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学是人的天性 本能。尽管我们这一代人被应试教育“摧残”,但我们依然“不改初心,勤奋好学。”可以说,我们用绵薄之力,推动着为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然而,当我们越学越多越迷茫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掉入了“知识”的陷阱,陷入了“什么都懂,什么都不会。”恶性循环。 2.前文《独立思考:不做“知识”的奴隶!》谈到,知识是规律、思维、精神、能力的载体。我们获取知识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解决现实问题。但要打通“知识与实践”的闭环来提升能力,我们还得独立思考。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怎么才能独立思考?如何把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现实价值?这些问题,我看似很清楚,实则糊涂。 3.昨日师父与我交流,帮助我进一步认清了认知与实践脱节是导致能力增长缓慢的关键原因,而这恰恰与独立思考的效能有关。这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曾经学习过一个知识管理模型:DIKW模型。
4.我相信混迹于互联网知识圈的朋友们对这个模型多少有些熟悉。这个模型的优势是把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海量数据与信息中抽离出来,让我们能够管理数据、获取信息、增加知识。然而,当我深度思考时,我才是意识到,我们囤积了很多知识,但真正的智慧并未增长。或者说,未能打通认知与实践的关节,从而导致能力未能提升。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5.于是,我查阅相关资料,才发现问题所在。我把这个模型理解浅了,所以才没有发挥这个模型真正的价值。我们太注重“分”,没有注重“合”。 6.其实,DIKW模型,是一个完整正反双向认知闭环。正向循环很好理解。一般情况下,互联网公司的知识管理是通过运营数据收集,转化为信息,应用知识,决策判断。这是DIKW模型知识管理的实际应用。 7.反向循环,也很重要。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通过前者发挥作用。即智慧需要通过知识、信息和数据发挥作用。知识需要信息和数据支撑。没有数据,信息就没有价值。数据恰恰源于现实。忽视现实,常常是我们所犯的错误。可我们的学习偏偏从知识开始,因此才会导致前后脱节。因此,对于DIKW模型的双向循环而言,数据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8.这对个人有用吗?当然。从个人角度而言,智慧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当我运用这个模型思考时,个人认知与实践的双向闭环符合这个模型的原理。所谓“数据”,其实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获得的感知。当感知通过意识转化为认知,即是信息。对信息的甄别就是知识,而运用什么知识来处理问题,即体现智慧。这个过程叫认知。然后,采取行动获得反馈叫实践。比如我们感觉天气冷了,这是数据。于是,我们会去查看天气预报确定今天温度是7℃。这是信息。然后,我们知道今天得加衣服。这是知识。只是穿什么衣服才合适?这是智慧。 9.聪明的你一定意识到了。这个完整DIKW模型闭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发生的。比如,时间就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标签。但我们没有注意到,全凭感觉办。因此,智慧增长也就缓慢。你也许会问,这个模型与独立思考有何关系? 10.其实,独立思考就是在头脑中依据已有经验和认知对现实世界建立“模型”,然后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在指导行动和总结反馈中修正“模型”。而DIKW模型正是独立思考的最小认知闭环。运用DIKW模型可以把感知、认知、行动和反馈联系起来,实现双向循环。当你有意识地把DIKW模型运用到每一次行动中,你会发现经过一次次实践,你的能力与智慧都会获得增长。 “在信息中,我们的知识哪里去了? 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哪里去了? 在生活中,我们的生命哪里去了?” ——艾略特《岩石》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