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自己开刀​,剖析“内驱力与坚持”

 秦声何来 2022-01-11

1.昨日师父谈到内驱力与外部结果的话题。内驱力是做事的原生动力,而外部成果是附带的外在体现。这些道理我是理解的,但我为什么做不到?什么才是我的内驱力?为什么我失去了内驱力?我内心深处热爱什么?为什么热爱?如何形成自己的内驱力?这些问题在拷问着我。

2.若一个人坚持十年做一件事,那么,这个人在这件事上一定会成功。例如秦小棒,每天坚持跑步,坚持写英文日记和中文日记,坚持做一道数理化题,坚持每天阅读思考写作和表达。若坚持十年,坚持一辈子,那么无论将来他做什么,都可以把这些能力进行迁移。这些坚持的价值,除了能力增长与实际成果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掌控力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自信。

3.而这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基石:存在感,即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想这也是内驱力的起点。

4.回溯过往,我很难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不是三分钟热度,就是做事之后的一地鸡毛。现在想来不是冲动地开始,就是在过程中无法忍受无聊。结果也就常常是虎头蛇尾。如此想来,这么多年唯一让我长期坚持的事,竟然只有读书。

5.然而,读了这么多年读书,我不是变得越来越好,反而是越来越脱离实际。读书能力不见增长,而其他方面,如做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见增长。如此持续下跌,或许我是掉入了一个陷阱:低效重复。

6.是在坚持,还是在低效重复?

这两者看似相同,却在结果上有着明显地不同。坚持让人变好,而低效重复则是不变或变差。自我剖析,两者差异如下:

(1)坚持是发现了做这件事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或者自己赋予了做这事的意义。坚持指向创造与价值。坚持背后是内驱力。

(2)低效重复是消耗,是外部驱动,是无意义也无乐趣。

7.进一步思考,我意识到坚持与低效重复的最明显差异:是否持续改进。

8.结合自身分析,在读书这件事上,我是没有持续改进的。即没有提高阅读质量背后的理解力,也没有提高阅读数量背后的阅读速度。而读书被我异化成了逃避现实和娱乐的工具。分析原因:

(1)除了读书,我似乎没有其他爱好。

(2)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读书更容易缓解内心的痛苦与压力。

(3)读书不用承担现实责任,让我可以获得掌控力和存在感。

9.从这个角度思考,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并不是内力驱动,而是不得不做。因此,自己也就无法持续成长和变化。

10.进一步思考读书的本质。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知识是为了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人生更有意义若不能把读书所学,用于认识世界,用于认识自己,用于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那么,读书也就失去了意义。

11.每个人只有一个敌人就是自己,准确地说,这个敌人就是头脑中的非理性。想对了,才能做对。持续让自己变好,让头脑更理性,更灵活,这才是真爱自己,也才是真正的内驱力。而这也是需要持续剖析自己行为背后思维的原因。

12.此时,我又想起小棒说的拿自己的头脑开刀,下第一刀很重要。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