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胜寺飞虹塔|金碧凌霄,彩云易散琉璃脆。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个世上的美好事物总会以某种方式消失,成为历史记录的一行文字,成为缅怀旧日的一张图片。彩云易散,琉璃易碎,对于古建筑而言亦如是,煌煌殿宇,巍巍崇楼,往时伟迹,化为尘埃者难以胜数。

好在并非所有琉璃都是脆的,在晋南洪洞县霍山南麓,广胜寺飞虹塔虽历经五百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冲击,塔身犹然不倾不倚,琉璃依旧色泽如新,留给我们一道华彩斑斓、秀丽挺拔的倩影。

阿育王塔之旧处,飞虹再现

广胜寺在洪洞县东北十七公里的霍山南麓,山青水秀,古柏遍野,霍泉源流涌出成潭,碧清见底。佛刹点缀其间,高塔入云,殿宇峥嵘,琉璃斑斓,壁画绚丽,塑像精美。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山巅,下寺在山脚。上寺佛殿前中轴线上,矗立着宝塔一座,名为飞虹塔。

广胜寺内建塔的历史极为悠久,据《平阳府志》,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创建俱卢舍寺,寺故有塔,乃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之数,在震旦国者一十有九,而此其一也。

对于建在中国的这一十九座阿育王塔,《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有明确记载:“今惟此神州,即是东境,故此汉地,案诸典籍,寻访有十九塔,并是育王所造八万四千之数也这些阿育王塔,都以佛祖的舍利瘗埋为主要特征而闻名于世,自然与其他众多佛塔相比地位更加崇高。而在这十九座塔中,山西省境内就有五座,飞虹塔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即晋州霍山南塔
北周保定二年(562),法江大师于“霍山舍利塔故址虔诚拜祷,忽空中降舍利数枚。事闻于朝,奉敕建造舍利宝塔”。至唐代,寺塔皆破败。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奏请重修,始改名广胜寺。宋金之际,“兵戈相寻,是庙煨烬。”随之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平阳一带发生大地震。洪洞、赵城正处震中,方志和碑碣记载这次地震后“靡有孑遗,玉石俱焚”。寺与塔再次被毁。此后,元大德九年(1305)再次重建寺院,现存殿堂多为元代遗构。
寺塔则于两百年后由寺僧募资再次重建。《霍山志》记载:“大师讳达连,襄陵柴村里王氏子,少出家,严戒行,慨霍山舍利塔倾圯,誓愿新修,於是募化四方,重建琉璃宝塔。于正德十年(1515)动工,讫嘉靖六年(1527)落成,庄严伟丽,雄峙太岳。又重修广胜上下两寺。故凡礼塔游观者无不赞扬师之大德焉。
百年后,明天启元年(1621)京师大慧和尚又在底层增建了一周回廊,今天所见的飞虹塔形制就此定格。其后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均有修葺。
飞虹塔何以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建塔的达连和尚法号飞虹,由人得名;一说是阳光照在塔身琉璃上,闪现七彩虹霓,炫丽璀璨,由景得名。
对于此塔,其实很多人都在不经意间看过——1986版的《西游记》十八集“扫塔辨奇冤”中,祭赛国那座耸立的金光塔,即取景于飞虹塔。
1986版《西游记》截图
除了塔本身漂亮以外,剧组在这里取景还颇有一番心思:根据《平阳府志》记载,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僧人正觉“行经赵境,见本山金光闪烁……虔诚礼佛四十九昼夜,空间错落舍利四十余粒,色形时有幻变,正觉乃函贮供奉,如供佛燃。远近善信闻之,咸来观光”。
飞虹塔原为供奉舍利的阿育王塔,且“金光闪烁”在元代壁画“古广胜上寺图”中亦有体现,正与《西游记》中金光寺情节相符。
水神庙明应王殿元代壁画“古广胜上寺图”

1958年,中国邮政发行过“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系列邮票,四张邮票的图案分别为登封嵩岳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与广胜寺飞虹塔。因此,也有人将此四塔称为中国四大名塔。

十三级琉璃宝塔,美轮美奂

飞虹塔四周台基高大,周筑栏墙,前沿设踏道门庑,形成一个塔院。院内塔基甚矮,仅及一步台阶,与塔身比例极不相称,且塔院在前,殿堂在后,塔院高出殿堂甚多,以此推断,则现在塔院或是当年古阿育王塔的基座底盘。而且飞虹塔正处在前殿之前的中轴线上,这种格局本是唐制,古意犹存。

飞虹塔为八角形砖砌阁楼式塔,通高47米有余,十三层。各层皆有出檐,由下至上逐级收缩,塔檐几乎成一直线,到了最顶层才急剧收缩,叠置成塔尖。“各层檐角也不翘起,全部呆板的直线,绝无寻常中国建筑柔和的线路”。梁思成、林林徽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图片来源:建筑史学刊

塔身全部砖砌,从最下层的围廊,到最上层的塔刹,通体镶有黄、绿、蓝、白、赭五种色彩的各种琉璃部件,屋宇、神龛、斗栱、莲瓣、角柱、勾栏、雀替、花罩、方心、神兽、盘龙、佛像、菩萨、金刚、流云、鸟禽、花卉图案,巧夺天工,绚丽之至,将一座高塔装饰得金碧辉煌,洵为华夏第一琉璃古塔。

塔下的束腰基座和底层围以回廊回廊每面三间,廊顶呈半庑殿顶。廊下有铁钟一座,明崇祯元年(1628)所铸,钟上兽钮威猛生动。
龟须座和回廊的瓦顶全部覆盖色彩鲜艳的琉璃制品,堆花脊、卷尾吻、龙凤等造型精致优美。塔与廊巧妙衔接,廊虽为增建,但并无续貂之感。

回廊脊身琉璃升龙和戗兽
一层装饰

回廊南面入口处,建两层阁楼一座,俗称龟须座,十字歇山顶,比例协调,制作工精,秀美别致。

回廊各个檐角都设有专门的套兽和仙人,仔角梁上套兽用五色琉璃的龙头,活灵活现。龙头上方站一位仙人,左手拄剑,右手握拳高举,身飘黄色彩带,威武雄壮。

檐角套兽和仙人

套兽两边用文字瓦当,六件为一组,每件各不相同。从右至左依次为“悉、怛、多、般、怛、罗”,每字一件,沿顺时针循环往来。瓦当中字体正楷,绿地黄心,十分醒目。

悉怛多般怛罗”为大佛顶咒之名也,意为“大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盖”。此咒瓦当下面的檐椽上用“南无阿弥陀佛”循环,中间飞椽上则用花卉装饰。

塔身第二层开拱券门各一,每面当心间琉璃天王雄峙,披甲带盔,怒目凝视。正南面天王两侧,有明王驾于龙背做奔驰状。

二层南面天王骑龙居中

二层南面狮子细部

二层南面西侧骑龙明王

背面则是凤凰居中,展翅欲飞,二金刚骑于兽背胁侍两侧。金刚两侧雕有盘龙,角柱镶嵌顶莲盘力士造型,力士姿势各异,盘龙造型多样。

二层北面凤凰居中

三层东南面天王居中,两侧为盘龙

二层西面金刚像@兹在文斯

二层西面北侧团龙

二层东面团龙

二层转角处力士像

二层檐下的斗栱,斜栱横出,精致华美,黄、绿、蓝三彩分色,搭配协调。每个斗拱上皆用耍头,鹰嘴、龙头、鳄鱼头、狻猊、蛇头、麻叶头、云纹头、怪兽头、怪面僧等,异彩纷呈。

二层金刚像和斗栱上的各式耍头

二层以上的出檐,用斗栱和仰莲隔层相间,和谐而不显单调。莲用双层,黄缘绿心,线条流畅,层次丰富。1962年,在九层的莲瓣上发现了“匠人尚延禄、张连文、王述章造”,琉璃工匠题款让五百年后的人们知道了烧造者的姓名。

塔身第三层施平座一周,安装着琉璃烧制的勾栏望柱,平座上勾栏以内,当心间施琉璃八大菩萨,伴有天王、弟子、金刚等各式造像,布列有序,神态自若,和华丽的二层相较,犹如佛国净土,清净幽雅。

八大菩萨中有些无法辨识,只找到几尊可明确身份的。

二三层东北面,菩萨身份不知

此尊菩萨身份不知


三层北面雕饰

三层东南面地藏菩萨像

地藏菩萨右胁侍



三层文殊菩萨与左胁侍


从三层内部向外看,此尊似为文殊像

三层观音菩萨

三层除障盖菩萨

各层檐下皆饰以花罩、垂莲柱和雀替。


转角柱上装饰

四层到十层间,各面皆有拱券龛、门洞和方心,内置佛、菩萨和童子,门外两旁镶嵌着琉璃盘龙、宝珠和各种花饰。总体上,塔身四层以上雕饰逐渐趋于简洁,不如下三层富丽堂皇。

塔顶分为上下两檐,下檐有脊兽、风铎。上檐中间用砖砌折角形刹座,塔刹四角各有一座喇嘛式的小塔,这种形制如同金刚宝座塔,正是密宗五方五佛的体现。

刹座上大小覆钵叠架,钵上各架一层宝盖,宝盖上设有莲台,台上有两枚葫芦状的宝珠。塔顶八角系铁链,上端与刹间的宝珠相连,以防止风力和地震对塔刹的动摇。

飞虹塔塔身中空,从回廊南面进入,底层供奉一排木龛佛像,不知何时所造。两侧有天王画像各一副,看样式,似为清代之物。

飞虹塔早些年还可以登塔参拜,底层有木梯可至塔心室,但现在已封闭,普通游客难以入内。只能网上找到些照片一窥塔中精华。

塔心室门,来源:寓目

塔心室门口两侧各有一尊琉璃天王像,旁边还有两尊小像作为扈从,共同守卫。

来源@兹在文斯微博

塔心室内供奉一尊体形硕大的铜质坐佛,结跏趺坐,明正德十六年(1521)所铸

塔心室坐佛

像上依壁叠起琉璃藻井,形如宝盖。藻井上有金刚、天神、菩萨、殿阁、楼台、亭子、搭桥、望柱、勾栏、蟠龙、莲瓣、流云等雕饰,层层叠叠,细密之极。
琉璃藻井局部

顶层正中雕有九个龙头,一巨龙蟠曲居中,八个龙头向心,均张口做吐水状,正是佛传故事之“九龙灌顶”。这样匠心独运、繁复细腻的藻井,在全国古建筑的琉璃制品中实属罕见。

琉璃藻井顶部之九龙灌顶

飞虹塔内凿以孔洞可转折攀登而上,能登至十层《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文中曾详细描述了飞虹塔独特而精巧的登塔方式:

塔内阶级每步高约六十至七十公分,宽约十余公分,成一个约合六十度的陡峻的坡度。这极高极狭的踏步每段到了终点,平常用休息板的地方,却不用了,竟忽然停止,由这一段的最上一级,反身却可迈过空的休息板,攀住背面墙上又一段踏步的最下一级;在梯的两旁墙上,留下小砖孔,可以容两手攀扶及放烛火的地方。走上这没有半丝光线的峻梯的人,在战栗之余,不由得不赞叹设计者心思之巧妙。

梁思成手绘飞虹塔内阶梯示意图

飞虹塔内部图,来源于建筑史学刊微博

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蒋唯心先生到广胜寺考察赵城金藏时也曾登塔,在其《赵城金藏雕印始末考》中提到:

塔中“中央铜佛一躯,由其后登短梯,守砖穴,达第二层,以砖铺地而下承穹窿,故不坠。旧有舍利小塔,今在于此。小塔陶制,色微褐黄,高约八尺,舍利密缄其内,不可见也。再上仅有木架支于塔心,以资攀缘,至第四层以上皆绕塔外而登,非常人所能胜。闻昔时可出塔顶,徜徉铜轮之下,周览四郊,后有人失足肇祸,遂泥封之矣。

来源:建筑史学刊微博,照片cr黄文镐

文中提到的舍利小塔今亦尚存,从照片来看,此塔为喇嘛式塔,高近三米,最下为束腰塔座,上为瓶状塔身,塔身之上九层出檐作为相轮,最上塔顶似为宝珠。

据下寺元至正二十七年《祭霍山广胜寺明应王祈雨文》碑记刻有:“游广胜寺观玻璃瓶舍利子:霍山山头广胜寺,一派飞泉碎雨琴。岩虎撼林风凛凛,潭龙行雨雾沉沉。宝瓶舍利光明藏,具业金经自在心。今夜老僧方丈宿,乱禽嘲哳树阴森。”则从广胜寺史和此塔形制来看,或此塔即为元代广胜寺供奉舍利之塔,建飞虹塔时放置其中。

就此,整个飞虹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殊形制。

晋地琉璃遍天下,世间无双

琉璃是以铅硝化合物为助熔剂的一种低温铅釉制品。琉璃之名初见于汉,初称“璆琳”或“流离”,也写作“瑠璃”,最初意指珍贵宝石,后逐渐用于日用品和明器的制作,开始使用于建筑物的装饰方面则始于北魏

《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国”条记载:“世祖(北魏太武帝)时其国商人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美于西方来者。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瑠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此处“京师”正是平城大同,晋地琉璃从此兴起。其后,琉璃被广泛用于历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各种宫殿、寺庙、楼塔等都有琉璃构造的身影,山西琉璃因此随着三晋工匠们走向全国各地,大放异彩,留下“晋地琉璃遍天下”的佳话。

到了明代,山西的琉璃技艺更是登峰造极,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宫殿所用琉璃多出自山西。而在山西境内,到处可见五光十色的琉璃古建,殿堂庙宇、寺院宫观、宝塔牌坊,到处闪耀着五彩斑斓的琉璃之光。

飞虹塔以“琉璃宝塔”著称,宝相庄严巧夺天工,可谓集琉璃艺术之大成,被公推为全国第一琉璃塔。

虽然从建筑装饰而言,梁思成批评“各种琉璃瓦饰用得繁缛不得当”。但这是明清的通病,飞虹塔也未能超越时代的审美趣味。但同时,梁先生亦公允地褒赞:“就琉璃自身的质地及塑工说,可算无上精品”。

从回廊到塔刹,八角十三级,飞虹塔每一层所用琉璃都不同,以黄、绿、蓝为三大主色调,将塔身雍容装点。且随着塔身的逐层收缩,琉璃构件由硕大到精巧,由浑厚到细腻,其工艺之细致、烧制之精美、式样之繁复,虽有目不暇接之感,但繁而不密,疏而有致,浑然一体,实乃巧夺天工之作。

这些琉璃构件以人物造型居多,菩萨、天王、胁侍、供养人、护法金刚、托塔力士,表情之生动,体态之自然,釉色之鲜亮,宛如真身。

禽兽类造型的团龙、降龙、凤鸟、狮子等,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天人神兽栖居塔上,似乎只需要一声呼唤,便可腾云飞去。

部分来源于@遗产君微博

霍山巍然葱翠,修建飞虹塔的十二年间,一批批匠人往返于山脚和山巅,一批又一批琉璃构件从山下搬运到山上,霍山之巅摆开了一场琉璃盛宴。当宝塔巍然矗立时,“庄严伟丽,雄峙太岳”,七宝琉璃,五彩斑斓,犹如长虹一道,霍山被罩在一片祥光之中。

五百年后,古塔依旧,而这场琉璃盛宴,光耀古今。

参考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柴俊泽、任毅敏:《洪洞广胜寺》,文物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