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谋士出谋献策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特点

 新用户03284505 2022-01-11

古代智谋之士以他们的智谋来服务于帝王将相、权贵高官,他们被称为军师、谋士、幕宾、幕僚、门客、拾遗、智囊、师傅、参谋等,其基本职能是提供智谋、策略、计划,以供他们所服务的主人做决策。主政者需要人才,需要文臣武将,需要有智谋的人来为他们出谋划策,而有才智有谋略的士人也需要让他们的智略得到发挥,并借助于行政力量来转化为政策和实施方案。智谋与权力结合,士人与帝王或权臣联手,这成了古代决策机制的重要方面,古代帝王和高官的决策几乎都离不开智谋之士的出谋划策,决策机制需要谋略的参与。

文章图片1

张良(剧照)

古代智谋之士有各种各样的为帝王、高官或权贵进行智谋服务的方式,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通过成为帝王之师或帝王的谋臣来献谋献策。

这是古代智谋之士所首先的出谋划策的最理想的途径,智谋之士作为帝王之师或帝王的谋臣,辅助帝王成就霸业,这是古代有志于官场的士人的理想途径。帝师或谋臣因为其服务对象是帝王,所以他们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特别大,这是因为,在专制集权制度下,帝王掌控着最高决策权,帝师或谋臣的智谋一旦被帝王所采纳,所发挥的作用当然是非常大的。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帝师名闻遐迩,如辅助文王克周,帮助武王伐纣的姜的牙;辅佐齐桓公革新朝政、富国强兵的管仲;协助秦穆公推崇文明教化的百里奚;为成吉思汗出谋划策的耶律楚材;为朱元璋运筹帷幄的刘基;辅佐明朝皇帝朱翊钧开创“万历新政”的张居正等,皆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谋臣,长期被传颂。

第二,选择为公卿、将相出谋划策,成为重要的谋士、家臣,通过智谋服务为权贵、重臣运筹帷幄。

在封建王朝,公卿、将相等在朝中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帝王,其权力很大,而公卿、将相身边的谋士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很大。公卿大臣奉旨处理军政事务,或者朝中的竞争等,都需要有策略,需要对应对方案作出决断,这就需要有谋士为他们出谋划策,而且,公卿将相常常需要有应对皇上的策略,需要与政敌斗争的智谋,比如,如何上奏才稳妥?如何采取行动才能得到有利于自己的旨意?奉旨后该如何处事?还有,该如何在帝王与大臣之间进行协调?如何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如何在官场竞争中以智取胜等,这都是公卿、将相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而有了谋士提供策略,他们便能有更好的策略,有更正确的决断,有更稳妥的应对方案,有取胜的更大把握。

其实,历史上相当一些帝王,在登基之前,其身份就是公卿或大臣,在他们身边,也常常有重要谋士,比如,李世民在当秦王时,秦王府就已经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重要谋士,而这些重要谋士对于李世民来说,无论是在战场上克敌制胜,还是在朝中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争斗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参谋作用,“玄武门之变”,若是没有“房谋杜断”,成功的几率要小得多;再如,雍正还是雍亲王时,身边就有谋士戴铎,戴铎曾为雍正提出夺嫡妙策,为雍正在诸王子夺位竞争中获胜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没有谋士的辅佐,雍正在夺位斗争中不可能脱颖而出;又如,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身边就有姚广孝这位很有智慧的博学和尚为他出谋划策,朱棣能在“靖难之役”大获全胜,与姚广孝的智谋支持是分不开的;还有,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王时,一直是魏王,没有称帝,他身边有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谋士,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壮大贡献很大;曹丕称帝前有司马懿等做谋士,司马懿对曹丕巩固政权作用非同寻常。总之,历史上一些王公、权臣在登基前,身边常有非常重要的谋士辅佐,常有谋士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在争夺帝王的竞争中创造获胜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公卿、将相的谋士与帝师谋臣有相通的方面,当谋士们所服务的主人由公卿、将相变成了帝王时,这些谋士们的身份也就变成了帝师或谋臣。

文章图片2

“房谋杜断”(剧照)

第三,智谋之士作为布衣书生,通过著书立说、收徒布道、传播舆论等,以在野或归隐的方式为有权力有地位的重要人物提供智谋服务。

智谋之士不一定入朝为官,不一定进入官场,他们也能用他们的智谋来影响朝政或重要决策。历史上,常有一些智士,他们不入朝,不涉足官场,他们作为在野的士人,或归隐于山林,但却能通过著书撰文,通过培养门徒,通过发布舆论等,来影响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促使局势发生变化。这些在野或归隐的智谋之士看似有出世者的超脱,过着闲适悠哉的生活,而在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放弃入世志向,并没有放下对世间政事的关注。他们闲居于民间,或隐居于山林,但其内心却仍藏着经世致用的政治谋略,他们以运筹帷幄为乐事,以传播智略为己任,乐于悠闲却不甘寂寞,身居山林却胸怀天下,过得像是闲云野鹤的生活,心中藏着确实朝中的大局和天下大事。比如,鬼谷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隐居高山深谷之中,研究纵横谋略,著书立说,培养门生,以他的纵横谋略来影响天下大局。他所编著的《鬼谷子》一书深刻地阐述了纵横家的谋略理论,影响深远;他通过苏秦、张仪等门生,影响战国时的各国的关系,鬼谷子成了归隐的谋士的典范;又如,谋略名家黄石公,据传,黄石公隐居于山野,编有《素书》《黄石公三略》等重要的谋略著作,对古典谋略的传播很有贡献,他的《素书》是张良辅佐刘邦的智谋理论来源;再如,唐开元年间的著名隐士李筌,隐居时编写了《阴符经疏》和《太白阴经》等,为政坛人物提供重要谋略,以他的智谋来影响当时的政局。

智谋之士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演绎了十分精彩的谋略事迹,成了影响政治、军事、外交的重要的人物群体。从先秦到两汉,智谋之士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出谋划策或著书育徒来发挥他们的谋略的影响力。先秦诸子们执着地劝说各国君王采纳他们的策略建议,竭力用他们的思想策略来影响政局。最为典型的事例是战国时的纵横家们,他们游说四方,以他们纵横捭阖的策略和能言善辩的说辞来说服各国君王采纳他们的计策,聘他们为重臣,推行他们的理论,而他们也因此而掌大权获巨利,成为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还有,古代谏臣们向君王进谏上言,以自己的智谋劝说君王纠错行正,以他们的智谋来牵制权臣等。此外,古代学者书生们著书立说,立言献策,说政事,谈兵略,纵论天下,尽力想让他们的智谋为政坛要人采纳。士人的智谋无疑是中国古代谋略文化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智谋之士为帝王出谋划策,为公卿大臣献计献谋,无论是在朝的或是在野的,他们的智谋虽受到了他们所辅佐的“主人”的重视,但是,他们往往没有决策权,也没有实施策略的实际权力。因而,古代智谋之士更多的主要是以军师、门客、幕僚等“伐谋者”的身份来为主政者提供智谋服务的。智谋之士献计献策,而由他们所服务的“主人”来做决策,并将策略变成政策措施而付之实施。

所以,智谋之士的服务方式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务虚设谋”。作为主政者身边的谋士,他们所谋的多属于“虚”,所提供的智谋、谋略、策略,多是属于设想;他们所谋划的方案主要是供选择、待决断的,只有他们所服务的“主人”才能让谋略、策略由“虚”转变为“实”,通过其决策权和实施权来让策略变成可行性的政策方案。

显然,设谋献计是智谋之士的主要服务方式,而因为谋士们没有决策权,就只能向他们所服务的“主人”献策,而不能做决策;谋士们只能提建议,不能把建议变成政策去实施。谋士的谋略重在“谋”,而只有决策者才能使“谋”成为“策”,将其作为政策推行,以发挥实际效用。

那么,为什么设谋献计成了古代智谋之士的服务方式,为什么智谋之士的服务特点是“务虚设谋”呢?

首先,士人谋士大都是读书人,他们有执着的理想但却缺乏实现理想的手段。士人年轻时以熟读古代经典为主,他们掌握了各种学识,有的以治儒家经学为主;有的则兼学儒、道、法、墨等各家学说;有的侧重于研读纵横家、兵家、阴阳家等学说,所以,他们往往学识渊博,知识丰富,他们都是有学问的士人,不少士人能将知识转化为谋划的能力。此外,不少士人是很有智慧的,他们是有知识的智者,他们知道如何用他们的学识来谋划重要的方案,他们善于用自己的智慧来设谋献计。所以,设谋献计成了他们最擅长于做的事。

而且,有学识有智慧的士人常常有着执着的理想目标,他们不负平生所学,想一展胸中抱负,而他们远大的抱负常常使他们远离现实,不屑于与现实妥协,所以,他们不甘愿屈服于现实,不愿屈身求人,这使得他们重视谋划、擅长于设谋献计,而不善于根据实际去实施策略。

其次,智谋之士一般手中没有实权,不能做出决策,只能设谋献策,让所服务的主政者进行选择和实施。士人作为帝王、公卿和将相的谋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出谋划策,但大都没有权力,不能代决策者做决策。谋士以谋为主,不做决断。而且,帝王、公卿和将相深知谋士有渊博学识和高超智慧,对谋士们往往有警戒之心,他们是不会放心让谋士们拥有决策权的。聪明的帝王对大智者历来都有提防之心,不敢把决策权交到他们手里。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刘邦对张良很不放心,一直提防着,不给实权;曹操对杨修、荀彧一直有警戒心,感到有威胁便找理由处死他们;朱元璋对刘伯温一直不敢放心,刘伯温离朝了,朱元璋仍不放过他;雍正在夺位时采纳了戴铎的建议,而最后戴铎却被雍正害惨了。

文章图片3

荀彧(剧照)

当然,士人谋士没有决策权对他们专心于出谋划策或许是有好处的,他们不用那么费心去争夺权力,只需紧密依附于“主人”,争权的事让他的“主人”去做;不做决策,不用纠缠于繁杂政务,能用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谋划大事,提供策略。

再次,智谋之士一般在政治、经济上有依附作用,他们依托于所服务的政坛人物,不易做出自己的决定。他们与所服务的“主人”站在同一立场上,拿着“主人”的薪金,这种依附性使他们无法拥有决策权,当然,智谋之士在思想上往往有较强的独立性,他们能独立思考,有创新观念,能提出有新意的建议,能提供与决策者见解不同的策略,所以,他们的设谋献计能受到重视。

士人思想的独立性对于谋略思维非常重要,士人思想意识的独立性使他们经常能将自己从环境中独立出来,不为环境所吞噬,能有一定的自持、自尊和自立。而有了自立思想,才能提出有创新意识的谋略,才不会为奉承于主人而放弃新见解,不会因短期利益而放弃策略,不会因迎合权贵而放弃对求真的追求。

所以,有相当一些士人谋士虽依附权贵但却不一味地向权贵妥协;虽为“主人”出谋划策,却不会投“主人”之所好,他们虽不是淡泊名利的人,但却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绝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一旦提出一个好策略,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这才是真正的谋士,这才是有独立思想的智者。

士人谋士的思想独立常常与人格独立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说士人谋士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依附性,但因为他们有思想境界,有理想追求,所以,在人格上,他们是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士人谋士的人格独立主要体现在他们坚持自己对求真执着探索,他们根据所认定的道理、事实来设谋献计,认定是正确的策划,他们是不会改变的。

真正的谋士,把坚持自己的谋略视为是学问、人品的体现,所以,在历史上,不乏谋士执着坚持自己策略的事例,即便是君王下旨否决,谋士仍坚决不放弃。

文章图片4

田丰(剧照)

三国时的著名谋士田丰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田丰是河北冀州谋士,他博学多才,见识奇特,多有权谋,他曾任侍御史。汉末朝中外戚与宦官争夺时,田丰不满宦官专权,辞官回故里。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田丰带着振兴汉室的希望,应袁绍之邀,出任别驾。

田丰为袁绍出谋划策,在袁绍征战诸侯的过程中屡出奇谋,袁绍采用田丰的计策,灭了公孙瓒,平定河北,袁军成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汉天子因董卓之乱被逼离开都城时,田丰献奇策,力劝袁绍尽早图谋,奉迎天子,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可是,缺乏远见的袁绍拒绝采纳田丰的计策,失去了一次极好挟天子令诸侯的机会。

建安四年,处于弱势的曹操向力量相对强大的袁绍挑战,双方争夺北方霸权,田丰深知曹军力量虽弱但却有奇兵,他向袁绍建议以稳打稳扎的持久战来应对曹军的挑战,但袁绍不听,固执地坚持向南远征,这使袁军陷入了十分被动的状态。而当曹操东征攻击刘备时,让袁绍有了乘机奇袭曹军的大好机会,但袁绍又一次放弃了,他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提出的奇袭许都的奇策,彻底错失良机,失去了击败曹军的机会。

曹操稳定后方之后,开始与袁绍争霸,双方在官渡决战,田丰再一次出奇谋,建议袁绍利用有利地形据险固守,并分兵抄掠曹军的疲惫之师,而这一次,袁绍还是不听,田丰再三劝谏,执着地坚持自己的计策,而袁绍不知好歹,不明白田丰奇计的妙处,他大发雷霆,认为田丰是临战妖言惑众,将田丰关进大牢。后来双方的决战,不出田丰所料,袁绍于官渡之战大败而归。袁绍感到无脸见田丰,于是,下令将田丰杀了。

田丰本来对袁绍讨伐董卓抱有希望,受邀任袁绍的谋士,但袁绍昏庸多疑、缺乏远见,田丰屡出奇谋,袁绍多是拒而不纳,田丰一直执着地出谋划策,坚决不放弃,直到官渡之战袁军大败后田丰被杀,这是一个谋士执着坚持自己的策略主张的很典型的例子,是值得赞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