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辨与立场》读书笔记:概念与僵化信息

 秦声何来 2022-01-11


1.今天阅读《思辨与立场数量不多,但收获了“概念”与“化信息”两个触点。从而引发了我的思考,与你分享。

2.都说中文的表达比英文表达更简洁。我英文没学好不会举例子。那就换另外一种能够体现中英文差别的例子吧,比如普朗克的司机与鹦鹉学舌。本质上两者描述的都是同样一件事。但前者用了五个字,后者用了四个字。不过,这只是文字数量上的差异。还有其他差异吗?

3.前者是形容人学人,后者是形容动物学人。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尽管表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者的代入感更强。因为人总是对同类具有镜像同理心,而对动物的同理心要弱很多。所以对于类比动物的例子而言,需要抽象才能够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才能觉得与自己相关。

4.为什么要说这事呢?因为简洁有简洁的好,简洁也有简洁的不好。这与概念相关。概念是什么?概念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换一种表述方式,概念是简洁过后的具体事物。也就是说中文类似于简洁后的概念,英文则类似于未简洁前的具体事物。孰优孰劣还得看具体情况 。

5.我过去常常举“吃过猪肉,看过猪跑,不是一回事。”这个例子。概念不能与切身感受相结合,也就与自己无关。这也是师父常说的触点与感知。

6.先得有意识,再有感知,最后才会有认知。有了认知才能进行思考,有了思考才能促进行动,有了行动才能获得新的感知,才能有新认知,才能触发新一轮行动。我把这个过程称为“知行合一”。这“知行合一”对我而言是一个概念,对你而言或许是一个词,或许也是一个概念,但我们理解是否一致,那暂时不得而知。

7.只有在我们面对同一个具体事物用到这个词语时,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对相同概念的理解差异。常规概念在常规场景下,我们容易达成共识,但对于距离现实生活较远的场景下概念就有可能失效。认知偏差正是由于人的经历不同造成的。比如说孩子这个概念,每个人的普遍理解是一样的,但在具体场景里理解却又是不一样的。有孩子没孩子,有一个孩子和有多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概念与概念之间还有差异,就像高中时,我的一个同学他就不能区分简约与简单之间的差异。

8.基于上述认知,可以说,我们所谈论的“概念”,一定是我们有自己的感知,能够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够清晰和准确使用的词语,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否则,对概念的理解就是不准确的。比如道德、世界观、价值观、民主、自由等等。这些概念若不能在具体事件中领悟和把握,那么对概念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

9.最严重的情况是脑子里只有抽象化的概念,而这样抽象化的概念并非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而是概念生成的概念。那么对概念的理解也是抽象的。抽象的东西在头脑里多,没有与现实结合,人就变虚无了。说话就变成了空话和套话。反正,是词语堆词语,说了自己都不信。

10.进一步说,类似这样概念加概念堆砌出来的信息就像有毒的鸡汤,听着感觉有道理。实则是一堆无用的信息,即僵化信息。举了什么例子呢?还是举那个烂大街的例子:懂得了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这里面有几个概念需要澄清,否则,就是一条僵化的信息。什么是道理?懂得了什么道理?什么标准是过不好这一生?什么标准是过好这一生?什么是一生?道理与过好这一生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11.好吧,凡事不能太较真。不过,这句话对别人可以,但对自己不行。这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律己是对自己好,让头脑更清晰,把握概念更准确。宽以待人是尊重别人的认知,尊重别人概念。

12.毕竟,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尽管世界只有一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