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六榕寺|花塔岿然,不识人世成今古。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六榕寺,其实并不是本名。

“宝庄严寺”、“长寿寺”、“净慧寺”——庄严宝地、长乐长寿、清净智慧,这些佛家意味浓郁的用语,才是六榕寺创建千年以来的正式名称。六榕之名,来自于东坡,用作寺名,只是俗称而已。但这名独一无二,习用终成定名。

六榕寺很小,如果走马观花,十分钟就能够绕塔三圈,逛遍全场。但既然跨过山门,走进这清静之所,不妨在榕树的浓荫下暂坐,默看古塔的“檐壁榱题,红绿白黄”,静听微风震动铃铎,掠过榕树的丝条婆娑,吹过灰色鸽子的翅膀,落在补榕亭的青瓦上,细碎微弱,但却清晰入耳。

时间流得似乎也缓了。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闲坐良久,起身一看,不过半刻钟罢了。

一塔有碑留博士

“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

广州两座古刹,毗邻同存千余年,光孝寺以古菩提树知名,而净慧寺的主角毫无疑问是千年花塔。

清代光孝寺旧影,大殿前双石塔中部远处即为六榕寺花塔

六榕寺建于南朝宋,初名“广州宝庄严寺”。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沙门昙裕法师从扶南(今柬埔寨)请得佛陀舍利来穗,广州刺史萧裕于宝庄严寺大殿前修建木佛塔以供奉舍利,此为“六榕花塔”之前身。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探父(其父王福畴受王勃牵连被贬为交趾令),十一月途经广州时,受寺僧托请,一展文采写下《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洋洋洒洒骈四俪六,三千余字,号称古往今来最长的宝塔铭文。令人唏嘘的是,次年王勃探父北归,在南海遭遇风浪,不幸溺水,惊悸而死,此碑竟成为其绝笔。六榕寺山门前楹联上句书“一塔有碑留博士”,即指此事。

山门民国时旧影,楹联为民国初年顺德文人岑学侣撰写
如今的山门

宋开宝四年(971年),宋灭南汉,兵燹之下,“寺塔均毁,胜迹荡然”。所幸,不到二十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寺院即告重修峻工,精铸六祖惠能大师等身像供奉寺内,崇扬禅法,自净其意,智慧无住,故改称“净慧寺”。再历百余年,至绍圣四年(1097年),在原址地宫上重建佛塔,因内外墙壁设置佛龛供奉贤劫千佛像,又称“千佛塔”,即如今所见之宝塔主体。

此后明清两朝多有重修,自清初重装古塔后,因其“檐壁榱题,红绿白黄,互相辉映,旭升日落,观美如花”,花塔之称就此流传开来。

六榕寺清代旧影,塔刹已失,栏杆不存

民国四年(1915年)因广州地震,塔身开裂,六祖堂倾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赵士居士和铁禅和尚等人募化重修花塔,次年开建,塔内用钢筋水泥加固,用工字铁架配以圆铁盘,穿过厚木,巩固千佛铜柱;塔外把原塔檐下的木题,改用钢筋水泥,木栏杆也改用铁栏杆。

工程历时十九个月,塔旁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刻制的《重修六榕寺花塔工程记》铜碑,有塔的立面和平面图,并详记佛塔的高度、级数和所用砖、瓦、石、铜、铁等建筑材料的用量,图碑线条清晰,已是民国建筑史料。

六榕寺民国旧影,已维修一新

《重修六榕寺花塔工程记》铜碑

文革时,六榕寺经历浩劫,佛殿被拆、经书被焚、文物流散,“独留一塔凌苍冥”。千年古寺,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后虽经重建,再难复当年规模。

俯看六榕寺花塔(网络图片)

花塔矗立于寺院中央,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内部每两级间设暗层,明暗共十七层通高57.6米,为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

塔身为井筒式结构,底层副阶周匝,檐枋樑头上雕刻有植物、花鸟的漆金图案,光彩夺目。

花塔旧影,站在一层栏杆内的似乎就是铁禅。

二层以上施平座、腰檐,皆用菱角牙子叠涩挑承。平座施栏杆,采用仿宋斗子蜀柱式,与民国旧照中所用栏杆明显不同,为1980年修复时所换。腰檐以绿琉璃瓦覆顶,层向内收进,檐端微翘,翼角轻举。

花塔腰檐下除檐椽和撩檐枋外,还有一木条承托撩檐枋,如檐椽一般密集且升出檐外,仿佛花塔自生枝杈。这种设计颇为别致,从清代旧影中就能看到,似为原塔所有,后来维修时补全,但不知此种构件是何名目。

塔身各层八面均开券门,转角八角形倚柱隐出。柱头承阑额,各层用普拍枋并不相同,二层、八层、九层无普拍枋,三到七层用普拍枋,不知这样设计为何意。各层所用斗拱都是双杪偷心五铺作,明间用补间铺作一朵,转角铺作在两边各出30度的斜栱,顶层无补间铺作。

从塔形、阑额上施普柏枋、圆栌斗等形制上看,塔身基本保存了宋代重建时的风貌。首层副阶及各层琉璃瓦檐出檐较浅,为晚清重修时的式样。塔内楼梯为穿壁绕平座式,惜无法入内细看。

顶层中央塔心柱为元代铸造的千佛铜柱,柱身密布千余尊浮雕小佛像和云彩缭绕的天宫宝塔图,铜柱穿出塔顶,与塔刹上的金色火焰宝珠、双龙珠、九霄盘、覆盘和锁链等一体贯穿,庄严绚丽,蔚为壮观。

六榕寺花塔塔顶(网络图片)

六榕寺花塔塔刹

六榕无树记东坡

六榕之名,出自于东坡居士。

宋端拱年间,净慧寺内已有古榕六株,百年后,元符三年(1100年)谪迁岭南的苏东坡得赦北归,路经广州游净慧寺,应寺僧之请题字,见寺内六株榕树气势不凡,即欣然书“六榕”二字。

宋代广州净慧寺山门在今中山六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割寺之半辟为永丰仓,六株古榕一同被割,成寺外之物。明永乐九年(1411年),净慧寺重修,寺僧将东坡遗墨刻造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但当时六株古榕已不在寺内,名不副实。

鸦片战争后,寺院东部原平南王府之部分旧址被占为英国领事馆(今广东迎宾馆南)。图为英领馆院内见六榕塔,士兵为领事馆卫兵。

清初时,名士王士祯《游净慧寺》中有句:“六榕不可见,地以大苏名,白社无人到,苍苔满院生……”。时当清初,清兵“环寺驻防”,六榕已不可复见,山门楹联下句称:“六榕无树记东坡”,便是此意。

民国二年(1913年)后,时任住持铁禅辟寺中六祖堂前院做园林,补植榕树四株,并建“补榕亭”作为纪念,后来老榕枯死,移植新榕存活三株,这三株如今也是百年旧物了。

铁禅和尚所建补榕亭,

榕树在前院,与补榕亭相对的是六祖堂,里面供奉的正是北宋所铸的六祖等身铜像,大师结跏趺坐,双目低垂,手结定印,如入禅定,法相庄严,栩栩如生。铜像铸造年代在东坡到访之前,两者当年应有一面之缘。

六祖堂内惠能铜像,民国时期旧影。

六祖堂中铜像仍无异

除六祖堂外,花塔前原有觉皇殿,明洪武八年(1375年)所建,成为六榕寺的正殿,觉皇殿后座设鲁班殿,殿内鲁班神像正好面对花塔。古来常将精工巧构称为鲁班所建,六榕寺设鲁班像也是此意。

觉皇殿明清年间数次重修,清末曾获光绪皇帝赏赐匾额“清修忠悃”,匾额在清代旧影中仍可见。该殿后在文革时被毁,踪影全无。

花塔前觉皇殿旧影

如今寺院大雄宝殿在塔西,坐西面东。塔之东南有观音殿,殿门朝北开,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围绕花塔重建,寺院逼仄,已无余地,只能见缝插针,形成了如今寺院不成规矩的布局。

1983年重建的大雄宝殿

1988年重建的观音殿

不识人世成今古

六榕寺是羊城古刹,与其有往来的名人众多,在王勃和东坡之外,铁禅和尚是最特殊的一个。

铁禅和尚(1865—1946),是广东名僧,青年从戎,曾随黑旗军将领刘永福赴越南参加抗法战争,中年出家,能诗会画,文武双全,从清末至民国,曾主持六榕寺近半个世纪。

铁禅善于与各方势力周旋,清光绪年间,曾将部分铺业、田亩和书画捐献两广总督岑春煊,了结了后者借名办学,强行变卖佛寺财产的企图,觉皇殿“清修忠悃”牌匾即因此赏赐。

1912年,民国初立,5月4日,铁禅即在六榕寺召开信众欢迎大会迎接孙中山,就此建立起与民国政界的良好关系。1921年,孙科当第一任广州市长时,拆城墙、开马路,缺乏经费,曾要求各寺庙赎买包括房地在内的寺产,六榕寺仰赖铁禅的交游而未受损失。

民国初期与六祖堂同时修建的“曹溪法乳”牌坊,形制为四柱三间,在六祖堂与补榕亭之间,毁于“文革”。

其后,募资重修花塔,迎回宋代六祖铜像,重建六祖堂,补植榕树建补榕亭,筑东坡精舍,树立“曹溪法乳”牌坊,收归散置在外的太湖奇石,六榕寺在清末和民国期间的兴建皆出自铁禅和尚的手笔。可以说,近代六榕寺的保存和兴盛都是他的功劳。

民国期间的政治闻人,曾做过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在日记里记录下与铁禅的多次往来。第一次见面就评价说:“和尚复导游各亭榭,自言独力兴寺及保持之不易,殊有心计”。

其后,谭延闿在数年间到六榕寺近二十次,与铁禅和尚一起欣赏书画,高谈阔论,过从甚密,日记中还留下“云梅已开,同坐补榕亭下,塔影当空,夜静如水,殊有清泠之致”这样的文艺描述。

谭延闿日记,此日记录与孙科、蒋介石等人在六榕寺小聚

这位“殊有心计”,交游广泛的名僧,最后却令名不保,结局凄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铁禅避难于番禺、佛山等地。次年6月,日伪政权将这次广东佛教界的头面人物接回六榕寺,并委以伪佛教协会职务,期间还创办“平民义学”,举办“佛教演讲员训练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曾赴日考察,拜谒裕仁天皇,领受《大正藏经》一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出席在东京举行的大东亚佛教会议。

抗战结束后,铁禅欲告老还乡,致函延请虚云法师接管六榕寺。因战时的附敌行为,舆论斥其为奸僧。随后,铁禅获汉奸罪被判徒刑,不久病死于狱中,时年八十一岁。

日伪时期,铁禅在六榕寺开设日语学校,图中老僧即铁禅,他身边穿白衬衣的是讲授日语的日本人井上正男(广东共荣主事),摄于1930年

世事沧桑,人事浮沉。不知当年谭延闿和铁禅同坐补榕亭下时,谈论些什么,或许也有过类似的感慨,正如谭延闿在诗中所写下的那样:“补榕亭下悄相对,夜色初上梅花枝。花塔岿然寂无语,不识人世成今古。

临走时回望六榕寺,花塔之下,六祖堂前,榕荫苍翠,菩提婆娑,别致的补榕亭掩映于绿荫丛中,应与百年前并无多大分别。
补榕亭檐下的木封板,都是秦汉瓦当纹样,仔细辨认最边上的款识:“民国己未十月中浣刊秦汉瓦当文为补榕亭之饰,铁禅”,原来铁禅还在这里留下印迹,似乎想努力提示着来来往往的世人,自己曾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