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西平|连饭都不好好吃,还谈什么奋斗人生|王阳明游乐宴欢启示录

 源源不断 2022-01-11

图片

五百年后的今天,重读王阳明,我们是否从他那游乐宴欢的生活中,看到了一张不一样的面孔呢,是否也感知到一些别样的良知呢?

公元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父亲王华是状元,再往上追溯,爷爷、祖父、高祖、世祖,个个优雅顶流,更要命的是祖传基因,使得他们的颜值一代比一代爆,王氏美男军团,亮闪闪着五百多年前的天花板。

根据基因画像,成年后的王阳明应该是细目美髯,一生戎马烟尘,却又铁笔丹心,明代一哥,名副其实也。

王阳明是大哲学家,悟道心学,解决人的世界观问题,一直到现在,人们对他的研究热情不减,然而对其饮食观鲜有关注,就像人们没觉他是个诗人,也没认为他是个吃货。

通读王阳明后,我认为一哥的饮食观,遵循“一食一思”的原则,认为食物是致良知的媒介。换一种说法是,食物不是让你的舌尖打激灵,而是通过吃的实践,内心达到一种妥帖,一种人生的慰藉。

王阳明在一首诗中表达了他的饮食观: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

人嘛,活着于一粥一饭间,讲求个落到实处,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醒来该干嘛干嘛去,无心而为,自然行事,化大道为简,方能抵达修身圣境。

王阳明告诉那些饮食男女们,要好好吃饭乖乖睡觉啊,不要像那些故弄虚玄的道士,动不动搞起“辟谷术”和“养气法”。对此,比他小86岁的陈继儒非常认同,他说:“一切人吃饭时不肯吃,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眠食不得自如,岂得长生邪?”

想想,也是啊,连最吃饭睡觉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奋斗人生,更别提诗与远方了。

图片

在经历了青年时代的奔波,科举的洗练,亲历了官场百态世相 1502年,王阳明短暂休整后,开始了他的游历与和探索。他要深入山水,寻求跨入圣境的秘籍,通过茶饮酒食,铺展他的江湖人生。

这一年,他正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整天跟那些司法卷宗打交道,加之肺病不断侵袭,心情非常糟糕,于是他决定向大明天子朱祐樘写封信,脱身到湖南湖北以及绍兴老家等地游历,体验山居生活。

这年秋天,他来到了一座山里,夜间沿着溪水散步,月色映照在松柏上,阵阵山风吹来,他感到脖颈发凉。下雨了。正当他不知所措时,忽然“山翁隔水语,酒熟呼我尝,”一位老翁隔岸唤他,说酒热好了,小老弟过来尝尝,暖暖身子吧。

一听有好酒,王阳明三步并做两步,撩起裤角踩着溪水奔去,主人笑盈盈地迎他进门,献上新鲜的水果,摆上了丰盛大餐,并奉上自酿的野酒,“露华明橘柚,摘献冰盘香。洗盏对酬酢,浩歌入苍茫。”两人洗净杯盏对酒当歌,此时此刻,置身于山水,忘情于苍茫,传说中的治愈生活就此低炭开启,王阳明有点恍惚……

不久,阳明先生登上九华山,结识了化成寺的实庵和尚,写下了《阳明化成寺茶诗》。“茶分龙井水,饭带石田砂。”实庵一看来者才30岁出头,风骨不凡,想必一定是高人,遂用寺外的龙井水冲泡九华佛茶。他说,这些茶都是俺亲自种,亲手采摘,烘焙,每一个环节刻意求工。

王阳明轻呷了一口黄绿清亮的茶汤,顿觉沁人心脾,竖起大拇指冲和尚连连点赞,他说佛门珍宝,果然名不虚传啊。

其实王阳明更喜欢听实庵讲那些藉茶清修的山居故事。一来二去,俩人相见恨晚,不知不觉,茶过三巡,日头西落,倦鸟归巢。

实庵提议让王阳明住上一宿,说来一趟不容易,就尝尝他做的黄粒稻饭吧,看看山里的星星,赏赏云卷云舒,体验一下仙家生活。这也随了王阳明的愿。

不料当晚幸运之神降临,先生睡在实庵的僧屋里,透过纸窗,看到了神光,“金骨藏灵塔,神光照远峰。微茫竟何是,老衲话遗踪”。他急忙披衣奔出,望着对面黑魆魆的山峰,仿佛九华菩萨金乔觉向众山灵讲授佛道……

图片

几年后,王阳明迎来了一生中最苦的时刻。

1506年,得罪了宦官刘瑾,先生被贬发派贵州龙场。

第二年春天,先生赴龙场途中,刑部老同事,时任浙江按察事佥事的好友杭淮为他送行,送子远行役,踯躅伤我心。”杭淮极度伤心,遂写下《送王阳明谪官龙场驿》表达心情,王阳明也回敬了《八咏》《南游三首》。

那一刻,二人交好的往事浮上心头:他们一起进京赶考,同年考取进士,一起主持案子……杭淮记得有一年八月十六日,他在王阳明家做客,月色升空,酒食芬芳,二人谈诗论赋,并乘兴引吭高歌,起舞弄清影,好不自在,没想到如今阳明兄惨遭奸人陷害,落得如此下场,可恨啊。

与杭淮道别后,王阳明一路南下,于1508年3月到达龙场。

来到这里,发现环境比想象中的更恶劣,真可谓“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王阳明穷得连饭都没得吃,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吧!这年冬天,他写下了《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描述了自耕自种自食其力的荒居生活: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初到龙场,当地刀耕火种尚未开化,加上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一肚子的委屈不知道该向谁说。

可还是活下去要紧啊,王阳明只得找一些荒废的山地,自行制作农具,开拓打理田园生活。

“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先生在岩洞里生火做饭,在石板上睡觉休憩,灶台和床,都是自然天成。

“畦蔬稍溉锄,花药颇薙莳。”先生像陶渊明那样,种上蔬菜和喜欢的花药,辛勤劳作,收获希望。

“起来步闲谣,晚酌檐间设。”生命苦闷无味,好在有酒,先生夜夜对着石壁上的人影,抱着酒瓮自酌自饮,他说,“酒向山中味转佳”,山中的日子虽苦,可山中的酒浓缩了花草菁华,就是香啊……

就这样,过去一向羡慕的山野生活终于来临,只是,哪能比得上人家实庵和尚的仙家生活呢。

龙岗,一个命名无比神气,却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幻灭延绵着幻灭,无尽的幻灭将眼前这位大明铁汉狠狠击倒,令他屈服于柴米油盐,令他放下架子,摊开那双灵魂震颤的双手,劈柴、挑水、采蕨、煮饭,创造属于自己的“张大民式”的幸福生活。

“何日扁舟还旧隐,一蓑江上把鱼叉”,阳明先生梦想自己过上渔翁一般的闲散生活,憧憬着亲自耕种的地,来年大获丰收。他还盘算着,届时请贫困的山民吃饭,给他们施舍一些香米,让良知在困顿中获得自由。不仅如此,他还要给山雀留一些口粮,让世间生灵,感恩这伟大的劳作……

一开始,当地人对王阳明敬而远之,时间久了,被他博爱众生的精神所教化,主动协助这位有良知的落难人,砍树伐木,建造“龙冈书院”

当地官员也闻讯赶来,谒见这位从中央下放来的高官,贵州彝族土官安宣慰派人给王阳明送来了米肉,马匹和钱物,并给安排了仆从,却都被王阳明婉言谢绝:哥缺的不是这些,哥需要安静悟道。

图片

1513年,王阳明42岁,摆脱了龙场困境,重出江湖,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从事中央马政业务。

其实这是个闲职,如此一来,王阳明便拥有大把时间,骑上他心爱的大马奔赴滁州附近的山里,与粉丝们会面,并通过“海选”,将部分可塑性强的铁杆粉转化成心学弟子。

王阳明讲学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不设集体课堂,不把大伙圈在一间屋子里,而是天作幕地作席,带领数百弟子浩浩荡荡遨游琅琊山,他们浮云野思,一路高歌,抑或围着美丽的瀼泉,即兴参悟,现场有什么问题及时向先生请正。

就这样,王阳明借山水酒食阐发“良知”思想。并且自掏腰包,像欧阳修那样,设下“太守宴”,犒劳众生。

山谷里经常歌舞升平,响彻着心学学院动人的校歌。

王阳明也就此写下了诸如“狂歌莫笑酒杯增,异境人间得未曾”这样的诗句。

知道的,他们在开展户外游学,不知道的,以为这帮人在搞传销大会。朝廷里的顶头上司也是睁眼闭眼,因为他们听说心学有大用。

果然,王阳明的心学很快运用到了实战中:江西反贼叛乱,王阳明采用“攻心”术,率军擒获了宁王朱宸濠,围剿了农民起义领袖池仲容。

1519年10月2日,为了表彰王阳明的功劳,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他授爵,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并准他回余姚探亲休养,派人给送去羊酒,以及金银珠玉、锦绣文綺等。

图片

王阳明回乡途中,又一次来到九华山,受到山僧远迎。此山僧先生没有交待,有可能就是生庵和尚。

与7年前相比,阳明先生已经功成名就,他的英雄事迹自然也顺着九华山的风,传到了生庵的耳朵里。老僧自然开心,好酒好茶好肉款待这位老朋友。王阳明喝得大醉,提笔写下了《归途有僧自望华亭来迎且请诗》:

方自华峰下,何劳更望华。山僧援故事,要我到渠家。

自谓游已至,那知望转佳。正如酣醉后,醒酒却须茶。

来到老家的这一天,刚好是父亲王华的生日,儿子平叛了贼乱,又当上了大官,老爷子高兴啊,“于是会其乡党亲友,置酒燕乐者月余。”天天请乡民们吃大餐,分享他们的欢乐。在这期间,王阳明“日与宗族亲友宴游,随地指示良知。”在游乐宴欢中随地指示良知,发扬当年的琅琊游学精神。 

回到儿时熟悉的龙泉山下,王阳明经常携弟子在天泉桥水旁品酒吟诗、研究心学。

1525年8月中秋的一个晚上, 一个值得勒石铭记的时刻,53岁的王阳明在碧霞池上再次宴请百余门人。

还是那样的教学风格,在杯酒中指示良知。待酒过三巡,门歌渐动。

娱乐节目开始,有人投壶聚算,有人击鼓,有人泛舟。先生诗兴在酽冽的月色下发酵,挥毫泼墨,写下了“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之句,瞧,一个“狂”字,多少豪情掠浮云啊!

在这期间,王阳明拜访了他的恩师许半圭先生。到来这天,许先生正与老伴磨麦,见弟子衣锦还乡却态度很冷漠,让阳明在磨前站着,等他磨完麦再说。老师这么指示,王阳明自然是不敢乱动。直到先生磨完麦,阳明上前肃拜,先生回礼,然后亲自去打水,呼老伴做一笼新鲜的麦饼出来让阳明尝尝。

王阳明还赴钱塘拜会了比他大一岁的诗人方太古,这次有趣的会面被谈迁录进了《枣林杂俎》:“王阳明先生过钱塘,山人兰溪方太古享之脱粟野簌,明日阳明报如山人。方曰:'野人为野人固当,公彻侯而野具,得毋非情耶?’阳明为笑谢。”

虽说当时的王阳明名气很大,但方太古却并没有因此而“兴师动武”,只是以粗茶淡饭招待他。

第二天王阳明回请,以为方同学吃素,也同样筹备了一桌蔬菜,方太古进门一看,桌上竟然没半点肉食,于是责怪道:“我是个粗人,以粗食待客是本分,可你是有身份的有功之人,为什么也用这样的饭来招待我呢?不合情理吧?”王阳明一听直接懵了,连说对不起,立刻招呼人上最好的羊肉和美酒。

图片

1526年“双十二”这天,55岁的阳明先生老来得子,大儿子王正亿诞生。

按照越人习俗,孩子出生三天后,王阳明召开了汤饼会,宴请乡民吃汤饼。一时间,登门庆贺的“老铁们”络绎不绝。

这件事王阳明专门在一首诗中记录了,“洗儿惠比金钱贵,烂目光呈奎井祥”“偶逢灯事开汤饼,庭树春风转岁阳”“不辞岁岁临汤饼,还见吾家第几郎?”

年过半百的“老王头”喜乐溢于纸表,这些句子至今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诚恳。

遗憾的是,孩子未满周岁,昏庸无道的“朱老大”又派王阳明带病出征两广巡抚。不料这段经历成为先生一生绝唱。

三年后,王阳明因“咳痢之疾”,最终客死在告病还乡的船上。一代圣贤就此谢幕,先生的形象就此定格在大明王朝日渐坍塌的天空中。

然而五百年后的今天,重读王阳明,我们是否从他那游乐宴欢的生活中,看到了一张不一样的面孔呢,是否也感知到一些别样的良知呢?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转载刊发请与本平台联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