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二寺丨木构彩塑壁画三位一体,余味无穷的金代遗存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今天来看不二寺,先问何为不二? 
慧远大师《大乘义章》卷一云:“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寂妙理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此是以法的真实义而论,一切法真实平等,无有彼此之差别,故云“不二”。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有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佛教修行有“不二法门”,世间便有了不二寺“不二法门”不可说,不二寺亦如老僧默而不语。入得不二寺之门,便能入不二之境。

不二寺旧照(1987年搬迁前)网络图片

古建异地搬迁又一例

从太原出发,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阳曲县城里的不二寺。该寺原址在县城北面的黄寨镇小直峪村,是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据寺内碑文记载,原寺除正殿外,还有乐楼、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佛刹广数亩,人众稀少,榆枣荫翳”,可以说是曾是阳曲县著名的大丛林。

由于长期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不二寺被发现时仅剩下正殿和一砖塔一石塔孤立于农田之中。大殿残破不堪,台基已埋入地下,檐头部分塌落,博风板无存。殿内壁画渗有雨迹甚至剥落,佛台上有一尊塑像粉碎,其他泥塑也断指或断臂。另外大殿东面三米处是深约百米的沟壑,鉴于原址保护困难较大,文物部门决定将不二寺整体搬迁到至阳曲县城内新址。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残碑

当年寺庙迁建时,工作人员即发现,大殿的脊槫上有工匠的三处墨笔题记:“大汉乾祐玖年(956年)丙辰岁建造都维那宋会徐德”“咸平六年(1003年)庚子岁重建”“明昌六年(1195年)岁次乙卯八月(癸丑月)十七日重建法堂记”。这三条墨迹,分别题写在了明间脊槫下皮中部和两头替木遮挡处,应为同期所写。此后,寺庙虽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和明清时期都有修缮,但大殿木构架及制作手法,都保留了宋《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特征,判定大殿可能创建于北汉,宋咸平年间重建,金明昌六年大修,现状为金明昌六年大修后的风貌。

虽然相比永乐宫搬迁的声势浩大而言,不二寺体量不大,只是算个小工程,但要让一座已近濒死边缘的金代大殿异地重生,还要加上塑像和壁画的无损迁移,三重内容的搬迁费工耗力,整个工程历时四年,直到80年代末才完成。

大殿鸱吻,新作但仍有古意

木构迁建保护原则是对现存木构件做保护性修缮,并最大限度使用原有构件。对风化裂纹槽朽的进行剔缝补贴,对完全朽烂的进行更换,对劈裂的用木螺丝打眼穿木梢连接,对有些已经不存的构件则以现存大木构风格和特征,依据《营造法式》进行复原。

彩塑转移技术上,采用了钉框包装的手法,将塑像和框架构成一个完整的几何体,减少搬运过程中塑像和外物的直接接触和碰撞;内部则用棉花和麻刀做成的软垫间隔,保证塑像的色彩不受减损。

山墙的博风板及悬鱼惹草

如果说木构和彩塑迁移已经很麻烦了,那么壁画搬迁则显得更加繁琐。

传统壁画一般都是在麦秸泥层上涂抹白灰再绘制完成;揭取壁画前,需要清洗加固,影响画面的裂缝要做临时的加固处理,并按照画面的内容编制编号记录、制图;再根据每块画块的大小制作相应的松木板,上面铺装有一公分厚棉花,用底纸覆盖棉花,粘牢四壁;揭取时,先将壁板立起来,靠近壁画,再于墙身外面将土坯层逐层拆下来,就这么一层一层的慢慢揭取,工作异常繁琐。

永乐宫壁画揭取场面(网络旧照)

壁画在安装前,要做修复工作。首先,去除背面泥层,只剩绘面表层,并选用无色、透明、无光泽,对颜色无损伤的可逆性材料加固表层,然后再补作底层,并作十字格式的底托将每块画面托住,最后再对画面做加固修复工作。壁画安装后,对画面的分块接合部,做接缝、作旧处理,使其与原画面线条、色调基本保持一致。

今天,我们走进不二寺,站在以原有的材料及面貌立于新址的大殿前,细看这得到新生的千年古建,莫要忘记三十年前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这里不厌其烦介绍这桩迁建旧事亦是此意。

余味无穷的木构大殿

不二寺现存主体就是一座金代木构大殿,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前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筒瓦素脊,又以青砖红墙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栗色梁架,不加装饰,形成典雅纯正、素静清幽的早期建筑风格。

柱头和补间铺作

前檐有廊间,进深一间,廊柱侧脚升起,使殿角上翘,造型舒展。铺作为五铺作斗栱,计心造。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看起来相似,但实际却完全不同,柱头为单杪单下昂,昂是假昂,而补间是真昂作挑杆构件,承挑下平槫(下面图示一目了然)。拱眼似乎有彩画,但已剥蚀看不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泥道慢栱上层柱头隐刻横栱两层,栱头置散斗,这是早期扶壁栱的一种变形和延续。

大殿柱头铺作图

大殿补间铺作图

大殿结构上施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用未经加工过的榆木为檐柱,周圈柱网向内微微倾斜。柱子的“侧脚法”交待得清楚,柱子升起的也较明显,不仅使得建筑的整体造型更为紧凑,增加了视觉上的震撼和巍峨耸立感觉,也在结构上增强了整体框架的刚度,使得建筑的重心更趋于平衡。

从用材来看,不二寺大殿虽是单檐悬山顶,等级较低,但用材却不低,据测量,不二寺斗栱单材高6.55寸(21厘米),材宽3.8寸(13厘米),与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中规定的第五等材相近,比很多高等级木构用材要好得多。这是太原地区(不二寺所在阳曲县属太原府)金代木构的特别之处,虽然与宋《营造法式》大体一致,但又结合了北方辽代建筑的一些用材手法,形成与宋代建筑相似而又不完全雷同的一种建筑风格。

分隔两地的塔与幢

不二寺大殿前有两座经幢式塔。东侧的塔身有明昌六年八月字样,和重修大殿的时间相同为金代石塔,塔上有“庞公灵塔字样。但是从一些旧照看,这座幢明显是新近重新搭建,幢身和各个部件或许已不是同一时期构件。

庞公灵塔

西侧的幢式塔为明洪武三年造,玘公大和尚灵骨塔,就是搬迁前旧照中那座塔,应为原物。塔为石质,分为三层,各层塔檐形制相同,其六个垂脊部位,分别雕有六只伏卧的石狮,动态各异,极富生气。

玘公大和尚灵骨塔

塔身五面刻有文字,其余一面为线刻菩萨像,线条婉转有力,手法纯熟自然。从最右端净瓶判断,应为观音像。

除院内这座塔,其实旧照中那座砖塔也仍健在,只不过没有随迁,留在了小直峪村不二寺遗址。此塔为慧净祖师塔,俗称不二寺砖塔、小直峪砖塔。

慧净祖师塔(网络图片)

砖塔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八角五级实心,高约八米,底层直径约二米,塔基塔刹均毁。塔身上满布砖雕的仿木构组件:柱枋、枓栱、飞檐、平座、勾阑寻杖等,刻凿细致,精致美观,塔铭保存完好。塔于2013年前后修缮。

无缘得见的彩塑和壁画

不二寺大殿内有遗存的彩塑九尊,两侧山墙有明代壁画,可惜本次前来大殿紧锁,问院内看门人,说钥匙分别在三人手中,要同时都在才能打开,最近没有什么人参观,都休息回家去了。无奈吃闭门羹,只好网上找些图片来望梅止渴。

殿内主要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居中,左迦叶,右阿难两侧胁侍菩萨(一胁侍已失),左普贤、右文殊,加一撩蛮共九尊

主尊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面相方圆,宁静祥和,左手抚膝,右手向外微举施说法印。身后的尖拱状背光雕刻精美,两侧由菩提树支撑,四周为火焰纹造型,下部两侧对称塑有白象、青狮和口衔青草象征吉祥的小鹿,背光中上部塑化身佛像,下塑金翅鸟,日月飞天和两条龙。两侧点缀二十四诸天神像,形态各异,左右对称。

佛祖东侧是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西侧是身骑绿毛狮子的文殊菩萨。文殊坐骑左前有一撩蛮像,头戴胡帽,高鼻红脸卷发,连鬓胡须虬曲且沉重。胁侍菩萨立于莲台上,面目丰腴,袒露上身,挂缨络,下着锦裙,体型优美。在佛台两侧山墙处,还有两尊护法金刚像,全身披挂,威武雄壮。

对于这九尊彩塑的制作时间,各资料介绍众说纷纭,有的说为金代雕塑,有说称是明代所作,从佛坛布局形制看,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力士这种“一铺九像”组合是唐以后的标准配制,而从不二寺现存的碑刻资料看,仅有明洪武三年的《特建先师玘公大和尚灵骨塔铭》中提及,“是岁钦授圣旨于至元三年间,又授帝师法旨皆以护持院门,光扬祖道,当时正殿虚席内缺圣像使往来缗素有失瞻礼,随即命工于正面塑释迦三士一堂,又指己资于东西两壁画药师弥陀二会......”

除此塔铭外,提及彩塑的只有清雍正乾隆年间碑文的重妆彩绘记录,综合组合样式及造像特征,则此九尊彩塑个人认为是元至元三年(1266年)由当时不二寺正玘和尚主持所塑,后面明清应有重妆补塑

至于寺内壁画,上述塔铭已写明同在至元三年“于东西两壁画药师弥陀二会”,而现存殿内壁画与当时主题相同,但现存壁画经研究大多认为是明代重绘。

殿内东西山墙壁画,每壁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以云层既相分隔,又相衔接,使整个画面达到和谐统一。

药师佛

日光菩萨

月光菩萨

药叉神将

舞狮图

东墙上层彩云间绘“飞天”,中层绘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上有华盖、头光,合称“东方三圣”,下层绘十二药叉神将,十二神将的集结出现,是判断药师佛图像的重要特征。在十二神将中间则安插了一组狮子舞以娱神,称为《乐神图》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罗汉

礼佛图

西墙上层也是飞天,中层绘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为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西壁下层则绘十六罗汉,分为二组,每组八尊。中间稍低部位绘一组长卷《礼佛图》,表现了一位刚登基不久的皇帝,在宫人们的执炉、点香等活动中,为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佛前进行礼佛活动的情景,与东墙的《乐神图》相呼应。

两侧山墙壁画的“东方三圣”、“西方三圣”,与殿中央佛台上娑婆世界的“华严三圣”巧妙融合,佛国净土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观赏完这座殿宇,再回头仔细体悟“不二”之名,佛国净土已然缩微于小小厅堂,大千世界亦逃不出佛祖身后的一个背光,来这里何须问、何须说,正所谓“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最后能否“菩提果自成”就靠各自慢慢去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