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长沙开会间隙,与高中同学德韬促膝长谈,聊至深夜。 期间,谈及他想回小城去发展的问题。我问他,就现在从事的专业,是否想过,你回去能干什么?外面舞台大,空间广,看到的世界是山区小县看不到的。他的回答是,压力太大。 压力,似乎是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我也是压力大的。我们都是省内二本院校毕业生,从就业来看,也都算是还不错的。他在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我在江西省水文局。毕业后,他学测绘,一直在做项目建设,开始做地勘,西藏等西南、西北跑了不少地方,现在深圳项目上做质监;我一直待在机关,学的水利水电工程,厅机关、局机关几个来回,却干的都是综合的活儿,水利普查、共青团、党建、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创建都干过,现在做防汛抗旱综合材料等工作。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激情满怀,踌躇满志,对人生也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假设。只是仿佛走过这么七年来,越来越有些危机感,至少我个人看来,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好像已经什么都不会干了。尤其是近年来,单位研究生、名校生进的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很多还能扎根基层,做点学问,干点研究。而我呢?专业几乎忘得一干二净,写材料,一不是专业出身,二肚子里没点“干货”,更是越发有些吃力。在公务员辞职火热的时候,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越跳收入越高,从设计人员到设计负责,有的已经独立主持项目建设。那时,我在好几个夜晚问自己,若是我辞去现在的工作,我又能靠什么生存下去呢?七年了,越来越少了些志气,多了些畏惧。这时候,更明白一个词,什么叫“后生可畏”。 昨天,堂弟刚考研结束,在我家吃饭,也谈及毕业就业的问题。我之前一直觉得,考不考研,读什么学校,对人生发展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有能力,在工作岗位再不断努力,也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有很好的发展。可是这一回,我没有勇气跟他这样说,我还是果断说考研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又想起前天晚上跟朋友吃饭时,聊起考研名师张雪峰的观点,考研改变人生。应该说,虽然不排除个别特例,通过考研,尤其是考上名校研究生改变人生,是绝大部分人的唯一道路。这里面,不单单是学历的提高,也是能力、人脉的综合提升,更是换来更好就业、更广空间、更多机会的“敲门砖”“奠基石”。 这两天又恰好看到,有个《学霸是怎样炼成的》栏目关于简历帝求职为何频频受挫的视频。节目里,某大企业HR谈985等名校毕业生与普通学校毕业生的区别,似乎也回到了我所说的危机感的问题。尤其是看到毕业生小何,把自己接受过采访、担任过学生会主席作为求职的“资本”,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想当初,我也以任过校团委学生副书记,在校出版过两本文集为自豪,在简历里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正如HR说到的,在你以英语四级、计算级二级为标准的时候,人家却是以雅思、托福、自己开发的APP为标准,你在谈“管人”为能力,人家却是用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大型企业实践,甚至天使投资的创业经验来证明实力。不可否认,这样的对比,是残酷的,但也是现实的。 可悲的是,“学生官”还有着自己的骄气,看着小何听到HR话时,表现的是一脸不屑和怨气。也许,他习惯了学校里的奉承,接受不了社会的严酷现实。我忽然想,曾经的自己似乎也曾有过“轻飘飘”的时候,也曾带着不知哪来的勇气去骄傲。只是,工作时间越长,身边人在成长,而自己越来越没了底气,慢慢危机感缠身,这时,才学会真正静下心,去总结,去思考,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当然,我觉得话不能说得绝对,我身边也有许多突破学历、名校等标签的成功例子。我有个高中同学,虽然学历不高,但他有一个特质,善于思考,也勤于努力,每回跟他在一起,都感觉思想不断在提升,见识不断在开拓,一直在创业,现在做绿色产业,做得很不错;也有大学校友,虽然专科毕业,但他有一个特质,不满现状,一直在学习和尝试,毕业后分配在工地,没有放弃学习,考上研究生,后来进了华能,却又放弃丰厚的待遇,现在一家私企,据说负责一个区域,也做得不错。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词,那就是努力。 我不想再说学校、学历带给人生的区别,但我深刻体会到,不管什么样的人生,都必须通过努力得到,也许现实教会你接受残酷,为了理想,你就将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恰如现在的我,工作七年,我似乎没有太多的提升自己,所以危机感越来越强烈。 压力是自己带给自己的,面对工作,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你能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如何干得更好?不管你在哪里,身处什么行业,心怀怎样的理想,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危机也许便是机会,压力一定会成为动力。 我想,我会继续努力,不愿被淘汰,争取更优秀。希望每个人,在属于自己每一条路上,也是如此。 【关注此文的人还在读】 枚庸,80年代生,纯粹的文字理想主义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