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在先于本质:关于人的本性和自由的思考

 蒲公英读书 2022-01-11

打开这本《存在主义咖啡馆》——其实早就知道这本书,也知道它是讲哲学的,很畅销,而哲学似乎一直是我所感兴趣的——但直到最近才由于一个机缘,半被动地打开了这本书。

第一章的标题《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义》有点吸引眼球,但我没怎么注意,开始粗读了一遍。实际这章是一个引子,引出全书,并对全书的内容和缘起做了个概括性叙述,对书中简介中引发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三个人的鸡尾酒吧谈话场景做了详细描述,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很多涉及哲学名人及哲学名词的,大概是说存在主义的发端,哲学思想概述及其深远影响之类的吧,阐述也吸引人,划了很多线,但其实没有很在意,直接划到一个页面的最下面看萨特及其思想受欢迎程度。

我开始感到惊讶。是关于萨特的。

一是他的外表:

身高只有1米52,而且当时27岁的萨特的模样很吓人,佝偻背,右眼几乎失明散光严重脸颊凹陷等我虽然早就知道他外表不怎么样,但不知如此丑陋,而且年轻时就这样。但很多人都提到一旦萨特开口说话,他丑陋的外表就消失了,他公认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思想,这让他的丑脸变得生动而厚重有力量,可能让你精疲力竭,但从不令人厌倦,崇拜者的圈子一再扩大。

二是他所受到的崇拜:

他和波伏娃被邀请一起参加巡回演讲与售书,坐在中间像王座一样的椅子上,他们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存在主义的国王与王后。

尤其他1945年10月28日在巴黎中央大厅的“现在俱乐部”发表公共演讲时,居然人山人海,售票处被围攻,甚至有人当场晕倒——哲学家演讲受到如此狂热的崇拜,在我们中国好像极为罕见,这好像只有明星演唱会才会有的情景。

萨特根据此演讲内容写了一本书叫做《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很出名,早就听说过,但没读过,只记得多年前买过一本存在主义的漫画图解书。打开书柜才发现萨特的这本书我居然也有,和那本哲学漫画书摆在一起,早就买了,只是一直躺在书柜里。

至于演讲的具体内容我本想跳过,以为作者也会跳过,以为只是讲萨特的学说当时有多么吸引人,没想到作者讲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并且说也是这次演讲和由此演讲写成的那本著作里的高潮,还说是当时大家熟悉的一件逸事,萨特的亲身经历。这让我很好奇,仔细读起来。

有个学生曾向萨特请教一个关于选择的难题,实际是个伦理困境,他想为国家自由而战,但这样母亲就得不到照顾了,他该如何选择?作者由此说到了著名的“电车难题”:一辆行驶的火车驶向不远处被绑的5个人,如果扳动一根操纵杆让火车变道侧轨,就会救下这5个人,但如果这样就会杀死绑在侧轨上的另一个人。你是愿意牺牲一个人,还是什么都不做,听凭5个人死去?这个难题的另一个版本是胖子难题,你可以从附近桥上把一个大胖子扔到铁轨上使其脱轨,同样可以救下那5个人,但这样等于你要亲手杀死一个人……

这也是曾经困扰我的一个难题,因此我被深深吸引。

我想到自己很多年前写过的一篇名为《生与死》的小小说,设置了这样一个困境,悬崖边上两个人在一根绳子上,一个人在下面,如果割掉绳子下面的人会死,但如果不割两个人都会死。

生与死(小小说)

姚刚回来了,脸惨白,却不见了王强。

问到王强,姚刚只是沉默地摇着头什么也没说。他默默地帮助王家料理了丧事后,就把他们当作家里人一样待。只是从此,他不再又说又笑,整日里只是默默地玩命地干活,不仅是自家和王家,村里人谁有个什么犯难的他也总是尽力去帮忙。

很快,他凭一身力气和本事盖起一幢新屋,把王家接到自家一块住,两家相处很好,日子过得很美,但仍不见他开朗的脸色。

由于他的热心和能干,村里人推荐他当了村长,他一声不吭地接受了,上任后把村子搞得像模像样,各家的日子都很红火。他出名了,记者慕名来采访,他不见;评他先进他不要;让他入党他不肯。问他为什么,只说声“不够格”就默默地走开。

他不停地忙着干活、做事。但是,只要他一空下来,那一幕就会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撕咬着他的心。

惨白的月光,悬崖峭壁。他在山顶,王强在下面,身上绑着绳子,是他,割断了绳子……他们坚持了许久后,都清醒地认识到,要么两人都死,要么割断绳子——不、不,他宁可与朋友同归于尽也不愿割断绳子呀,可“姚刚你要真是我好朋友,你就割断绳子”,“你以为你这样勇敢,这样高尚吗?错了,你这样……”悬崖下的一声声加了他内心的矛盾……,终于,他颤抖着手握刀割断了绳子……

后来,他死了,临死前说出了那个一直撕咬着他内心的秘密,人们顿时哗然……

但是,萨特没有给出答案,甚至没提方法,他说:

“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选择吧——也就是说,去创造(invent)。”

你可以在各种道德与实际中进行权衡进行比较,但你都得去做点什么,而这个什么是什么,则由你决定,他说没有天赐的奇迹,没有哪个古老的权威能够解除你身负的自由重担。

这让我有些失望。

但因此开始仔细阅读下文,对存在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存在先于本质”有了认识或者说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感到振奋,打算要读萨特的书,至少要把那本在我书柜里躺了很多年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完。

关于“存在先于本质”,我有两点感触:

一是关于人的本性

——人生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因此关于性善性恶其实不必争论。

——人生不能被标签化,“我”始终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一直到死亡为止,任何时候可以重新开始。你的选择你的行动在不断地创造你自己。

突然想到我在随笔《消失》中对过去自己的疑问,曾经有的跑步和写日记的习惯现在都没有了,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想到近年颇为引人注目的《终身成长》,其“成长性思维”的思想源头其实是在萨特和存在主义这。

二是关于自由: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你的选择是自由的。任何时候都有这种自由。

——自由的同时意味着责任,外在因素会有影响但这只构成境遇,你可以做出选择你也应当做出选择,这是你的自由也是你的责任,选择的同时承担责任。

想到以前对存在主义只听过名字,但对其内容并不太清楚,只听过一句也是曾经很流行的一句“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当然大部分人只从字面上理解也并不赞成,也常常是在笑谈中提到——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像有些人宣扬的那样,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只是说要面对现实——人生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就像自由本身也是有重负的,你的选择是自由的,但你得为你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很多年前买的那本当代西方哲学画廊丛书中的《人生与虚无》正好是关于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从书柜里找出来重温,其中也辟了专门章节阐述“存在先于本质”,有两点和上述意思相近:

创造自己的本质:用了通俗语言和画面来表达观点,房屋等物品建造生产之前就规定了它的式样用途等,因此物品是本质先于存在,但人却是先被诞生出来,也就是被抛入这个世界,后才拥有自己的本质。我想的确如此,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无法选择的,出生在怎样一个社会怎样一个家庭都是无法选择的——人先有存在,而后才有本质,这个本质不是由外力给予决定的,而是自己给予的,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本质是由后天创造而非先天决定的。但其实它不只强调人的本质的后天性,还强调了人的本质的发展性。

对存在负责:就从人的本质由自己创造这点出发,就得出要对自己负责的结论,现在本质由自己创造产生了,当然就要对自己的一切也就是存在负责了。

想到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的那句激动人心的话: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这句话的源头其实也在存在主义这,关于选择的自由,你在任何时候都有这种自由,哪怕在集中营那样极端的情况下。

无怪在查看心理学流派中看到有一派被称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弗兰克尔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在弗兰克尔的简介中也有“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创始人”的说法。

还想到了曾流行(其实现在仍流行)的“心态决定一切”的观点,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似乎也有点存在主义的味道,你的选择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人真的能做任何想做的事吗?我很反感对这句话的过分渲染,生物、文化个人背景等还有社会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当然萨特也不否认这些,但他认为这些也只构成了“境遇”:

“也许你认为自己受着道德规范的指引,或者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乃是源于你的心理状态或过往经历,或是因为你周围发生的那些事。这些因素确实会有一定影响,但把它们全加在一起,也仅仅相当于你必须要做出行动的那个'境遇’。而就算这种境遇难以忍受——也许你正面临处决,或是被囚禁在盖世太保的监狱里,或是即将坠落悬崖——你也仍然可以自由地在心中和行动上决定如何去看待它。从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开始,你进行选择。而在选择中,你便选择了你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以说,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对萨特这段话的一个最好注解。

萨特不否认生物学及环境和过往经历及周围人如何做都会影响你和你的选择,但说到底你是自由的,你可以自由选择,同时你得为你的选择承担责任,你选择什么就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注意是“成为”而不是“你是”。

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近年来在心理学和家庭教育中很流行或者说很强调一种有关“原生家庭”的理论,把很多心理问题都归结为原生家庭归结为童年甚至归结为父母的错,豆瓣上甚至曾经有个小组就叫做“父母皆祸害”。

当然对此早就有心理学家提出反驳,如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中就明确指出:

“经过大规模地调查成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童年不幸的关系后发现,结果并不如研究者所预期。虽有一些支持的数据出现,但并不多。……童年时的大灾难可能对成年后的性格有一些影响,但是也仅是少数,且不易察觉。简单来说,童年的不幸不能决定长大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卡伦·霍妮则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尖锐地指出

“他不停地追溯自己童年时候的经历,就是为了使自己相信,他遭逢挫折是身不由己”。

而如果用上述萨特存在主义关于自由选择的思想来看,这种理论就是只强调或者说过分强调了“境遇”,而忘记了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出选择也应当做出选择,这是你的自由也是你的责任。

弗兰克尔身处集中营那样极端的境遇下尚能“自由选择”,何况只是童年遭遇一些不幸甚至有些只是原生家庭不那么完美存在一些问题而已?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写作学教授、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菲利普·罗帕特在《散文写作15讲》中批评“受害者叙事”时也说到:

“有很多人可以克服可怕的童年经历或者糟糕的分手创伤,成为一个完整积极的人,而另外一些人成长于相对平和、充满关爱的家庭,却变成一个自艾自怜、心理残缺的人。我们的苦难(不管早年的还是后来遭遇的)造就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此我们有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选择,这是你的自由!

你应当选择,这是你的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