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城盐池神庙|中华祠庙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运城得名于“盐运之城”,作为因盐而兴的城市,城市建筑多打上了盐文化的烙印。在运城南郊的卧云岗上,有一座奉祀盐池神灵的古祠庙巍然矗立,它仰山汲水而建,可俯瞰千古奇观——“中国死海,运城盐湖”的全景;极目南眺,连绵起伏的巍巍中条横亘眼前;站在庙南的海光楼上,“千古中条一池雪”的旷古圣景便赫然在目。

这就是“盐池神庙”,自中唐开始,经过历朝历代千年不断的营造,才成就中华祠庙建筑中独一无二的一朵奇葩。

▲上世纪40年代的运城盐湖鸟瞰图

千年营造:为了给盐池之神建一个家

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从古至今更被作为一种国家严格管控的战略物资。作为重要的产盐地,运城盐池从上古开始便已登上历史舞台,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古史又说,黄帝与神农氏后裔战于阪泉之野。……大抵这两部族的势力均在向北伸展,渡过黄河。解县附近有著名的盐池,或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为各部族间共同领袖之资格,黄、农两部族在此战争,殆亦为此。

▲上世纪40年代旧照,远处即是盐池神庙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凡关系重大的事情,往往用祈祷的方式去告问。由于河东盐业生产的重要性,当然也不例外,人们认为这里有个管理盐池的盐神,盐池岁收之丰稔,悉为神灵所赋。因此很早时候就在盐池周围建造有盐宗祠,早期以煮盐之神宿沙氏为盐宗,但只是民间祭祀,而没有编入国家祀典。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后来以《五牛图》闻名于世的户部侍郎韩滉上奏朝廷,称运城盐池中「红盐自生,盈掬倾筐。或茧或栗,形攒伏虎,色澈丹砂,灵贶休徵,古未之有」(张濯《唐宝应灵庆池神庙记》)。在藩镇交侵的当时,这无疑是喜庆的祥瑞之兆,于是唐代宗下诏,赐名运城盐池为“宝应灵庆池”,册封盐池之神为“灵庆公”,建祠祭祀。盐池神庙的兴建历史便从此开始。

运城盐池的「红盐自生」(网络图片)

从唐大历之后的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希望盐利能给国家增添赋税,都对池神庙进行了扩建和修缮。

北宋时,好事的天子宋徽宗因为运城盐池有东西两部分,于是下诏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此后又加封为王。元代,忽必烈又赐池神庙号为“宏济祠”,元成宗时又给东西两池神加封,东池神为“永泽资宝王”,西池神为“广济惠康王”,并刻石碑为记。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重新定神号为“盐池之神”,到明神宗又赐庙号为“灵祐”。明代对池神庙多次修缮,嘉靖十四(1535)年《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记载神庙中有三大殿、檐廊,并新修建了土地庙、神厨、南禁楼、官亭、乐台、盐风亭、坊门等,池神庙的格局已基本定型。

清雍正时因盐花不种自生,多至七百余万斤,商民称庆,敕赐“昭惠裕阜盐池之神”,并规定每年三、六、九月致祭。盐池神庙中的盐风神、甘泉神、太阳神、雨神、土地神、关帝等,也被封赐神号。在赐封同时,继续扩大神庙规模。

嘉庆二十年(1815)运城地震,神庙严重圯毁,道光十四年到十七年(1834-1837)又大规模重修,现在庙内大部分建筑皆建于这一时期。道光十七年《重修盐池神庙碑记》记述了庙中的布局情况:池神中殿,次及左右条山、风洞神殿,由是而享殿,而乐楼,而午门,而东厨、土地二祠,海光、歌薰二楼,其东为关帝庙、甘泉祠,又其东则太阳、司雨二庙……盐池神庙的布局达到了历史高峰。其后,光绪年间民国以后,仍有重修。

1918年修缮记录

从一些旧照还能看出当年整个神庙的恢弘,整个庙宇仰山面水,高低层叠,错落有致,规模宏伟,蔚然壮观。

神庙整体布局呈龟形,取“金龟戏水”之意,南边的歌薰楼是头部,似伸入盐湖饮水,神道及台阶是乌龟的颈,海光楼、中门(碑林)、戏台及三大殿是龟背,龟尾是池神庙的乾门。

▲盐池神庙历史布局

可惜的是,盐池神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屡遭天灾兵祸,多处建筑被毁,仅遗存下三大殿和连三戏台,以及东西厢房,中门以下海光楼到歌薰楼荡然无存,近些年来,虽有重建,再难复往日雄姿。

细观神庙:现存的和失去的

现在盐池神庙的入口在西北角的乾门,此处为乾位,故名。砖券结构,上刻“鹤境云衢”四字,系清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訢所书。

从历史旧照中可以看到,乾门外原有一座“阜财解愠”(出自《南风歌》)牌坊,再往北就是禁墙的中门重檐楼门,前面还有一座“冀东宾贡”牌楼,如今两座牌楼都已不存。

从乾门进入,通道右侧有个四合院,入口处砖雕红字匾“玉树青霞”,这是清道光年间重修池神庙时新增道院。1929年6月,阎锡山将冯玉祥从潼关接到运城,在此院密谋倒蒋。

通道左侧就是盐池神庙的主殿了,三座大殿在同一座宽阔的月台之上一字排开,气势磅礴,外檐穿插交叉,勾心斗角,即独立又相互扶持。

三座主殿据碑刻记载,主体建于明嘉靖年间,但万历崇祯年间都有重修,入清之后历代皆有修整记录,经历代重修以及解放后的落架大修,三座大殿基本保持了明清风格。

三座主殿规模相当,形制相近,均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四出廊,平面为近似正方形,重檐歇山顶。

顶上琉璃脊兽瓦件,色泽纯正,显示孔雀蓝,工艺高超。各殿下檐交错处,翼角翬飞,双凤勾头更是精美异常,为三晋琉璃精品

正殿匾曰:“灵庆公神祠”,供盐神,体量稍大。二朵殿东奉日神,西奉风神,体量稍小。大殿殿身施檐柱及金柱各一周,将殿身分为内外两槽。

斗拱作法上檐与下檐相异,上檐施双下昂五踩斗拱,耍头三幅云头。中殿明间施平身科两朵,东西两殿亦同。角科制成鸳鸯交首栱,出45度斜昂、由昂。

下檐放三踩单昂斗拱,耍头亦三幅云,次间各二朵。四转角各三缝,耍头蚂蚱头,斜昂雕作象头。中殿下檐明间次间施平身科两朵,东西两殿明次间则为一朵。

从现在能找到的民国旧照来看,原来的三大殿中间为盐池神殿,两边一为风洞神殿,一为条山神殿。据维修记录来看,明万历年间重修时将本来配殿中的关帝调整为条山神并另建关帝殿的调整,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民国,现在条山神殿改为太阳神殿的变化应该是解放后大修改的。

▲三大殿旧影

此外,从旧照看,三大殿前原来都有殿,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它不仅是官吏祭祀三殿诸神的场所,也是达官贵人看戏的地方。献殿毁于解放战争时期,如今已完全看不到痕迹。

▲正殿前的献殿旧影

三大殿前月台宽广,台前栏杆和三个阶梯全用白色条石、石板砌就,勾栏栏板浮雕有云龙、奔鹿、花卉等图案,雕刻洗炼生动,趣味盎然。

栏杆下东西相对竖立着元延祐元年(1314)《大元敕赐重修盐池神庙碑》和明嘉靖十四年(1535)《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碑记》两块大碑。

与主殿相对的是“奏衍楼”戏台,戏台始建年代不详,柴泽俊先生考证认为为元代所建,明清都有重修。戏台为三连过路台,坐南面北,一字排开连为一个整体,建在高台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悬山顶。

中台三间减柱造,使整个戏台显得格外宽敞,侧台各二间,筒瓦布顶。圆木柱,五架梁伸出,断面垂直截去,不施斗栱。台下开圆拱过道,既可供行人通过,又可增大台上演戏音响。

从奏衍楼上看三大殿

据碑记,以前酬神演戏,常唱戏三天,三连戏台上各有一个戏班逞其艺能,现场之热闹可以想见。

旧时神庙唱戏场面

从戏台门洞中穿过,则是一片碑林,几十块各种式样的古碑露天散布,这些碑碣记载了河东盐池的幅员、盐法、渠堰、运销、引目、课额、盐政及历代修缮池神庙经过,还有文人学士谒庙、游览时所留下的诗赋刻石等内容。

碑林所在原为神庙的中门,1956年被拆毁。碑林左边还有大量残碑及石构件随意扔在地面。

碑刻旧照

看过碑林,往前是新建的海光楼,古称河东盐池为“鹾海”,“海光楼”即为观光鹾海的楼。原建筑于1947年被毁。重修后海光楼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楼,气势上远逊当年。

海光楼新旧对比

海光楼前原有“地宝天成牌楼,往下是六十层台阶直达卧云岗下,也是盐池神庙的最南端,紧临盐池建有“舜弹琴处”牌楼“歌薰楼”。只是这部分建筑都已无存,只能从些旧照中想像其风采了。

地宝天成、舜弹琴处牌楼和歌薰楼

拜访盐池神庙时的天气不通透,站在海光楼前南望,中条苍苍,盐湖茫茫的景色都被云层遮挡,只见鹾水粼光,微风无浪。回望这座独特的神庙,千年沉浮,半已残缺,但在徐徐而来的中条山风的轻拂中,仿佛仍能听到远古时舜帝在此抚琴引吭的千古绝唱《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