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雪舞卧龙家

 昵称45109175 2022-01-12

深冬,我在湖北襄阳采访。稿件发出,一身轻松。由于订购的返程票是夜车,白天尚有自由行时间。面对宾馆窗外的雪花,我忽忆起《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一章中,刘关张冒着大雪,走近诸葛亮居住地,看到一位老者冒雪而来,陶醉于'’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由此,萌生去卧龙先生——诸葛亮隐居地一游的念头。

到了距襄阳不远的隆中。尽管山不高,水不深,但峰峦溪谷的迂回幽深、曲径两侧的松林竹丛,让人感到神秘,继而肃然起敬。我走到隆中青石牌坊前,雪花渐渐稀疏,寒风戛然而止,加之气象原因游人少见。由此,我乐得伫立读碑、宁静思古。


四柱三楼的古牌坊是隆中第一景,也应是标志性景观。漫漫史潮、百代更迭,东汉末年乃至魏晋陈迹基本消失,即便是唐宋元明历史遗迹,在此也寥寥无几。眼前的古牌坊,原来是晚清光绪年间所建。历代一些风云人物历尽磨难、洗尽铅华,让有心人细品时,便像古窖珍藏的佳酿,万般浓郁,滋味绵长。我看到,隆中古牌坊光鲜滑润,或许是无数拜谒者倾情爱抚所致?

诸葛先生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深镌牌坊两侧,在积雪中半掩半露。中间部位,为杜工部名句“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背面仅有5字,是苏东坡对诸葛亮的评语:“三代下一人”,称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物。这种恭颂之语,出自才华横溢,一向恃才傲物的苏大学士之口,足见“诸葛大名垂宇宙”。

我边看边想,全不顾密集的雪花去而复返。洋洋洒洒覆盖了隆中景区。遥想康、乾时期,恰是一代统治者励精图治、拓展疆域之时。清晚期,恰是满清政府内忧外患、惶然无措之时,这两个时期,当朝自然企盼有诸葛亮这样的中流砥柱受命危难、力挽狂澜。在诸葛亮故居重修遗迹,或许表达了清帝思贤若渴的心态。


好在,雪迹显露处,两处汉晋遗迹在我游走时进入眼帘。尽管通体斑驳、字迹漫漶,但被权威人士认定,为此地最“年长”之物。一是梁父岩前的抱膝石,二是三顾堂前的六角井。巨石之上,已见不到抱膝长啸、志在千里的俊朗青年;古井之内,汩汩清流也已干涸。当我把青石与井台一片积雪拂去时,又一次看到青石表面被人抚触后的那种光润。先生虽走远,后人依然不停地感念他。我联想——古往今来,有些人尽管当红一时,在“台后”刚刚卸妆,盛誉和口碑便随之消散,冷漠随之袭来。而诸葛先生,虽与今世相隔千古,因一生勇于担责、襟怀坦荡、才华横溢,音容便如朗月高悬,永驻芸芸来者心间。

明弘治初年,朱氏宗亲朱见淑醉意醺醺地来到隆中,见此山势奇特、云霞隐现,便大呼是一块风水宝地,发誓要归为己有。不久,他被袭封为襄王(王号简王),便命人把诸葛草庐拆毁,为自己修建陵寝。天道彰彰,果报不爽。翌年,这个妄想“拆毁他陵增己阴寿”的朱见淑便一命呜呼,埋在这里。设置“风水陵寝”企图安睡万年的贪婪者,自然始料未及——百余年后,精心建造的陵寝,被李自成义军捣毁掏空。恶俗不堪的朱见淑,骸骨、棺椁也在利刃烈火中化为灰烬,仅剩下在历代风雨鞭挞下、在无数游人唾骂下,一座孤零零的土堆……


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三顾茅庐'’历史背景地。路过'’骑驴老者'’过桥之处,发现诗中所描写的梅花,零散稀疏绽放在小木桥周边的土坡上。淡黄色小花优雅低调,与坡下潺潺流水相映成趣。随着缕缕寒风,一阵阵清香扑面而至。我想,人在青壮年,当如羽扇纶巾谈笑退敌的诸葛孔明。渐入老境,还是应效仿骑驴买酒、一路吟唱、不思进取、陶醉当下的超脱老者。于此,我采了一枝黄梅,轻嗅其香,深感其意。

 旅游文学的小作坊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