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如何来打比方,这首宋词可谓千古一绝

 格林书屋 2022-01-11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神往。在此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常清君特从被誉为中华文学三大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中,摘取其中精华佳作,再次与大家共同赏析品味,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常清君首次接触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那首哀怨婉转、缠绵悱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在小时候听到由谭健常谱曲、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这首现代流行歌曲之时。

全首词如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实在中国古代,“词”本身就是合乐的,也就是说,“词”最初主要是写出来演唱的,而不像其他文章那样主要是写出来阅读的,每一个词牌名都对应着相对固定的音乐旋律,就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

同一词牌有相对固定的字数、格式(排版)和平仄要求。只是由于年代久远,绝大多数词牌的曲调都失传了,只留下了其中的歌词。

“虞美人”词牌来源于一个凄美故事

“虞美人”这个词牌源于秦汉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虞姬,那是一个壮美感人、至死不渝、流传千古的霸王别姬的爱情故事。

常清君从小就对项羽这个人心存敬意,在一般人眼里,他可能只是个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而已;在我眼里,他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英雄豪杰。

无论是在巨鹿之战中,他以破釜沉舟的气概,率军大败秦将章邯;还是在鸿门宴中,他不忍心趁机杀死劲敌刘邦;无论是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声中,他与自己所深爱之人虞姬诀别;还是在乌江边上,他因感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主动放弃渡江回根据地重旗鼓、东山再起的机会,拔剑自刎身亡。这些我都觉得可圈可点,甚至可歌可泣。

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也!

在常清君看来,如果没有项羽,中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

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曾写过一首题为《夏日绝句》的五言诗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对项羽悲壮之举的点赞,来暗讽南宋王朝以及自己丈夫临阵脱逃、苟且偷生的行为。

对“离愁”的比喻可谓千古一绝

言归正传,词作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有另一版本亦写成“春花秋叶何时了”,常清君觉得,“春花秋月”“春花秋叶”这两种意境都令人心醉,前者更重在“春花”和“秋月”这两种具体的事物,后者更重在“春天”和“秋天”这两种不同的季节。

常清君在这里重点说一说具有压轴意义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若从修辞上来讲,有些类似我在前几天所发布赏析的贺知章《咏柳》的最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者都同时使用了设问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贺知章《咏柳》中比喻的本体是春风(喻体是剪刀),春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至少还可以通过身体皮肤的冷热感觉来感知其存在;而李煜这首《虞美人》词中的本体是“离愁”,不仅看不见、摸不着,连人的身体外表也感受不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相比春风更为抽象。

那么要想直接准确描述这样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的数量多少,是非常困难的,最佳办法就是打比方。

常清君同样在前面赏析贺知章《咏柳》诗的时候,说过“在总共60多种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几乎谁都会用,但究竟用得是否贴切,用得是否新颖,用得是否雅致,却有高下之别。”

李煜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一种更为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喻体,即滚滚向东流入大海的“江水”,来比喻自己的离愁究竟有多深多苦,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与他写的另一首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效。

常清君云:试问君多少,离愁别苦唯自知!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