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创班七年级的课程序列里,我带着孩子们做过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游戏的主题与目标很明确—— “击鼓传花”式的“速写比赛”——为期一周,自愿参加,自由创作,求量不求质,寻找快手王! 游戏是这样玩的—— 一、活动开始当日,由我来命题,有意愿参加的同学都到我们的文创群(师生家长群)里提交自由创作,至少600字; 二、最先成文,并在群里提交合规格作品的同学获得次日的命题权;当晚12点之前把题目发到群里,次日全天大家自愿提交新题目作文,以此类推。 三、命题权每人只能使用一次,如当日作文第一人已经使用过命题权,则命题权移交给当日作文第二人。 四、截至第七日晚八点,完成自由创作最多的同学获得终极大奖:可以出一个题目令我来写。如篇数相同,则字数多者取胜。 我的想法很简单:把趣味性加上去,把写作门槛儿降下来,你追我赶写着玩儿着——进行酣畅淋漓、不管不顾的写作,挑战自己的极限,尝试全新的可能性。 所以我的命题一点儿也不难为孩子—— 以一种感觉或一种情绪为题作文,如:疼痛痒苦涩甜酸辣咸或者狂喜绝望惊惧忧愁呆喜滋滋…… 这天收到27篇文章,宝怡拔得头筹,命题曰《黑白》;次日渼琦抢到命题权,让大家写《起风了》;这回是远航胜出,命题是《父亲·节》;奕羽第一个交稿,命题为《人偶》;艺韬夺过接力棒,命题《却》;溢洋来收官,命题是《冷面》。 既然是游戏,对赛程当中的意见与建议全都无任欢迎。 于是,第二日补充及修订了游戏规则—— 1、有同学询问:是否可就同一题目,在24小时内创作一篇以上的文章?答案是:可以! 2、为增加趣味性,同时降低写作强度,避免单科负荷过重,特开启游戏“作弊”模式:如家长提交创作,篇数x0.5计入学生名下! ——群里的家长也乐呵呵与我们玩儿到了一起。 不得不说,文创班的家长果然不寻常! 无论是“快手写文章”还是“全民接龙联句”,或是网上辩论赛、读书推荐与分享,时时全情投入,次次热火朝天,果然是同道中人!到了班级刊物编印的时候,我们还专门开辟了家长的写作园地以飨读者呢! 这样一改,产生了新的问题。 因为梓康妈妈和儿子一起努力写作,其他孩子们嚷嚷起来了:“儿子不厉害,妈妈厉害。这是拼妈啊!不服不服!”“为了争夺给屠老师出题的权力,努力写写写,结果没有输给同学,却输给大人啦!” 我一边笑一边去跟梓康妈妈聊。 她高兴地说:“孩子最近不愿意动笔,我借着您的题目,来当个榜样。结果昨天我写了三篇,儿子竟然也兴趣盎然地写了两篇!这一招真管用!” 她恳切地对我说:“我知道孩子肯定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认真听讲,而且我的啰嗦、他爸爸的指责和批判,导致他想自暴自弃,使得这段时间以来积极性不高。幸好有了这个活动,一下子有劲儿了!” 这位苦心陪伴、巧思激发的妈妈说:“我没想再写下去啦,剩下的就交给您啦!” 我深受感动,回复梓康妈妈说: “您懂得我心,知道我是想调动一切力量激发孩子写作的热情。如果没有您的热烈响应,孩子们不会这样你追我赶地写起来。所以,我真的非常感激您的懂得,更感激您用行动表达出的对我的支持和对孩子的在意。 “孩子毕竟是孩子,被激发起热情来了,胜负心就重了,生怕被一个'大人’抢走了命题权,大晚上来找我申诉。嘿嘿,这些举动,是多么孩子气呀!再一想,毕竟只有13岁,才会真的担心,才会真的在竞赛中努力拼抢,才会总是把'公平’挂在嘴边,就和我们小时候一样……” 我保留了几页微信群聊截图——老师、家长和孩子们轻松自然地围绕着题目进行讨论,互相竞争又彼此激励,那感觉真美好。 活动历时一周,共收到文章65篇,我写了4篇,家长写了5篇,孩子们是主力军。有30位同学参与进来,最高产者当属渼琦:7篇。 她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给我命题的权力。“快手王”渼琦随即宣布—— 命题:《遇见》,要求老师写班上的五十个人,每人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不得不说,真是好题目!却也是好大的工程啊! 非常惭愧,至今这篇“大”作还处于未完成阶段。我心里充盈着记忆,总在蠢蠢欲动,真不愿将这诺言混过去呢。 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班里洋溢着跃跃欲试的气氛——“写作文没什么好愁的,先完成,再完美嘛!”“同学命题我来写好刺激啊!”“给别人命题的感觉又骄傲又忐忑!”“这周课外补习太多了,写得少,什么时候再玩儿一次?”“我没有写,但是天天读群里的文章,也很过瘾呢!” 参与进来的孩子很多,也令我欣喜——班上被鼓动起热情的多了,懒洋洋不愿意动笔的就少了。孩子们之间的良性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推动力。 在“击鼓传花”游戏中我的四篇作文都在下面,点击红字可查看—— 隔数日,又写《起风了》。 溢洋命题的《冷面》,我也迟早也会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