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二书摘|用40个字弄懂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

 幽莲生梦 2020-08-09

让-保罗·萨特(1905年—1980年),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40字

读懂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

文/贝克韦尔

萨特哲学创造的绝妙之处在于,他的确把现象学转化为了一种杏子鸡尾酒的哲学。

但同时,也是期望、倦怠、忧虑、兴奋的哲学,是山间的漫步,是对深爱之人的激情,是来自不喜欢之人的厌恶,是巴黎的花园,是勒阿弗尔深秋时的大海,是坐在塞得过满的坐垫上的感受,是女人躺下时乳房往身体里陷的样子,是拳击比赛、电影、爵士乐或者瞥见两个陌生人在路灯下见面时的那种刺激。

他在眩晕、窥视、羞耻、虐待、革命、音乐和做爱中,创造出了一门哲学。

与此前用谨慎的主张和论点来写作的哲学家不同,萨特会像小说家一样写作,用不着惊讶,因为他自己就是小说家。

在他的小说、短篇故事和剧本以及哲学论著里,他写下了关于世界的身体感受和人类生活的结构与情绪。不过,他写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宏大的主题:获得自由意味着什么。

自由,在萨特看来,位于人类所有经验的中心,正是这一点,才把人类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其他事物只能在某处待着,听凭摆布。

萨特相信,就连人之外的动物,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在听从塑造了它们那个物种的本能和习性行事。但作为一个人,我根本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我的本性,要通过我选择去做什么来创造。

当然,我可能会被我的生物性影响,或者被我所处的文化和个人背景等方面影响,但这些并不能合成一张用来制造我的完整蓝图。我总是先我自己一步,边前行,边构筑自身。

萨特把这个原则变成了一句三个单词的口号:“存在先于本质。”

在他看来,这个信条便足以概括存在主义。不过,它虽有简明扼要之优,可也有不易理解之劣。大概来讲,它的意思就是,发现自己被抛入世界中后,我会持续创造我自己的定义,或本性,或本质,但其他客体或生命却不会这样。

你可能认为你可以用一些标签定义我,但你错了,因为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断地通过行动创造自身,这一点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的人类境遇之中,以至于在萨特看来,它本身就是人类境遇,从有第一缕意识那一刻开始,直到死亡将其抹去为止。

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存在主义咖啡馆》

莎拉·贝克韦尔|著

沈敏一|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2月版

萨特在一次成功的演讲中,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为题,振奋人心地阐释了自己的思想。其中,他用一个故事,十分典型地概括了他的这种哲学的冲击力与吸引力。

萨特讲道,纳粹占领巴黎期间,他以前的一个学生来找他指点迷津。这个年轻人的哥哥在抵抗纳粹的战斗中牺牲了,之后他的父亲叛国投敌,还抛弃了妻子。于是,这个年轻人成了他母亲唯一的陪伴与支撑。

不过,他真正想做的,是偷偷越过边境线,经西班牙去往英格兰,加入流亡中的自由法国军队,反抗纳粹。他想去浴血奋战一场,有机会来为兄弟复仇,来反抗父亲,以及帮助解放他的祖国。

可问题是,在获取食物都甚为艰难之时,这样做会把他母亲置于无依无靠的危险境地,也可能会让德国人找她的麻烦。

那么,他应该做对他母亲来说正确的事,让她独享明显的益处,还是应该冒险去参加战斗,做对大多数人有益的事?

哲学家在解答这类伦理难题时,仍然会争论不休。萨特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著名的“电车难题”思维实验有共通之处:你看见一辆行驶中的电车,正沿着铁轨冲向不远处被绑住的五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这五个人就会死。

你注意到,如果扳动一根操纵杆,就可以让电车变道至另一条轨道,但如果你这样做了,又会杀死一个被绑在铁轨上的人。因此,你是愿意经手杀掉一个人,还是什么都不做,听凭那五个人死去?

萨特学生要做的抉择,与此类似,可能还更要复杂,因为事实是,他既不能确定自己的英国之行是否真的能帮到任何人,也不确定离开母亲是否会严重伤害她。

不过,萨特无意用哲学家那种传统的伦理学推演方式来进行论证。他领着他的听众,从更个人的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时,感觉如何?一个困惑不解的年轻人,究竟该如何去着手处理这样一个有关如何行动的决定?谁能帮他,怎么帮?

来找萨特之前,这位学生也曾向其他人求助,但没谁能给出明确的建议。他也曾试着聆听内心的声音,期望从中找到答案,可在他的灵魂里,只有一堆七嘴八舌的声音:“我必须留下,我必须要走,我必须做勇敢的事,我必须当个好儿子,我想行动,但我害怕,我不想死,我不得不离开,我会成为一个比父亲更棒的人,我真的爱我的国家吗?难道我是装的?”

萨特听了他的问题后,简单地说:“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选择吧,也就是说,去创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天赐的奇迹,他说。没有哪个古老的权威能够解除你身负的自由重担。你尽可以小心翼翼地去权衡各种道德与实际的考虑,但说到底,你都得冒险一试,去做点什么,而这个什么是什么,由你决定。

萨特要告诉我们的是,也许你认为自己受着道德规范的指引,或者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乃是源于你的心理状态或过往经历,或是因为你周围发生的那些事。这些因素确实会有一定影响,但把它们全加在一起,也仅仅相当于你必须要做出行动的那个“境遇”。

而就算这种境遇难以忍受,也许你正面临被枪决,也许你即将坠落悬崖,你也仍然可以自由地在心中和行动上决定如何去看待它。从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开始,你进行选择。而在选择中,你便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即存在先于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