愧,这篇其实是《清朝福晋的地位,竟然是挂在头饰上?| 古装谣言粉碎机》的纠错与补正,希望大家可以通过两篇文章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另外,如果大家对于本号的过往文章的论据、论证有异议,也可以如本文般投稿给我们(有稿费哦)。当然,录用要求也参照本文。

感谢每一位认真阅读,并在评论区写下或真情实感、或真知灼见的订阅者!

本文作者: 渔灯儿(原名@青果煎饼)

大家好,我是渔灯儿(原名@青果煎饼)。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两天早餐时随手打开微信,看看我最爱刷的狐狸姐的公众号更新了没。然后我就看到了这篇▼

啊,感觉大家对清代服饰“嫡庶”的误解还是比较深的……尤其是服饰圈早年的某些“科普”可能加深了这种讹误,但是传来传去也没人认真深究一下(摊手)

咳咳,总而言之,这一次营销号竟然还真的蒙对了!我俩讨论之后,狐狸姐鼓励我再写一篇文章来赚稿费,于是早就弃坑的我又扒拉开尘封的资料,再一次回来科(吐)普(槽)清代服饰啦!

………以下正文开始……

声明:本人非常反感“嫡庶”“规矩”这样的封建糟粕,本文纯粹为服饰史层面考证

你一定从某些营销号或者古装剧评论区看到过这样的言论:“清朝女人的大拉翅有讲究,福晋才能戴俩穗子”、“正房穿大红裙,姨太太不准穿”“凤冠霞帔是正妻专用”……作为服饰史爱好者,相信你肯定会把这么无聊中二的设定当作是不学无术的造谣。但这一次,营销号说的恐怕还真有几分道理——历史上确实存在类似的嫡庶划分。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说了:不会吧,古代贵族真跟宫斗剧里一样斤斤计较?大户人家有钱任性,会在乎这些鸡毛蒜皮的破规矩?

嗯,还真是……本着不嫌事大的精神,今天就以两把头穗子为例,好好捋一下清代便装的那些“规矩”——

首先,作为封建王朝的传统艺能,身份尊卑在古人服饰上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拿距离我们最近的满清来说,一部《大清会典》将所有贵族、官吏、后妃福晋的冠服都安排的明明白白,款式、颜色、纹样皆按等级区分,若有过分僭越必遭责罚。

△ 内府彩绘本《皇朝礼器图式》中的后妃冠服

不过,以上规矩仅针对正式庄重场合,对于日常便装则没有提及。除不准僭越禁色、不准男子蓄发穿汉服、不准旗女缠足等基本规定外(但上述禁令实际中未必严格执行),其他并无干涉。尤其是到了晚清,贵族妇女的便装争奇斗艳,繁琐程度往往堪比正装,这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今天的主角:两把头。

△ 乾隆~咸丰两把头的发展

给不太了解清代服饰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下,两把头(亦称旗头、一字头等)是清代旗人女子最具特色的发型,因头发梳成左右两把而得名。不过在历史上,它流行于清代中后期,远没有清宫剧里出现的那么早。早期两把头较小,是真头发梳成的“紧翅两把头”。后来到光绪乃至民国,两把头的尺寸蹭蹭变大,需要以假发、绸缎代替真发,就称作“大拉翅”。

△ 清末的“大拉翅”,以假发或绸缎制作

通常来说,两把头/大拉翅是一种日常发型,广泛流行于宫中和民间。并且,由于其便装属性,两把头从未被严格规定过等级差异,无非是在有钱人家或喜庆场合就多插戴些装饰,穷人、日常打扮就朴素些。所以以下这些莫名其妙的图完全在瞎扯:

△ 以上都是瞎编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当看到“福晋大拉翅戴双穗子”这样的营销号言论时,很多朋友都会习惯性地当作谣言对待了:

究竟对不对,且听我慢慢道来——

穗子原本是头绳的延长,搭在两把头的侧面。清末民国的大拉翅虽已改用假发、绸缎,但依然可悬挂穗子。从资料看,两把头挂单、双穗子的情况都有(更多的是根本不戴)。如此不起眼的一个小装饰,又属于便装打扮,实在难以跟“妻妾嫡庶”这样的森严等级联系在一起。

△ 《道光帝行乐图》中戴双穗的公主

然而当仔细查阅清末民国的记载时,令人诧异的事情就出现了。且看下面这段记载:

(嫡庶)再就装束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别。凡是'用花轿娶来的’新娘子,在新婚一个月之内,照例要在旗头上的两侧,各系上一绺红线穗子。至于所谓'收房’的'姑娘’(注:即姨太太。在王府内凡是尚未取得侧福晋称号的人,当时都呼她为某某姑娘),在一起初只能在旗头上挂上单红线穗子,一目了然,嫡庶自分。

—— 溥杰《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

好家伙,这可不是什么营销号之口了,而是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的回忆,足以证明在醇亲王府中存在关于穗子的明确规定,并且就是用于区分嫡庶。“照例”二字更说明其有一定传统,而不是清亡后的“礼崩乐坏”之举。那么,这是否只是高级皇族的自家规矩呢?再来看一段记载:

“赤绳结作蝴蝶形,垂穗尺许,另以银质为钗,象蝶腹,穿插两把头翅。双穗单穗,视年龄为别,行动具飘洒之美,此制多见于搢绅家少妇盛妆者,寻常小户不恒有。”

——包奉宽《旗人风俗概略》

△ 1903年的裕容龄,双穗。图源@三顺他贰姐

包奉宽先生是1876年生人,在镶黄旗下度过了半辈子,同样作为亲历者,他提到穗子有区分年龄的作用,并且在大户人家较常见。虽非嫡庶之分,但也证明其可作为身份差异的象征。亦有记载显示,双穗是晚清贵族女性在隆重场合的打扮。此习惯一直延续到到今天的京剧里,番邦公主也是平时戴单穗,上朝时戴双穗。

△ 戏台上“旗蟒+旗头”的搭配同样源自真实历史

总而言之,穗子个数的讲究,虽与营销号说的在细节上有所出入,但确实是有一定规矩甚至嫡庶区别的。

除数量外,穗子的颜色也有规矩。如芙萍《旗族旧俗志》就提到头绳只准用红色,若守寡则改为黑色,再不更换。穗子作为头绳的延申,也遵从此项习俗,极少出现其他颜色。就算贵如慈禧太后,也不能违反。从画像及照片看,爱美的她只能玩起擦边球,改用珍珠流苏来代替黑穗。总而言之,两把头的穗子不是你想怎么戴就能怎么戴的!

△ 守寡的慈安太后,戴黑头绳、黑穗子

△ 慈禧太后的珍珠流苏

△ 当然,影视剧里就随便了

等一等,两把头不是一种便装发型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规矩啊!

没错,在真实的历史中,日常便装也往往有许多约束……甚至在咸丰帝即位后,曾因反感妃嫔服饰过于奢华,下达过相当严格的便装规定,唠叨程度堪比典籍中对正装的记载!其中规定,梳两把头时“不准戴流苏、蝴蝶及头绳、红穗”、“耳挖上,不准穿各样花、长寿字等项”、“只准戴两支花。若有戴三支花者,即应惩办”……

△ 咸丰帝的妃嫔,平时多戴一枝花都可能被惩罚

另一常见便装:坤秋帽,也被规定“寻常帽飘带,皇后用黄色,皇贵妃同。贵妃至嫔俱用杏黄色。贵人以下无论何色,俱二根同色,缘五分宽片金边,不准缘花绦”、“不准戴流苏、蝴蝶,亦不准缀大块帽花,帽花上不可有流苏活镶等件”。甚至连小小的耳环、耳坠都被他唠叨了半天。

△ 朋友@徐從暉 画的坤秋帽,这是晚清旗女常戴的冬帽。

多说一句,现在经常有人科普“坤秋帽仅有女款”,然而现实真的未必。

△ 坤秋帽的飘带,故宫博物院收藏

相信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清代的便装与正装相比,确实有着更高的自由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它依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有嫡庶等级的差异。何况在晚清,很多便装有向着礼仪化发展的趋势,例如氅衣、褂襕、马褂被视为正式着装,大拉翅、坤秋帽甚至常被用于搭配吉服。

△ 混搭嘛,不奇怪

显然,这么麻烦的表述虽然严谨,却非常不方便理解记忆。也难怪服饰史爱好者们会更容易陷入将古代便装一概理解为“随便穿”的误区。然而,难道营销号这一次就真的靠谱了么?我有理由相信,他们口中所谓的“嫡庶规矩”都只是一拍脑瓜的瞎编,只不过这回凑巧跟历史相符了而已——绝大多数时候则是错得离谱。

这样的“反复辟谣”在整个科普环境里都普遍存在,我的朋友科普大V @在下黄昏鸟 就提到过:

在服饰史圈里,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应该还有不少人相信,金丝翼善冠是陪葬品、“衣冠禽兽”最初是褒义词、民国旗袍与清代旗人之袍完全无关这样的“辟谣”吧?

△ 由来已久的误解

为什么这次拿“嫡庶”来详讲呢?也是受之前看到的一件事影响,当时一位颇为权威的博主用不容置疑的语气“科普”古代便服根本没有什么嫡庶之分,转发评论里全是 “东宫娘娘烙大饼”…之类的跟风玩梗,但几乎没有人认真地深究这个问题。

错误和疏漏是再正常不过的,曾经被当做真理的观点也可能被后来的新研究推翻。我真正担心的是,网络上(包括科普圈)那种“非黑即白”的论调。毕竟,语出惊人的言论更便于传播。人们很容易轻信某个人、某句话,而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而不是静下心自己去求证。对科普者本身来说更应警惕:为了博人眼球而抛出的争议言论,很可能成为反噬自身的陷阱,甚至激起大众对全体科普工作者的反感。

经常有人强调旗袍不是旗装,但实际上“旗袍”一词早在清代已经出现,最初就是特指满族服饰。

好像扯太远了,写下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凭着自己对某一小小知识点的熟悉,就要急着去“打脸”别人。作为业余爱好者,我的知识储备也是非常有限的,包括这篇文章也肯定不完美。若有朋友能拿出更多资料,推翻我的观点,那就更好不过了!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最后,作为一个观鸟爱好者,放个开心的图吧

一只戴“单穗大拉翅”的短趾雕格格~

(其实那是正在骚扰它的黑卷尾,一种剽悍的小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