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却没有什么灿烂的文明,相反,大屠杀时有发生,据说蒙古大军屠杀了一亿多人. 1271年忽必烈立国号为“大元”,自称“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控制领地包括蒙古高原和现今中国大部分地区。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与大元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时期才与四大汗国协议大元汗国皇帝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之后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 大元皇帝元惠宗被汉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于1368年驱逐出中原(长城以北),大元丢失中原地区后版图缩小回蒙古高原地区,史称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鞑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领先后继承“蒙古大汗”称号,但是其统治范围没有再超出过蒙古高原;其后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钦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国同时并存,直到17世纪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国均致灭亡。最后一任蒙古大汗察哈尔部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极击败,其子额哲后来归降皇太极,漠南蒙古诸部于1636年3月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大汗、统辖漠南蒙古诸部,“蒙古汗国”历史正式结束。 西突厥与唐朝战争战败后西迁。阿拉伯帝国统治西亚期间,为对抗十字军东征攻占耶路撒冷等内忧外患,以塞尔柱突厥人为雇佣兵。到11世纪下半叶,突厥部落以塞尔柱人为首迁居小亚细亚,建立罗姆苏丹国。13世纪30年代,乌古斯人卡耶部落首领埃尔图鲁尔获得封地瑟于特,瑟于特遂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发祥地。埃尔图鲁尔之子奥斯曼一世蚕食拜占廷领土,并于1299年自称埃米尔,宣布独立,建立以其名命名的奥斯曼国家。 参见:奥斯曼帝国的成立和奥斯曼帝国大空位期 自罗姆苏丹国于1300年左右灭亡后,位于黑海和地中海间的安那托利亚高原上,分裂出多个独立国家,统称为安纳托利亚侯国。在1300年,衰弱的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安那托利亚地区的控制,该地区由埃尔图鲁尔加齐之子奥斯曼一世率领的侯国统治,掌领安那托利亚西部的埃斯基谢希尔。奥斯曼一世将其国境扩张至拜占庭帝国的边境,并攻下后来的首都布尔萨,奥斯曼一世因而得到“喀喇”(Kara,强大)的称号。奥斯曼一世被广泛地认为是强而有力的领袖,即使在他逝世后,仍流传着一句有数百年历史的土耳其谚语:“他可能强如奥斯曼”[13]。中古土耳其故事“奥斯曼之梦”亦显扬了他的名声,那是一个关于奥斯曼在年轻时预见奥斯曼帝国征服各国的神话。在他在位时,一个正式的奥斯曼政府设立起来,其后这个政府在帝国时期经历了剧烈的转变。此外,政府设立法律实体,称为米利特,各宗教派别及少数民族可在米利特底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 奥斯曼一世逝世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扩张至地中海东部及巴尔干地区。1387年,威尼斯人治下的重镇塞萨洛尼基被奥斯曼帝国攻陷。1389年,奥斯曼帝国在科索沃战役的得势导致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结束,去除了奥斯曼帝国进军欧洲的屏障。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被视为中世纪最后一次大规模十字军东征,但未能阻止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持续扩张,而进攻君士坦丁堡是奥斯曼帝国的关键目标。君士坦丁堡的周边地区几乎已全部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1402年,帖木儿入侵安那托利亚,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哥拉之战兵败被擒,使东罗马帝国得以苟延残息。1402年后,奥斯曼帝国对其占据的部分巴尔干地区暂时失去控制,在1430至1450年代间穆拉德二世在位时恢复对该地区的控制。 巴耶塞特一世的被俘使土耳其人方寸大乱,巴耶塞特一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帝位,在1402年至1413年爆发内战。穆罕默德一世继位为苏丹,结束了争位战争,标志着大空位期的结束。穆罕默德一世的孙儿穆罕默德二世重组国家及军事结构,并在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当时的穆罕默德二世年仅21岁。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17],并开始使用罗马皇帝的名号,但希腊及西欧都不承认穆罕默德二世负有这名号,而俄国沙皇也声称是拜占庭帝国的后继者。为了巩固其名号,穆罕默德二世希望可以夺取罗马。1480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奥特朗托及普利亚,并深入意大利半岛,但穆罕默德二世在1481年5月3日逝世,中止了奥斯曼帝国的远征。 罗马帝国的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罗马帝国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小麦在帝国各地都有种植,尤以东方各省为胜。罗马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橄榄和葡萄,地中海地区是葡萄和橄榄的主要种植地,葡萄的种植范围向北有所扩张,橄榄的种植在西班牙为最多。罗马每年都要从东方的行省输入大量粮食、酒和油,东方行省也是罗马税收的重要来源。在生产技术上,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不高,常见的还是二区轮作,使用摆杆步犁耕地的也多于使用铧犁耕地的。农业产业主要是大规模的庄园,使用奴隶和隶农劳动,小农几乎消失。在帝国后期,这些庄园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罗马帝国时期的遗址赫库兰尼姆城(今那不勒斯附近,因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火山灰掩埋)前后共出土了近二百余具遗骸,美国史密森大学物理考古学家萨拉·比西尔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解到古罗马男子一般身高一点七米,女子一点五五米。 罗马大竞技场建于弗拉维王朝时期,有3层拱门,可容纳数万人,是举行角斗表演的地方,修有复杂的地下设施供角斗表演使用,甚至可以灌水来进行海战表演。凯旋门也发源于罗马,是为皇帝凯旋而建。现在罗马古城中有两座凯旋门,一为提图斯于公元71年所造,另一为君士坦丁大帝在315年所造,上有精美浮雕。 农业方面,西班牙人科路美拉著有《农业论》12卷,讲述农牧技术和管理以及社会经济,这本著作对中世纪的庄园有很大影响。 医学方面,在提比略时期有名医塞尔苏斯(前30年-45年),著有《医学大全》8卷,其中7-8卷记载了许多手术,且叙述详细。马克奥里略时期,有名医盖伦(129年-199年),他任御医多年,著述颇多。盖伦使用猴类解剖以推测人类的身体结构,这开了解剖学的先河。盖伦还提出“三灵气”说,即“活力灵气”、“自然灵气”、“灵魂灵气”,以解释人体的生理机制。盖伦的药物学著述介绍了各种药材,大约有820余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盖伦的学说被中世纪的西方奉为经典,直到17世纪威廉·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天文学方面,有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天文学家托勒密(85年-168年),著有《天文集》13卷。该书集古代希腊罗马天文学之大成,书中使用几何系统来描述天体运动,并有包括1022颗恒星的星图,在古代是极其完备的。另外书中还论及历法的推算,日月食的推算以及天文仪器的制作与使用等等。但由于托勒密信奉“地心说”,为了使这种理论成立,他设计了一种极其复杂的天体几何系统,以解决一些地心说的推算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使推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大致相近。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托勒密的学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地理学方面,斯特拉波(前64年-23年)著有《地理学》17卷。其中对当时罗马人的“已知世界”描写详尽,内容包括欧洲各地以及西亚和北非,涉及各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书中还探讨了环境对各地经济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城市的研究。在地理大发现以前,该书是西方最为详尽的地理著作。 老普林尼(23年-79年)著有《自然史》37卷,内容包括当时科学的各个方面,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医学、农业、矿物等等。《自然史》以老普林尼在多年读书和见闻的笔记为基础写成,全书并无分类,较为杂乱,《自然史》的最大成就在于记叙了各种事物2万多项,摘录各种文献2千多种,使得当时许多珍贵的科学纪录流传下来,是古代极其少见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2世纪的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梯》。3世纪,法学家编成了《格列哥里安法典》和《赫尔莫格尼安法典》,保存了大量皇帝敕令和法令。 罗马法对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定有深远影响,现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如债法、物权法等法律,皆带有深厚罗马法的影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